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神经疾病 > 文章内容

投掷运动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1-06-30 09:04浏览:

投掷运动(颤搐,挥舞症,偏侧颤搐,偏侧投掷运动,偏侧投掷症,偏侧舞动动作,偏身颤抽,偏身抽搐)

【病因】

  (一)发病原因

  1.偏侧投掷症最常见病因是出血性及缺血性脑血管病,如内囊区梗死或出血,患者常有脑血管病易患因素如糖尿病等,部分患者CT或MRI检查,可见基底核腔隙样状态。

  2.颅内感染包括各种急、慢性脑炎,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朊蛋白感染(Creutzfeldt-Jakob病)等,近来报道AIDS患者颅内隐球菌感染可出现偏侧投掷症;以及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病等颅内并发症等。

  3.部分为锥体外系疾病,如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出现偏侧投掷症临床表现。

  4.颅脑肿瘤、脑外伤、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等,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等也可伴发投掷症。

  (二)发病机制

  偏侧投掷症的多数患者是由于丘脑底核及其传出束梗死、出血所致,偶可由感染、转移性肿瘤和脱髓鞘病变引起。

  丘脑底核受损的后果,是使正常的张力性兴奋作用减弱,使苍白球和黑质正常对丘脑的抑制性输出(GABA)减少,丘脑则向大脑皮质输出更多的兴奋性递质谷氨酸,导致本病症状的产生。因为,此类药物减低纹状体对内侧苍白球和黑质网状部的抑制作用,所以谷氨酸或多巴胺拮抗药可治疗本病。

【症状】

  1.通常起病突然,少数亦可数周内逐渐发病。

  2.临床表现为有力、粗大、形式多变、迅速的无目的投掷运动。常见于面、颈、躯干和肢体等。偏侧投掷症累及一侧上下肢,而仅局限于单肢则称单肢投掷症。肢体投掷运动由近端肌与远端肌复合动作,手指亦可受累。

  3.仅出现于觉醒状态,情绪激动时加重,睡眠时停止。患者常保留一定程度随意控制异常运动能力,可进行简单动作,但一次随意控制时间只有片刻,不能持久。

  投掷运动(舞动动作,ballism)表现为肢体不自主的强烈、挥动性舞蹈样运动。依据其典型临床症状,诊断不难。但导致投掷运动的原发病诊断,则需要依据不同的诊断标准来确定。

【饮食保健】

【护理】

【治疗】

  主要是预防可能引起投掷运动(ballism)的原发病,同时注意加强病人的生活护理,防止各种并发症。

【检查】

  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生化、脑脊液常规检查,有鉴别诊断意义。

  1.脑电图检查,可有异常。但多甚轻微,于病程高峰时脑电图异常的发生率最高,临床症状恢复后,脑电图亦逐渐恢复。这种异常改变并非特异性。

  2.头颅CT、MRI检查具有病因及鉴别诊断意义。

【鉴别】

  须注意与其他病因舞蹈病及类似症状疾病鉴别:

  1.习惯性痉挛 也称习惯性动作,多见于儿童,特点是动作刻板式重复,局限于同一个肌肉或肌群,无肌力、肌张力异常及共济失调等。

  2.先天性舞蹈病 舞蹈样动作可作为脑瘫的一种表现形式,多在2岁前发病,常伴智能障碍、震颤和痉挛性瘫痪等。

  3.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s syndrome) 见于儿童,表现快速、刻板的反复不规则多发性肌肉抽动,常累及头面部、颈肌群和咽喉肌,还有发怪声或吐脏话。

  4.Huntington舞蹈病 多见于中年以上,除舞蹈动作,常有遗传史和痴呆,少数儿童期发病者多伴肌强直。

  5.扭转痉挛 常见于儿童期,有时扭转痉挛动作较快速可误认为舞蹈样运动。儿童期扭转痉挛常持续存在,无自限性,肢体扭动时肌张力增高,停止时正常。

【并发症】

  偏侧投掷症多数由丘脑底核及其传出束梗死、出血所致,也可由感染、转移性肿瘤和脱髓鞘病变引起。故同时存在相应的原发病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