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科普 > 文章内容

肱骨髁上骨折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3-05 12:13浏览:

   一、肱骨髁上骨折指的是肱骨下段内、外两髁之上2cm皮质骨与松质骨交界处的骨折。好发于儿童。

二、解剖特点

1. 肱骨远端前后位扁平,其远端有两个关节面——滑车和肱骨小头。滑车关节面的紧上方有两个凹陷,前侧者为冠状突窝,屈肘时容纳尺骨冠状突,后侧为鹰嘴突窝,伸肘时容纳尺骨鹰嘴突。因此,此处是肱骨下段的骨性薄弱点。

2. 肱骨下段存在一个前倾角,是此处易损伤的另外一个薄弱点。

3. 此处血管神经分布丰富,应注重!

三、类型

1. 舒展型骨折:多见,占90%以上。由于肘过伸、手撑地跌倒致伤,尺骨鹰嘴向前施加杠杆应力而引起干骺端骨折。多为斜行骨折,折线自前下向后上,远折段向后倾,近断端向前下方移位。前侧骨膜断裂,后面近侧骨膜剥离。近断端可刺破肘前端肌肉及神经血管。移位严峻骨折常有肌肉或血管神经夹于两断端间。又根据侧方受力不同分为尺偏(内收)型与挠偏(外展)型。

2. 屈曲型骨折:少见,只占2%~10%。常为高处跌下,屈肘位尺骨鹰嘴碰地致伤,暴力经肱尺关节向上传递而致髁上骨折,骨折线方向与伸展型相反,自后下向前上。远折段前倾或向前移位,近断端可刺人肱三头肌内或挫伤尺神经。

四、诊断

1. 外伤史

2. 症状:疼痛,活动不利

3. 体征:肿胀,畸形明显。肱骨下段可有明显的压痛,并可扪及骨擦感。并留意肘后三角的关系。

4. X片:肱骨髁上骨折。

五.治疗

(一)保守治疗:

1.伸直型无移位肱骨髁上骨折可置患肢于屈肘90°位,用吊带悬吊,或用直角托板加肘部“8”字绷带固定2-3周。
2.伸直型骨折:患者仰卧,两助手分别握住其上臂和前臂,做顺势拔伸牵引,矫正重叠移位,若骨折远端旋前或旋后,应首先矫正旋转移位,使前臂旋后或旋前。然后术者一手握骨折近端,另一手握骨折远端,相对横向挤压,矫正侧方移位,再以两拇指从肘后尺骨鹰嘴处推骨折远端向前,两手其余四指重叠环抱骨折近端向后拉,同时令远端助手在牵引下渐渐屈曲肘关节,常可感到骨折复位的摩擦音。尺偏型骨折复位后,术者一手固定骨折部,另一手握住前臂略伸直时关节,并将前臂向桡侧伸展,使骨折端桡侧骨皮质嵌插并稍有挠倾,以防肘内翻发生,桡偏型骨析的远端桡偏移位则无需矫枉过正,轻度桡偏可不予整复,以免发生肘内翻。
3.屈曲型骨折

(1)伸直复位法:患者仰卧,肘关节完全伸直,前臂旋后位。一助手握上臂,另一助手握腕部,沿肱骨纵轴方向进行拔伸牵引,以矫正重叠移位。在持续牵引下,术者两手环抱患肢肘部,手掌置于肘前,两拇指置于骨折远端内侧向外按压,握近折端之四指置于骨折近端外侧向内扳拉,握远折端之手四指与拇指协调,固定远折端,协助推远端向外,以矫正骨折远端尺偏移位。然后术者改用两拇指置于骨折远端前侧向后按压以矫正向前移位。,同时其余四指置于骨折近端后侧向前提位
(2)屈曲复位法:患者仰卧,患肢外展,肘关节屈曲90°,助手握上臂上段,术者双手拇指按压于前臂远端背侧,其余四指环抱前臂中段,沿肱骨纵轴方向进行拔伸牵引,以矫正重叠移位。然后术者改用一手握前臂中段维持牵引,另一手拇指按压于骨折近端桡侧,其余四指将骨折远端由尺侧向桡侧扳拉,以矫正尺偏移位。术者矫正尺偏移位之手固定患肢上臂中段,握前臂之手将肘关节屈曲成锐角并用力向后推,以矫正向前移位。

4.牵引治疗:
(1)伸展型骨折:通常采用Dunlop牵引,根据年龄、体重选择皮肤或骨牵引。鹰嘴骨牵引针应在屈肘90°位、距鹰嘴尖2一3cm(相称于桡骨头水平)自内侧向外钻入,进针前向前推开肌肉,以免损伤尺神经。牵引体位以肩外展60°、前屈20°为宜。为避免患儿身体上下移动而致牵引体位改变与克氏针内外滑动,宜将枕头定位并与床单固定。牵引重量3一5磅。前臂皮牵引屈肘不宜太大(20°一60°),否则牵引力量小。在骨折平面近侧加一悬重布带,利用下压力量协助和维持骨折复位,并起调控屈肘角度效果。牵引3一5天内床边拍片复查骨折对位情况,调整牵引重量,必要时辅以手法整复。皮牵引两周后可练屈肘,骨牵引须持续3~4周,去牵引后开始活动肘关节。

(2)屈曲型骨折:复位后可用长臂前后托固定或使用伸肘位Russell牵引。7~10天换石膏,适量增加屈肘度数,3周后去除固定积极练屈肘活动。
5.小夹板外固定:可用肱骨髁上骨折专用小夹板,并根据骨折情况使用压垫。

(二)手术疗法
1.克氏针穿针内固定术:多用双针交叉固定。

2.钢板内固定。
六、注意
1.注意肢体远端血运及感觉情况,以避免缺血性肌挛缩。

2.随时观察关节情况,避免肘内翻的发生。

3.手法复位用压垫时要注意皮肤血液循环,避免皮肤压坏。

4.骨折达到临床愈合后,既开始功能锻炼,并尽量避免暴力拉扯肘关节,以免引起骨化性肌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