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通俗一点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视网膜的微血管发生损害后导致部分视网膜缺血缺氧,继而分泌血管生长因子,导致无功能的新生血管生成,新生血管易反复破裂出血,导致视力下降,视网膜牵拉脱离,最终失明。所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致盲的眼病,并且这种视功能的损害是不可逆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成为成年人低视力和盲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们来看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正常眼底,橘黄色,干净,血管清晰。
2~3期的眼底,可以见到渗出、微血管瘤、视网膜水肿。这时视力大部分受到影响,必须尽快治疗,减缓病变发展的速度,保护视力。
5~6期的病变很重了,眼底广泛的出血、增殖膜、新生血管等,视力严重下降。此时只能是挽救性的治疗,尽量维持当前的视力。
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是判断视网膜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可以全面的发现直接眼底检查不能发现的病变,对于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病变的程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能有效的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造影检查的注意事项
1、是否了解自己的肝肾功能健全状态
2、造影前进行心电图、肝、肾功能及血压检查
3、因为要散大瞳孔,最好有家属陪同
4、注意听取医生讲解注意事项
5、不良反应中以恶心、呕吐为主,严重的过敏性休克非常少见
6、造影后会有皮肤变黄,小便黄绿色改变,1-2天恢复正常
糖尿病可引发视网膜病变、眼底血管瘤、眼底出血、白内障、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等多种眼病,其中视网膜病变最为常见。这些眼部疾病在糖尿病人身上发生概率远高于非糖尿病人群。
据统计,约50%的糖尿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视网膜损害,而且糖尿病病程越长,视网膜发病率越高。
糖尿病眼病对眼睛的损害是不可逆的,一旦糖友视力明显下降,甚至出现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治疗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
出现以下征兆时,一定要引起重视
征兆一:视野模糊,眼花
征兆二:看一些标志或者阅读的时候很吃力
征兆三:看东西有重影
征兆四:一只或两只眼睛受伤了
征兆五:眼睛发红,而且一直不褪
征兆六:眼部有压力感
征兆七:眼睛看见光斑或漂浮物
征兆八:直线看起来是弯的
征兆九:不能像以往一样看得清角落里的东西
如何预防糖尿病眼病?
预防眼病的发生和进展对糖尿病病友来说非常重要,及早预防疗效也更好,费用也远远少于晚期手术治疗所需。具体该怎么做呢?
预防糖尿病眼病的7项措施
1、控制血糖
理想地控制血糖可以有效地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一般情况下空腹血糖要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血糖要控制在10.0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低于6.5%。
2、控制血压
高血压除了加速大血管动脉硬化外,还会加速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如视网膜和肾脏并发症。有研究提示高血压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呈正相关,降压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压,最好能够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3、控制血脂
控制血脂可以减少糖尿病视网膜脂质的渗出,有助于稳固病情和视力,防止其进一步恶化。
4、妊娠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素
有资料显示,妊娠可能加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怀孕的糖尿病人应定期到眼科作相关检查,并咨询眼科医师。
5、定期查视力和眼底
眼底检查是发现眼部病变的主要途径,1型糖尿病人发病5年后应每年检查1次眼底,若发现眼底有改变者,应半年做1次眼底检查或遵医嘱。
2型糖尿病人从发病起应每年检查一次眼底,如果眼部有异常感觉,例如视力减退、视物模糊,眼前有黑影飞动、视物变形不稳定、双眼视力范围缩小等时,则应随时到医院检查。
6、疑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应当做眼底荧光造影
通过眼底荧光造影可以较早地发现视网膜血管的渗出及微量出血,为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视力提供依据。
7、药物预防
已经发现有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糖友"可预防性地服用羟苯磺酸钙等药物。对已有缺血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可以采用视网膜激光治疗。激光治疗虽不能明显提高视力,但可以防止视力的进一步下降(具体的用药可与主管医生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