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09-08-20 09:02浏览:
次
一、面神经的解剖生理基础
面神经是混合神经,(面神经核是纯运动神经核)主要成分是运动神经,司面部的表情运动,其次主要成分是感觉(主要是味觉)和分泌纤维(唾液腺及泪腺)
假如我们要学好面神经的定位诊断,首先我们要明白面神经的解剖,只有熟知了面神经都支配那些肌肉、传导哪些部位的感觉,我们才能推断出它损坏后会显现哪些症状。
1、运动神经
(1)核上通路
(2)面神经核及其纤维
中心前回(下1/3) 内囊 脑干 面神经核 内耳门 面神经管 茎乳突孔 腮腺 分五支 表情肌
交叉对侧
2、感觉神经通路
味觉丘系 孤束核(上部)
中央后回下 内囊 丘脑
三叉神经脊束核 中间神经
膝状神经节 鼓索神经 舌神经 舌前2/3
面肌深感觉
鼓膜、内外耳及外耳道感觉
3、副交感神经通路
上涎核 中间神经 膝状神经节 鼓索神经 舌神经 颌下神经节
岩大神经 翼管神经 蝶腭神经节
节后纤维 下颌下腺、舌下腺
泪腺
二、面神经病变的定位诊断
1、面神经核上性病变
1、核上性病变
大脑皮质运动区之下1/3的面肌运动代表区及其发出的纤维破坏产生病灶对侧下半面部表情肌瘫痪。因上半部表情肌由双侧皮质支配,损害时不出现瘫痪。核上性面神经瘫痪又称为中枢性面神经瘫痪。单独出现中枢瘫痪者甚为少见。只在额叶后下部或前中央回下部局限性损害时出现。中枢性瘫多与偏瘫同时出现。如脑肿瘤、脑外伤等。
2、核性及髓内纤维病变
桥脑病变时损害了面神经核及桥脑内由面神经核发出的纤维,出现病变同侧面神经四周性瘫痪。假设病变的范围较大侵及了同侧锥体束,则出现面神经性交叉性瘫,病灶侧面神经周围性瘫痪,病灶对侧出现舌下神经及上下肢中枢瘫痪。
环绕外展神经核近的面神经纤维病变时,轻易损及外展神经核,则出现病灶侧面神经及外展神经瘫痪。面神经核的病变多见于肿瘤、炎症、急性前角灰质炎(脑干型)等病变。
3、脑桥外的面神经病变
桥脑外的面神经病变时可产生面神经周围性瘫痪,即病变侧表情肌全部瘫痪。表现为:自上而下有额纹消失、额部不能蹙起皱纹、不能皱眉、眼轮匝肌无力及眼睑不能闭合,称为兔眼。用力闭眼时出现贝尔氏(Bell) 现象,即眼球上窜。同侧直接及间接角膜反射消失,对侧者正常。受累侧眼泪外流,鼻部皱褶消失,口角下垂,闭口鼓气时患侧颊部突出,不能吹口哨,患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而且变短,哭笑尤甚。咀嚼食物存于患侧之颊部与齿龈之间。如合并其他颅神经损害则有其他神承受损害体征,亦有助于定位诊断。桥脑外的面神经瘫痪,病因甚多,其中以贝尔(Bell)氏麻痹为最多见,约占所有面瘫的83%。
(1) 面神经周围性瘫痪合并耳鸣、耳聋、味觉消失、前庭神经机能紊乱,并有唾液分泌及泪腺分泌障碍,表达病变位于颅后窝或听道侵及中间神经及听神经,如小脑桥脑角肿瘤、局限性蛛网膜炎及各种脑膜炎等。内耳道的病变如颅底骨折及中耳炎或耳部手术亦可侵及该处。
(2)面神经周围性瘫痪合并味觉消失、唾液分泌障碍、角膜反射(直接、间接)障碍及耳壳、外耳道、鼓膜等处发生带状疱疹,舌前2/3亦可能出现带状疱疹,称为Ramsay—Hunt氏综合征,这是由于病毒侵及膝神经节的结果。当发生膝神经节炎对,炎症也可波及第8对颅神经,故可伴有耳鸣、听觉减退与眩晕等。
(3) 面神经周围性瘫痪合并味觉消失、听觉过敏、唾液分泌障碍及角膜反射(直接、间接)障碍,表明病变累及镫骨肌支,引起镫骨肌瘫痪,鼓膜张肌相对张力增加,因之对振幅大的低音过敏,亦侵及味觉及唾液分泌纤维。
(4) 单纯面神经周围性瘫痪而无其他症状,表示病变位于茎乳孔之外。
4、面肌痉挛
面神经受刺激时发生面肌抽搐,称面肌痉挛。
多见于中年,阵挛性痉挛多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眼部、口部及颊部肌肉不自主的不规则的频率不一致的肌肉痉挛。发作性的,情绪兴奋时加重,集中注重力时减轻,睡眠中消失。见于桥脑小脑角蛛网膜炎、肿瘤、神经官能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