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用药指南 > 文章内容

药理学——第二十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2)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8-03-21 16:08浏览:

三、名词解释
1、水杨酸反应        
2、阿司匹林哮喘
四、问答题
 1、试述阿斯匹林的不良反应。
 2、阿斯匹林与氯丙嗪对体温的影响在机制、作用和应用上有何不同?
 3、解热镇痛抗炎药的镇痛作用和镇痛药有何异同?
 4、乙酰水杨酸通过什么机制防止血栓形成?有何临床意义?
 5、与阿斯匹林比较,乙酰氨基酚在作用与应用方面有何特点?
 6、常用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分类,每类举一药名。
 7、阿斯匹林引起胃道反应的机理与防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E 3.C 4.B 5.B 6.C 7.E 8.C 9.B 10.A 11.D 12.B 13.D 14.C 15.D 16.D 17.A 18.C 19.B 20.B 21.D 22.C 23.B 24.C 25.E 26.C 27.A 28.E 29.D 30.B 31.C 32.A 33.B 34.C 35.AD 36.BD 37.BDE
 38 ABCD.39 BCDE.40 CD
二、填空题
 1、阿司匹林;扑热息痛;保泰松;扑热息痛
 2、醋氨酚;阿司匹林
 3、Vit·K
 4、PG合成酶;解热镇痛;抗风湿;抗血小板聚集
 5、阿司匹林;成瘾性
 6、保护作用;PG;胃溃疡;胃出血
 7、尿酸盐的再吸收;尿酸排泄;急性痛风
三、名词解释
 1、水杨酸反应:水杨酸类药物大剂量使用时,出现的恶心、呕吐、眩晕、耳鸣、重听、头痛,甚至精
神错乱等,称之。
 2、阿司匹林哮喘:某些哮喘患者服乙酰水杨酸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后可诱发哮喘,称之。
四、问答题
 1、(1)胃肠道反应,常见上腹不适,恶心,严重可致胃溃疡或胃出血。
     (2)凝血障碍,可使出血时间延长。
     (3)变态反应,荨麻疹和哮喘最常见。
     (4)水杨酸反应,每天5g以上,可致恶心、眩晕、耳鸣等。
     (5)肝肾损害,表现肝细胞环死、转氨酶升高、旦白尿等。
 2.药物
     
      
  
   阿司匹林
抑制下丘脑PG合成
使发热体温降至正常,只影响散热
 感冒等发热
    氯丙嗪
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使体温随环境温度改变
能使体温降至正常以下,影响产热和散热过程
 人工冬眠
3、药物
镇痛强度
作用部位
机 制
成瘾性
呼抑
应 用
 解热镇痛药
中等
外周
 抑制PG合成
 慢性钝痛
 镇痛药
中枢
 激动阿片受体
 急性剧痛
 
 
 
 
 
 
 
 
 
4、抑制PG合成酶,以至血小板中血栓烷A2(TXA2)减少,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临床上,小剂量服用,可防治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
 5、(1)对外周PG合成酶的抑制作用远比阿司匹林弱;(2)解热镇痛强度似阿司匹林,但作用缓和持久;(3)抗炎作用很弱,不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4)过量急性中毒可致肝肾坏死。
 6、按化学结构分为: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苯胺类,如醋氨酚;吡唑酮类,如保泰松;其他抗炎有机酸类,如吲哚美辛。
 7、口服直接刺激胃粘膜,可致上腹不适、恶心呕吐。血浓度高时刺激CTZ致恶心、呕吐。较大量抑制在胃粘膜PG的合成,致胃溃疡与胃出血。防治:将药片嚼啐,饭后服,同服抗酸药或用阿斯匹林肠溶片;胃溃疡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