当前位置:主页 > 用药指南 > 文章内容

药物反应的遗传基础(2)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8-03-21 15:50浏览:

 缺失的缺失型突变,其中中国人已报告11种点突变(表8-1)。不同生化变异型可以具有相同的点突变;也有不同点突变具有同一生化异型。有的突变只产生多态性而与酶活性降低无关。

表8-1 中国G6PD缺乏者中的11种点突变
 类型 顺序(cDNA) 碱基改变 氨基酸置换 Ch1 1376 G→T 精→亮 Ch2 1388 G→T 精→组 Ch3 1311 G→T 无 Ch4 392 G→T 甘→缬 Ch5 1024 G→T 亮→苯丙 Ch6 95 A→G 精→组 Ch7 592 C→T 精→半胱″Chinese1″ 835 A→T 苏→丝 ″Chinese2″ 1360 C→T 精→半胱 ″Chinese3″ 493 A→G 冬酰→天冬 CT2 487 G→A 甘→丝
  注:Ch3的内含子Ⅺ93位有C→T突变。Ch3突变为为一种同义突变,具有多态特点

  G6PD缺乏症呈世界性分布,但比较集中于亚热带地区。据估计全球G6PD缺乏症患者达2亿人。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以南各省,尤以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四川发生率高,约4%-20%。

  G6PD缺乏症是某些常见药物性溶血的遗传基础。已知能引起G6PD缺乏者溶血的药物和化学制剂有数十种之多,有不少是常用药物(图8-2)。故G6PD缺乏症患者因治疗必须使用表8-2中某些药物时,应在医生严密监护下使用。G6PD缺乏症尚是蚕豆病、新生儿黄疸、某些感染性溶血(如病毒性肝炎、流感、大叶性肺炎、伤寒、腮腺炎等)发生的遗传背景,其中新生儿黄疸引起核黄疸可导致患儿智力低下,甚至死亡。

表8-2 G6PD缺乏者应禁用或慎用的药和、化学制剂及食物
 抗疟药:伯氨喹啉,扑疟母星,氯喹 磺胺药:磺胺,乙酰横胺,横胺吡啶,TMP-SMZ等 砜类药:氨苯砜,普洛明 止痛药:阿司匹林,非那西丁 杀虫药:β萘酚,锑波芬,来锐达唑(nitridazole) 抗菌药:硝基呋喃类,氯霉素,对氨水杨酸 共它:蚕豆,丙横舒,BAL,大量维生素K等
  四、血卟啉症

  药物反应也可以在遗传病的基础上发生。血卟啉症(porphyrias)的急性发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血卟啉症是一组涉及血红素合成有关酶遗传性缺陷的疾病,除其中有些类型表现为对光敏感皮肤出现红斑、水疱、溃疡、感染等症状外,其余常见类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腹痛、便秘、呕吐、周围神经运动障碍(如肌无力、麻痹)以及精神症状(幻觉、精神错乱、焦虑等),尿中和粪中卟啉及卟啉前体物质增多。不同酶缺乏是形成各种类型的遗传基础。病人的缓解期可无症状,仅有尿和粪中卟啉类物质排泄增多。但多种药物,可诱导急性发作,如巴比妥、利眠宁、眠尔通、磺胺类药、苯妥英钠、灰黄霉素、雌激素等。药物诱发本病发作的机理未明。有人认为,这些药物可以加速δ氨基γ酮戊酸(ALA)合成酶的合成。ALA增多因而生成的胆色素原(尿和粪卟啉前体物)也增多。预防本病发作的有效方法就是避免使用上述药物及其他诱发因素(如饮酒、日晒等)。

  其他具有遗传基础的药物反应及其表现列于8-3。

表8-3 其他具有遗传基础的药物反应
 症状或病名 诱发因素 异常的酶或蛋白质 临床表现 无过氧化氢酶轿症 H2O2 这氧化氢酶 髟过氧化消毒无反应 糖尿病 氯磺苯脲 ? 饮洒后充血面赤 苄丙酮香豆素耐受性 苄丙酮香豆素 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 抗凝后充血面赤 青光眼 糖皮激素 ? 眼压增高 痛风 氯噻嗪 ? 关节肿痛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磺胺类、氧化剂 不稳定血红蛋白 溶血性贫血 恶性体温过高 麻醉剂 ?(肌浆钙蛋白) 体温过高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 亚硝酸盐,氧化剂 NADH-高铁血红 紫绀,高铁血红蛋白 缺乏症   蛋白还原酶 血症 周期性麻痹 胰岛素、肾上腺素等 ? 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