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药学本科用
一、课程名称: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二、教学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药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
1.5学分:总学时为27学时,其中理论课18学时,实验课9学时。
四、课程模块及课程属性: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选修课程。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病理生理学是从机能代谢的角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在医学教学中,它是一门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它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六、教学重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各章节内容的基本概念、发生机制、机能代谢变化。
七、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疾病,作为研究疾病的基础课,它需要引导学生在了解正常人体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学习基本病理过程及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的有关知识上来。从而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基本实验操作技、创新思维的药学本科学生。
第一章 疾病概论(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病理生理学的任务(主要研究方法及发展史);
2.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
3.掌握疾病和脑死亡的概念。
【主要内容】
1.病理生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
2.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3.病理生理学的发展史。
第二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正常水、钠代谢的平衡和调节;
2.熟悉水、钠代谢障碍的类型;
3.掌握常见水、钠代谢障碍的机制和特征,水肿的发病机制
【主要内容】
1.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各类代谢障碍的原因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2.水肿的概念、发病机制、水肿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第三章 酸碱平衡紊乱(2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正常机体酸碱平衡及调节,常用指标及意义:
2.掌握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病学及对机体的影响;
【主要内容】
1.酸碱平衡的概念、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
2.酸碱平衡调节、常用指标及意义。
3.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原因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章 缺氧(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常用的血氧指标:
2.掌握缺氧的类型、发病的原因及机制;
3.熟悉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主要内容】
1.缺氧的概念。
2.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3.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4.氧疗与氧中毒。
第五章 休克(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休克的概念、病因及分类;
2.掌握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和休克的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
3.熟悉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主要内容】
1.休克的概念、病因及分类。
2.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
3.休克的细胞代谢改变及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4.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六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及其常见病因:
2.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及影响其发生发展的因素;
3.熟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功能代谢变化。
【主要内容】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及常见原因。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及影响其发生发展的因素。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及其功能代谢变化。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七章 心功能不全(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心功能不全的概念、病因、诱因与分类;
2.掌握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3.熟悉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主要内容】
1.心功能不全的概念。
2.心功能不全的病因、诱因与分类。
3.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4.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5.心力衰竭时的机能变化及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6.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八章 肝功能不全(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肝功能不全的概念;
2.熟悉肝功能不全临床综合症的发生机制;
3.掌握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主要内容】
1.肝功能不全的概念、分类及病因。
2.肝功能不全临床综合症的发生机制
3.肝性脑病的概念、发生机制及决定和影响肝性脑病发生的因素。
4.肝性肾功能衰竭的类型及发病机制。
5.防治肝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九章 呼吸功能不全(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呼吸功能不全的概念;
2.掌握呼吸功能不全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3.熟悉呼吸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谢和各系统功能的变化。
【主要内容】
1.呼吸功能不全的概念、呼吸衰竭和呼吸衰竭指数。
2.呼吸功能不全发生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3.呼吸功能不全时机体主要代谢功能变化。
4.呼吸功能不全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