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科普 > 文章内容

肱骨干骨折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3-05 12:15浏览:

   一、肱骨干骨折是指肱骨外科颈以下1~2cm至肱骨髁上2cm之间的一段管状骨的骨折。

二、解剖特点:

1. 肱骨后面的中部相称于三角肌粗隆的后方,有由内上斜向外下的桡神经沟,此沟的外上方及下方分别为肱三头肌外侧头和内侧头附着处,桡神经和肱深动脉绕过该沟向下,故肱骨干中、下1/3的骨折轻易合并桡神经的损伤。

2. 肱骨干骨折后,可因附着于骨干远、近骨折段肌肉的牵拉作用面使骨折段产生不同形式的移位
(1)当骨折位于三角肌止点以上时,近骨折段受胸大肌、背阔肌和大圆肌牵拉而内收,远骨折段受三角肌牵拉外展,但因同时受肱三头肌、肱二头肌和喙肱肌的牵拉而使两骨折段重叠。
(2)当骨折位于三角肌止点以下时,三角肌牵拉近骨折段外展,远骨折段受肱三头肌和肱二头肌牵拉而向上移位。

三、诊断:

1.外伤史:
(1)直接暴力:在暴力打击的位置发生骨折
(2)间接暴力:传递暴力造成螺旋骨折,多发生在下段;掰手腕导致的“掰腕骨折”为螺旋形,多发生在下段。

2.疼痛,肿胀,局部畸形,伤及桡神经者可有前臂及手部桡神经分布区的麻木及“垂腕畸形”

3.查体:局部压痛,可扪及骨擦感,

4.X片示:肱骨干骨折

四、治疗

(一)保守疗法
1.无移位的肱骨干骨折仅用夹板固定3~4周,早期进行功能活动。
2.肱骨干骨折手法复位患者坐位或平卧位。骨折移位较少者,不必麻醉。骨折移位较大者可在局麻或高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进行复位。握持前臂在中立位向下、一助手用布带通过腋窝向上提拉,另一助手断端分离移位。沿上臂纵轴渐渐用力拔伸牵引,一般牵引力不宜过大,否则容易引起待重叠移位完全矫正后,根据骨折不同部位的移位情况进行复位。
(1)肱骨干上1 /3骨折:在助手维持牵引下,术者两拇指抵住骨折远端后外侧,其余四指环抱近端前内侧,将近端托起向外,使断端微向外成角,继而拇指由外推远端向内,即可复位。
(2)肱骨干中1 /3骨折:在助手维持牵引下,术者以两手拇指抵住骨折近端外侧推向内,其余4指环抱远端内侧拉向外,使两骨折断端内侧平齐,并微向外成角,然后两拇指再向内推,纠正成角,使两骨折断端平复归原。
(3)肱骨干下1 /3骨折:多为螺旋形或斜形骨折,复位时仅需稍微力量牵引,骨折断端可留少许重叠,术者用按捺手法矫正成角畸形,再用两手掌将斜面相对挤紧捺正。对螺旋骨折,应分析是由于内旋暴力还是由于外旋暴力所造成。复位时可握住骨折远段作与旋转暴力方向相反的较轻的旋转手法以矫正旋转畸形
3.外固定:
(1)小夹板固定:固定时应根据骨折部位的不同,选用长度相宜的夹板,并使之曲 度合理,特殊注重防止夹板的两端压迫神经、血管或压伤局部皮肤。上1 /3骨折时,夹板应超肩关节固定。下1 /3骨折则需超肘关节固定。中1 /3骨折夹板位于肩肘之间或适当上下延长固定。应留意前侧夹板的下端不能压迫肘窝,宜向前弯成90°左右的弧度。其他夹板的两端也应根据生理弧度及骨折需要塑形。压垫的大小、形态及放置方法和部位,主要根据骨折的部位及移位成角的方向选用。肱骨干骨折固定时常用二垫式或三垫式压垫。
(2)石膏固定:多使用“U”形石膏,将上臂悬挂起来。

(二)手术治疗:钢板,髓内钉,外固定支架

五、注意事项

1. 查体时一定要注意观察桡神经的情况,如有桡神经损伤及时采取手术修复,避免引起后期不可逆转的神经改变。

2.保守治疗时,小夹板及石膏固定的上臂需要用三角斤悬吊,并防止骨折断端间的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