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科普 > 文章内容

抑郁症治疗的佛学借鉴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01 10:08浏览:

  20世纪50年代以前弗洛伊德学派及其谈心疗法一直在抑郁症的治疗中占主导地位。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逐渐发现抑郁症患者可能对社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一些专家认为用药物是治疗所必须的故从60年代起海内外精神疾病专家试图通过药物治疗抑郁症但副作用较大对患者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鉴于药物治疗的副作用旨在改变人类认知方式的认知治疗得到重视包括“认知行为治疗”“住院森田疗法”“疏导心理疗法”“音乐疗法”等。虽然心理学与医学确实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有着重要贡献但无论是药物治疗、认知心理治疗都有其难处其防备方法也是有限的包括方法本身的有限性与使用的有限性。那么是否存在着可以进一步借鉴的其他方法呢? 笔者认为佛学理论不失为一个好的借鉴。

“佛学被称为心学是包罗万象的心理学。”佛学思想博大理论精深在西方哲学和无意识心理学方面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典型的表现莫过于心理学家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就受到了佛学影响。佛学与西方主流心理学在认知方式上存在着区别前者是把生命主体置于思索的中央而后者完全是以客观的熟悉论和方法论来认识世界。体系及认知上的差异带来的实践效果就不相同。由于佛学理论的广博非本文可论述这里只针对抑郁症的治疗有选择地谈谈。佛学具有一套对心和物质现象的认识体系这种认识和归因体系对于抑郁症治疗的作用体现在:重建对物质和精神世界中人类行为差别原因的认识和对由心物构成的现象世界的本质认识;正视并接受欲望的存在在认知方面建立对由投射所产生的心理现象以及所带来的情绪体验的觉察、监督与校正机制;重视真正准确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强调个体化进程中对自我的深度体验与彻底认识把顿悟和精神性的超越作为人格完善的目标;因缘论中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等。佛学作为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拓展了对抑郁症治疗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手段。

1、透视“苦乐”走向觉悟。大乘佛教认为“人是注定要在这人世间来体验和生活的因而需要对人生进行理解”。在这样一种宗教思想体系中倾向于用一种本原性的解释来取代世间万象的错综复杂认为痛苦来自个人对无有自性的变化之物的依附来自尘世的奢靡颓废。“苦”与“乐”是佛教中相对应的两个概念世界布满了无边的苦难。从心理学角度讲苦与乐就是指人通过外界作用而感受到的一种内心体验。生老病死是身之“苦”贪嗔痴迷是心之“苦”这里的心之“苦”也就是造成种种心理抑郁现象的原因。

佛学讲求“觉悟”。当感情上的矛盾导致精神上的困扰或无助时便会产生天真和幼稚以及其他一些不正确的认知方式这可算是“迷”。但佛学认为人人本具佛性由现实的困扰得到解脱要害在于觉悟这可说是心理康复过程中的自助。在佛学看来觉悟就要改变认知方式把向外投射的力量转化到向内观照中来正视得失欲求所谓“寻常心是道”即可产生以下借鉴:对于抑郁症的治疗需要形成一种独立型的“自我聪明体系”并且自觉运用。

2、期待的指向。“来自期望、归因和因果解释领域的机制以及自信或自我概念因素这些都被看作是对抑郁有根本性影响的因素。”

佛学对期望有这样的看法:一般人把世间看得很实在进而产生种种期待如名利、地位等等并希望能永远占有。但这种对永恒的认识是与事实不符的。无常本来不是痛苦只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但正因为对世界不能正确认识把一切看成永恒当无常到来时期待的实现遭遇挫折就会痛苦。

佛学主张不要追随和沉溺感官之得去认识世界并不是说不可以期待美好的事物而是在永恒实现不了之时可以正视这种必然的规律从而不让心理遭受消极情绪的影响。佛学讲求节制欲望能带来精神上的超越性和满意感。但现代社会中各种各样的期待是人们活下去的方向和动力没有期待或者不为了期待的实现而努力便意味着被淘汰和谴责。
心理学家荣格在研究佛学后认为“你可以卓有成就尤其是在这个世界上你可以通过努力做成许多事因为努力是一种竞争和进取。但在内在世界中努力将所获甚微那些从努力开始的事件最终都无奈地放下了。在终极世界里没有什么像自我那样失败正如在尘世间没有什么像自我那样成功。在物质世界中没有什么像自我那样成功在精神世界里没有什么像自我那样失败。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就像星星一样。”过多外界的期待使得内心处于极端不被关注的状态内部的自我获得了彷徨失措的权利。所以人们抑郁的一部分来自于对外界的过分关注和对内在的忽视。假如佛学关于期望及自我概念的意义越来越深地进入人内在的评价体系当中就会使之意识到一切劳而无获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的负面意义抑郁症状中因过高的期望而导致的消极情绪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3、自我的真与妄。“抑郁者为自己确定的目标特殊高几乎难以达到并导致他们对自己四周环境和未来的消极评价结果产生了抑郁情绪。”来自“痴”的苦影响着我们的情绪。佛学当中还讲到执著于自我常表现为自高自大和自以为是。目的实现就归因为自我能力强遭遇挫折就诋毁贬低外在因素。荣格研究佛学后认为“你的意念有追求圆满的倾向———你想大笑、痛哭、发怒但你不能那就会有压力。那就是你患病已久的原因因为一切没有完成的事会让你紧张。你的意念就是社会的缩影。社会的压力环绕着你渗透着你。”这样的归因方式表面意义上是自我意识严峻其实恰是丧失自我的表现。因为真正的自我是建立在内心而不是依赖外界的肯定与否。

佛学认为“我执”也是烦恼的来源之一。我执源于对虚假自我的认识与运用真我是脱离尘俗的无可污染的一个存在。心理学认为过度的甚至是错误的自信和自尊将有可能导致无助、冷淡和沮丧等抑郁症兆。想做根本做不到的事也是苦的表现。心理学家对抑郁症状态作了这样的描述:“人们明显有一种强烈的欲望便是实施对他们周围环境或事件模式所描述的控制。被证实无法控制的某事件的期望引起了无助和抑郁。”

从佛学理论看这就是贪也是痴。“贪是强烈的占有和染著心理”。一般来说人都有相称的占有欲尤以物质方面为最。当欲望无法实现时便产生了烦恼、苦痛。荣格认为“无论你通过意志做什么总是一种负担一种冲突一种内在的紧张你随时都有可能失去它它必须被持续地保持着而保持它需要能量最终会把你消耗掉。”那么人就应该正视欲求与成就之间的消长关系。企求掌握自身不可能掌控的一切过度的期望把握某事只能使内心压力更大直至导致心理失衡。来自佛学的解决方法就是努力向内观照建立真正的自我意识和对消极情绪的觉察和治理机制对外界看法保持正确的接纳程度从而保持内心的一种心理平衡机制。

4、因果与归因。因为理想和目的人对主观和客观的评价常倾向于求全责备但现状与理想相比将永远不会完美。因果论也是佛学中的经典学说。佛学认为宇宙万事都是缘起缘灭变化无常。一件事情的成败既有“因”即内因直接原因也有“缘”指外缘客观条件。“因缘和合”时事物才得以产生。所以正确对待因果关系也就是正确对待主体和客体间的共同作用也就不会把果全部归因于主体或客体一方能以较合理的方式来指导行为。简朴地说就是学会和使用正确的辩证的归因。

抑郁在某种程度上正严重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正确的知识是人获得挽救的一种途径。固然我们有先进的仪器和药物来帮助患者实现康复但作为仍在社会中挣扎的灰色人群来说佛学理论无疑将是心灵的清泉能帮助人们更加真实和仔细地看到所处的环境和自我的状态并且在症状的初期具备一定的自我猜测和自我调节能力这不得不算是一种进步和可喜的现象。


佛法讲“我执”,您所说的“抑郁症”就是“我执”很重的详细表现。

什么是“我执”?通俗一点说就是“自我为中心”,一切都惟重自我感受。再通俗一点,说白了就是“自私自利”。人为什么“抑郁”?还不是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觉得周围的人都不能理解自己;自己所说所做所想,都不能被人接受;自己觉得经常觉得被人误解,而又没有人可以倾诉,非常郁闷;久而久之,就将自己的“心”与外界隔离开来,把自我封闭起来,就形成了抑郁寡欢的病症。

“我执”是六道轮回众生的根本烦恼,如果破了“我执”,就断了“见思”烦恼,就出离了“三界”、六道轮回。如果不能断“我执”烦恼,就永远在六道轮回的苦海里挣扎,也就生生世世挣脱不了痛苦。

怎么破“我执”烦恼?佛陀教导我们,从看破自己这个“假身”开始。佛陀叫教我们“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心无常、观受是苦、观法无我”。看看我们这个身体,鼻涕、口水、出汗、屎尿,每天都要排出这些肮脏的东西,死后更是会腐烂恶臭,我们还整天价为这个身体美容、吃好的、穿好的、要住豪华的房子、坐高级轿车,造这么许许多多的恶业!可是,人一死,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生前再多的荣华富贵,一分钱也带不走,只有自己造下的恶业行影不离地跟着自己,多么可怕啊!我们的心天天想的就是怎样升官发财,怎样讨美女俊男的欢心,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恶念总是远远多过善念,贪求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的享受,总想损人利己,“心想”是身体造业的根源!心不善,行就不善,多么可怕!人心疑惑颠倒,身体所感受的惟有苦受而已,我们想一想,自己自打来到这个世间何尝有过真乐呢?人生生世世受不完的苦啊!还要再在这个苦坛子泡多久呢?还不觉悟,更待何时呢?

要破“我执”,就首先要把“自己”放下,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不为“我”着想,而替他人着想,要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放下自己的高傲和执着,卑己而尊人。要明白,为这个“虚假”的身体而忙碌,是造业,有福自己不享布施给他人,自己就得大福报!熄灭自己心中的妄想分别执着,真诚、平等、慈悲地对待一切人事物。既然身体是假的,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乃至虚空法界也都是虚假的,我们又何必执着、妄想呢?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佛法是广大无边的,佛法也可以使人的胸怀变得博大!观世音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地藏王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些都是无比博大的胸怀!
与菩萨这种博大的胸怀相比,那种以自己为中心、自私自利、抑郁寡欢是何等的渺!胸怀越宽阔,就越得大安闲,心胸越窄小,人就活得越痛苦!

佛法是至善圆满的教育,人要求解脱,惟有受这样毕竟的教育而觉悟之后才能做到!

感恩!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