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科普 > 文章内容

眶壁骨折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09-08-20 08:43浏览:

随着交通及体育运动的发展,眶壁骨折的发病率逐渐增多,已引起眼科、鼻科、口腔颌面外科、脑外科等多学科的重视。近年来,在诊断治疗与检查方法上,有较大进展。

一、名称、概念和分类

眼眶居面中部上份,是眼球的保护空间,但眼眶又与其他邻近组织紧密相连,甚至“共用”。对此部位的骨折目前较为科学的称呼应为眶区骨折,即指组成眶腔的各壁与及其相连骨组织的骨折。对此,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按骨折性质可分为爆裂性骨折和非爆裂性骨折;从颌面外科角度分,可分为眶缘内骨折(即爆裂性骨折)和眶缘骨折两大类。此处所指的眶缘是指眼眶各缘及与其相关的骨组织,可涉及上颌骨、颧骨、筛骨、额骨等,临床上常见的有眶顶骨折、眶-上颌-颧骨(Orbital Maxillary Zygoma,OMZ)骨折、鼻-眶-筛(Naso-Orbito-Ethmoid,NOE)骨折。眶壁爆裂性骨折(Blowout Fracture of the Orbit)有人称之为击出性骨折或液压性骨折,是一种特殊的综合征,是眶壁骨折的特殊类型,是由钝性外力冲击引起的单纯眶壁骨折而不合并眶缘骨折。

二、眶壁的应用解剖

眼眶为一个四棱锥型梨状结构,尖端向后通至颅内,容积约为33ml。眶口宽40mm,高35mm,眶深40mm。

眶壁由七块骨组成:额骨、蝶骨、颧骨、上颌骨、腭骨、筛骨、泪骨。眶壁分上、下、内、外四个壁。眶上壁:又称眶顶,由额骨及蝶骨小翼组成,以额骨眶部与前颅窝相隔。眶内壁:由筛骨纸板、上颌骨、额骨、泪骨、蝶骨组成。筛骨纸板菲薄,外力作用下易发生骨折。眶下壁:即眶底,大部由上颌骨眶面构成,外侧前部由颧骨构成。眶下壁并非是一个平坦面,而是斜向下向外侧倾斜,中央部稍隆起,其下方几乎全为上颌窦。这样一个特殊结构,决定了在外力作用下,极易发生骨折。眶下裂的内侧为眶下沟,由后向前行,在前变成一管,此管在前方沉没于下壁中,约在眶缘下8~10mm处开口,即为眶下孔,有同名血管与神经通过。眶外壁:前1/3由颧骨构成,后2/3由蝶骨大翼构成。

眶上裂位于眶上壁及眶外壁之间,长约20mm,是与颅中窝最大的交通处,通过眶上裂的神经有Ⅲ、Ⅳ、Ⅵ对颅神经、Ⅴ颅神经的第一支,还有眼静脉、睫状神经节的交感根及感觉根通过。眶下裂位于眶外壁与眶下壁间,有Ⅴ颅神经的上颌支、眶下动脉、颧神经等通过。眶尖顶端为视神经孔。内壁与上壁交界处有筛前孔及筛后孔。

三、病因及发病机理

爆裂性骨折:眶腔基本是密闭的空间,当眶缘部受到比眶入口处面积为大的冲击时,使眶压急骤升高,升高的眶压使眶壁受力最大处或最薄弱部分产生骨折。(图1)
图1眶壁骨折机理示意图

眶下壁受力最大,而内壁筛骨纸板菲薄,二者均易发生骨折。这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制,在眼球破裂之前,发生了骨折,缓解了眶压,从而使眼球免遭破损,所以这种病人视力往往良好。爆裂性骨折眶缘完好,致伤的冲击力为钝性外力,常见为拳击及撞击伤、体育运动伤等等。非爆裂性骨折:较强外力的直接撞击或挤压于眶缘,使相应部位发生骨折、变形或移位所致。

四、临床表现

(—)爆裂性骨折的临床表现

1.复视、眼球运动障碍复视和眼球运动障碍为本病的主要症状,也是治疗的主要目的。复视程度与骨折部位及范围大小有关。眶底骨折多出现垂直位复视,常主诉下楼梯或阅读困难,眶内壁骨折多出现水平位复视。在眶底骨折,可能出现上转或下转运动障碍或二者兼有。做Hess屏检查可帮助了解复视的程度。

2.眶下神经分布区的感觉异常90%以上的眶底骨折发生部位均与眶下沟或眶下管有关,这就不可避免地对眶下神经产生损伤,可出现患侧颊部、鼻翼、上唇、齿龈等部位的麻木感、感觉迟钝。

3.眼球内陷其临床表现为:睑裂缩小、上睑沟形成、眼球突出度减低。并不是所有的爆裂性骨折均出现眼球内陷,骨折范围较大,脱入副鼻窦的软组织较多时方出现明显眼球内陷。受伤早期,眼球内陷不显,甚至伤侧略显突出,这是由于出血、水肿所致。伤后两周左右,出血、水肿消退逐渐出现眼球内陷。眼球内陷的原因有:⑴眶腔增大:外伤后眶壁骨折或塌陷,使原有的眶内容物显得相对较少,眼球的后支撑相对不足;⑵眶内容物相对减少:眶壁骨折使眶内容物向副鼻窦脱出,且随着出血、水肿的消退,脂肪部分吸收或纤维化,造成眶内容物总量减少,眼球后支撑减少。文献报道前者是造成眼球内陷的主要原因。⑶笔者曾见到一例拖拉机手柄撞伤患者,眼球完全脱入上颌窦内,可谓最严重的眼球内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