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神经疾病 > 文章内容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1-06-29 09:09浏览: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亚急性联合变性,维生素B12缺乏症)

【病因】

  本病与维生素B12缺乏有关。髓鞘是神经周围促进神经冲动传导的结构,而维生素B12是髓鞘和核蛋白形成必需的辅酶,缺乏维生素B12会引起髓鞘合成障碍而导致神经及精神病损;且因维生素B12还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故缺乏可导致贫血。

  摄入的维生素B12必须与胃内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结合成稳定的复合物,才不会被肠道细菌利用而在回肠远端吸收。维生素B12摄取、吸收、结合与转运的任一环节发生障碍,如内因子分泌的先天性缺陷、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术后、小肠原发性吸收不良、回肠切除等时,就会引起维生素B12缺乏,从而引起临床症状。

【症状】

  1. 多在中年以上起病, 男女无明显差异。慢性或亚急性起病, 缓慢进展,多数患者出现神经症状前多有苍白\倦怠\腹泻&舌炎等,伴血清Vit.B12 降低。早期症状为双下肢无力\发硬&手动作笨拙,行走不稳, 踩棉花感, 步态蹒跚和基底增宽;随后足趾、手指末端持续对称性刺痛、麻木和烧灼感等,检查双下肢振动、位置觉障碍,远端明显,Romberg征(+);少数有手套、袜子样感觉减退。极少数患者脊髓后、侧索损害典型, 但血清Vit.B12含量正常(不伴Vit.B12缺乏的亚急性联合变性)

  2.出现双下肢不完全痉挛性瘫, 表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如周围神经病变较重可见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但病理征常为阳性。有些病人屈颈时出现Lhermitte征(由脊背向下肢放射的针刺感)。晚期可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

  3.常见精神症状:易激惹、抑郁、幻觉、精神混乱和类偏执狂倾向,认知功能减退, 甚至痴呆,少数患者视神经萎缩及中心暗点, 提示大脑白质与视神经广泛受累, 很少波及其他脑神经

【饮食保健】

  在饮食方面,应进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猪肝、牛奶、鱼类、蛋类。

【护理】

【治疗】

  本病主要累及脊髓的后索和侧索,本病如能在发病后3个月内积极用维生素B12治疗,常可获得完全恢复。若不经对症治疗,常在发病2-3年后进展,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决定本病预后的关键。

【检查】

  1、脑脊液多正常,少数可有蛋白轻度增高。

  2、注射组织胺做胃液分析可发现有抗组织胺性胃酸缺乏。

  3、周围血象及骨髓涂片检查显示为巨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注射维生素B12100微克/天,10日后网织红细胞增多有助于诊断。

  4、血清维生素B12含量降低。

  5、核磁共振扫描(MRI)可以显示脊髓后索病变。

【鉴别】

  1.脊髓压迫症:以脊髓后索受压为主的脊髓压迫症,例如颈椎病伴椎管狭窄症者尤为常见,应根据伴随肢体传导术性感觉障碍,椎管脑脊液动力学受阻,蛋白质含量升高以及脊髓MRI可见占位病变或椎间盘突出等予以鉴别。

  2.多发性硬化:尤以慢性进展型多发性硬化,可表现为深感觉障碍和进行性痉挛性截瘫,可借助血清维生素B12浓度正常,病程中有波动,脑脊液中寡克隆IgG区带阳性等特点可予以鉴别。若实在难以鉴别时,可作试验性免疫抑制剂治疗、多数多发性硬化病者可有一定良好反应,而亚急性联合性变性者症状可能加重。

  3.脊髓痨:属晚期神经梅毒之一种表现,表现为脊髓后索和后根损害,无锥体束征出现,病人主诉闪电样神经根疼痛,两下肢肌腱反射消失、以及可能伴有局部关节肿胀,以及有梅毒感染史和血清学检查阳性等予以鉴别。

  4.周围神经病:维生素缺乏可同时合并周围神经病,因此多种维生素缺乏同时有B12缺乏者可在亚急性联合变性同时合并典型周围神经病,此为维生素缺乏病,两者同时并存。某些感觉运动神经病表现典型的深感觉障碍,但伴随末梢型感觉减退,腱反射消失或减退,但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正常和无巨红细胞贫血及营养障碍等可予以鉴别。

【并发症】

  通常与恶性贫血一起伴发,又因其临床表现以脊髓后索和侧索损害出现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及痉挛性瘫痪为主,常伴有周围性感觉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