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精神心理 > 文章内容

缺觉少眠并不一定是失眠!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1-06-01 08:19浏览:

时有发生的少睡是失眠症吗?很多人也许会有这样的疑虑。实际上,临床上的失眠症和正常人的缺觉少睡有一定的区分界限,但是即使轻度缺觉或失眠,也应该提起足够重视。

心理生理性失眠分为暂时性与持久性两类,区别主要在于失眠延续时间的长短,在三周以内者属于暂时性,超过三周属于持久性。暂时性心理生理性失眠十分普遍,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大部分可以不药自愈,这种睡眠的减少称为正常人的少睡。

如果这种失眠持久下去与周围建立条件反射,失眠转为持久性,则成为持久性心理生理性失眠,也就是所谓的失眠症。

失眠症往往是睡眠不良素质与习得性失眠因素的结合。这类失眠者的失眠始发于某次生活事件,开始只是暂时性的,后来附加上习惯性的因素。最常见的情况是对睡眠不足过分担心,耿耿于怀,特别是到了晚上,惟恐又是不眠之夜,这样一来,生理上的警醒程度会越来越高,结果事与愿违,越是怕失眠,越是致力于使自己入睡,就越没有睡意。久而久之,晚上上床睡觉本身就成了警醒水平升高的条件刺激,致使失眠固定下来,成为持久性的。

正常人的少睡是不是失眠症?

正常人的少睡我们有这样的体验,假如明天要办什么事情,需要起早床,大多数时候我们可以不需要闹钟就可以提前按时起床,这种心理活动对睡眠的定时唤醒是机体处于正常健康状态的一个标志。我们更易理解假如今晚有事情要做,或有娱乐消遣,可以通宵或连续几夜不眠。前面的早醒和应激时的不眠,我们每个人主观上都不认为是失眠,这种应激事件一但停止,睡眠的需要是自然的,迫切的,补偿性的,应激时的睡眠减少都是暂时性的。总之,正常人的少睡不是失眠症。

一个人虽然躺在床上,但仍在想着各种各样的心事,或忍受着某种躯体疾病的痛苦,以及精神疾病造成的情绪异常,或受到环境和条件的不良影响,凡此种种都可以使大脑皮质持续保持兴奋,妨碍入睡。因此,任何人都可能由于上述某种原因,偶尔出现入睡困难,甚至通宵不眠。

这些失眠确实都是真正的失眠,但也可以说是正常人的少睡,虽然他们都表现为失眠"症状",但不划归为失眠症。因为这些失眠者"事出有因",有的属于正常的心理生理现象,有的是由于内在的或外在的客观原因而导致。由此可见,很多自述患有失眠症或被一些非专科医生诊断为失眠症的人,并非都是真正的失眠症患者。

什么是失眠症?

失眠症是持久性心理生理失眠,生活事件可以是正性的(引起愉快、兴奋的),也可以是负性的(引起痛苦、压抑的),可以是过去的,现在的,也可以是将来的或预期的。与心理性失眠有关的心理因素大多是过去的,部分是现在的或预期的,不管是什么生活事件引起的入睡困难或易醒、早醒等对睡眠质和量的不满意,起床后无熟睡后的那种头脑清新,精力充沛感,却伴有疲惫、头昏、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或感到烦恼,甚至有些焦虑抑郁(轻度和暂时的),每周发生三次以上,并持续一个月以上,可以称之为失眠症,可见失眠症是特久性心理生理失眠。

睡眠与抑郁、无望、紧张、不安感等显著相关

暂时的少睡、缺觉虽不足以定义失眠,但既往研究显示,严重睡眠紊乱与精神心理问题相关。一项新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即便是轻微的睡眠不足也可引发诸多负面影响。

研究在对20,000多名受试者的调研发现:在正常范围内每多睡一个小时,即可显著降低抑郁、无望、紧张及不安感的风险。反之,相比于每晚7-9小时睡眠,稍低于此数值则可显著升高上述所有不良效应的发生。

“即便只比最佳睡眠时长短1个小时,上述不良效应的风险即可升高60-80%,”主要研究者、美国佐治亚南方大学Kelly.L.Sullivan博士指出,“上述结果提示,即便是轻微的睡眠主诉,我们也不应袖手旁观。”

研究共纳入了20,851名研究对象,其中女性占50.4%,平均年龄47.5岁。研究者询问了这些受试者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包括睡眠情况、锻炼及人口学特征等。其中,研究对象自己报告了日常睡眠时长,包括白天打盹的时间;过去30天内是否感到紧张、无望、不安,或难以振作起来的情绪低落;以及精神状态不佳的天数。

睡眠时长较为理想(7-9小时)的研究对象占整个样本的60.6%,23.8%的研究对象属于“少一些但尚能接受”(6小时),睡眠显著不足者(5小时及以下)占12.9%。

结果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种族、体重指数等因素后,睡眠时长与精神状况不佳的天数呈显著负相关。即每多睡一个小时,抑郁、无望、紧张、不安等不良效应发生的风险均有下降趋势。

此外,无论是睡眠严重不足,还是每天仅仅少睡一个小时,以上不良效应发生的风险均显著升高。相比于男性,女性每天少睡一小时(6小时)所带来的不良效应风险更高,尤其是抑郁;此外,女性睡眠时长与精神状态不佳天数的负相关性更强。

在了解了以上睡眠时长对于精神状态的影响之后,我们就可以预测睡眠与精神疾病发生的相互意义。希望患者在寻求各类精神疾病治疗的同时,能够在医生那里找到更多改善睡眠的方法,以便使病症更好的良性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