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科普 > 文章内容

孩子尿裤子、尿床 竟然还和便秘有关系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0-04-06 17:21浏览:

 正常情况下,随着膀胱容量的增加和脑神经的发育,宝宝多在2~3岁之间可以获得自主控尿和排尿能力。
 
一些较大年龄的小朋友因为尿频、尿急出现尿裤子、尿床情况,可能会被小伙伴笑话,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心理健康。
 
家长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往往也没有问题,这该怎么办呢?
 
小儿泌尿科的齐灿医生,在临床上经常遇到这样的病例,他发现这些孩子往往还有便秘,在他的帮助下缓解了便秘,尿裤子、尿床也缓解了。
 
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尿裤子还和便秘有关系呢?
 
我们请齐医生详细讲一下。
 
该会控制排尿的孩子,再次出现尿频、尿急、遗尿这些症状,进行各项检查却没有问题,这时候应该考虑是不是有功能性疾病,比如儿童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儿童膀胱直肠功能障碍(bladderand bowel dysfunction,BBD)是指儿童同时存在下尿路症状和直肠功能异常表现,但解剖及神经系统正常的一种儿童常见疾病。
 
排尿异常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遗尿、排尿困难、漏尿、尿失禁等。
 
排便异常主要表现为:便秘或腹泻、大便失禁等。
 
国内外统计报道显示,学龄儿童中长期存在下尿路症状可达17%左右,其中有25%~30%排尿异常宝宝存在便秘等排便异常。2013年国际儿童尿控协会(International Children’s Continence Society,ICCS)特将其命名为儿童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为什么便秘会影响排便排尿?
 
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直肠和膀胱位置相邻,直肠过度扩张会影响膀胱的功能。
 
胃肠道与膀胱存在部分相同的神经中枢,下尿路和肠道的神经分布较一致,并且胃肠道与膀胱传入神经信号是作用于大脑的同一功能区。
 
胃肠道和膀胱逼尿肌存在相同的Cajal间质细胞,其作用是胃肠道和膀胱的起搏器,信号传导的中介体。
 
尿道和直肠括约肌传入神经是一个神经单位,其与膀胱、直肠和邻近尿道的骶神经反射传入神经并行。
 
从解剖位置,和神经传导方面,直肠和膀胱都会相互影响。所以,改善排尿障碍,有时需要从改善便秘入手。
 
如何诊断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1)通过详细问诊和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对于有尿频等症状的儿童,临床医师接诊后要对患儿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除常规查看外生殖器和肛门有无发育异常外,还特别要注意检查患儿的脊柱和后背有无凹陷、毛发等以便排除神经系统病变。
 
对于可疑有泌尿系畸形或者器质性疾病患儿应该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准确评估膀胱功能,如果怀疑有神经系统病变需要进行脊髓核磁检查。
 
(2)通过记录排尿排便日记,来确定患儿的排尿和排便异常是否相关。
 
建议记录连续3天排尿日记、7天排便日记,包括进食液体量、时间以及排尿量、排尿时间,大便的形态、排便次数等。
 
大便形态记录主要通过布里斯托大便分型来判断
 
(3)通过BBD量表,来判断患儿是否有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BBD量表主要有14个问题组成,可以用来了解儿童排尿的控制能力,是否有尿频、尿痛,排便是否正常等,是ICCS推荐的评估方法。
 
行为治疗是改善BBD的重要方法
 
BBD治疗需要多学科的联合治疗,并且行为治疗与生活习惯改善十分重要。
 
(1)沟通和引导
 
对于BBD这类功能性疾病,家长的配合非常关键,决定了治疗的成败。
 
所以和家长的沟通、交流非常关键。首先要让患儿和家长了解这个病是怎么回事,理解行为治疗是什么,并让家长意识到他们在治疗中的关键地位,取得家长配合。
 
(2)缓解便秘
 
缓解便秘有助于排尿障碍的改善,有研究发现,当患儿排便改善后,68%的患儿白天尿失禁明显减少,27%的患儿白天尿失禁完全消失,17%的患儿遗尿症状消失。
 
增加蔬菜、菌菇类等高纤维食物摄入;多喝水;加强体育锻炼;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这些措施都有助于缓解便秘。
 
(3)如厕训练
 
如厕训练是排尿障碍的主要行为治疗方法。通过适当憋尿让患儿掌握控制排尿的技能,改善尿频、尿失禁,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4)动画生物反馈
 
动画生物反馈可以有效治疗BBD儿童的排尿排便功能障碍。
 
原理是把治疗仪放在患儿直肠内,感受压力变化,将这些肌肉活动的信息转化为动画信号反馈给患儿,指导患儿进行盆底肌肉训练。
 
如果6个月后,如厕训练、生物反馈等疗法效果不佳,可以考虑药物治疗或者手术治疗等。
 
对于这种功能性疾病,如果可以早期识别,并综合治疗,对患儿的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