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神经疾病 > 文章内容

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鉴别诊断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09-08-03 17:39浏览:

小儿脑瘫是神经伤残性疾病,其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因此,有些患儿不轻易作出科学、客观的诊断。临床医师主要依据高危因素,神经症状、运动发育障碍和姿势异常、肌张力异常等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进行诊断。但CT、MRI、MRS、脑电图等不能起主要作用。

有低出生体重、中、重度窒息、中、重度黄疸、抽搐等高危因素病史的患儿,医生应在治疗的同时,之后应定期随访,注重其运动发育、姿势是否异常。相关儿童保健单位对生后1、3、4、6月婴儿的健康检查中,重点婴放在神经学筛查。

尤应留意:

1. 产前、分娩时和产后是否存在异常:注意是否存在引起脑损伤的高危因素,如多胎、低出生体重儿(2kg以下未成熟儿)、新生儿窒息、高胆红素血症、呼吸困难、惊厥、哺乳困难、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2. 运动发育是否落后,如抬头,对四周事物关心程度,追视、视线不固定等;

3. 是否运动和姿势异常,注意肌肉有无松弛、痉挛、僵硬等。

早期症状和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在3岁前小儿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因此早期脑的可塑性最大。所以目前强调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原因如下:

1. 国外学者Vojta认为生后2周即可能做出脑瘫的诊断,在生后6月内做出诊断并进行治疗,其效果最佳。他报道了207例脑瘫患儿中199例得到正常化。

2. 性格的形成主要在学龄前期,特殊是教育、心理、身体的康复越早越好。

3. 日本大阪对某区新生儿采用Vojta法进行了5年以上长期脑瘫的筛查和防治,脑瘫的发病率降至0.07%。

小儿脑损伤的超早期表现

深入细致地了解和总结正常儿童的发育知识,有利于发现婴儿早期出现的某些重要症状。

1. 新生儿或3-6月内婴儿易惊、易吐、啼哭不安、厌乳和睡眠困难;

2. 早期喂养、进食咀嚼、饮水、吞咽困难及有流涎、呼吸障碍、气管炎样哮鸣;

3. 感觉阈值低,表现为对噪声或体位改变易惊,拥抱反射增强;

4. 生后不久的正常婴儿,因踏步反射影响,当竖立时可见两脚交互迈步动作。3月时虽然可一度消退,但到了3个月仍无站立表示或迈步者,要怀疑脑瘫;

5. 过"105天"的婴儿尚不能抬头,4-5月头仍摇晃不定;

6. 握拳:一般生后3月内婴儿可握拳不张开,如4个月时仍有拇指内收,手不张开应怀疑脑瘫;

7. 正常婴儿应在4-5月时看见物体会主动伸手抓,若5月后还不能者疑为脑瘫;

8. 生后4-6W会笑,以后认人。痉挛型脑瘫患儿表情淡漠,手足徐动型常呈愁眉苦脸的面容。

9. 肌肉松软不能翻身,动作徐缓。触摸小儿大腿内侧,或让小儿脚着床或上下跳动时,出现下肢舒展交叉;

10. 僵硬,尤其在穿衣时,上肢难穿进袖口;换尿布时,大腿不易外展;擦手掌时及洗澡时出现四肢僵硬。婴儿有不喜欢洗澡的表现。

11. 过早发育:脑瘫患儿可出现“过早”翻身,但是一种忽然的反射性翻身,全身翻身如滚木样,而不是有意识的节段性翻身。痉挛性双瘫的婴儿,坐稳前可出现双下肢僵硬,像芭蕾舞演员那样的足尖站立

脑瘫的早期诊断的依据

1. 妊娠、围产期的高危因素

2. 运动发育迟滞和异常:一般6个月时期是发现的要害月龄:

明显的左右肢体的位置和运动不对称,颈部、躯干和四肢存在左右差别;

颈部不对称性紧张反射:当头转向一侧时,同侧的上肢经常内收靠近身体;

俯卧位可以向仰卧位翻身,不能从仰卧位转向侧卧位;

俯卧位颈部垂直抬起时,不能伸展躯干和外展、外旋和伸展四肢,头不能从中心抬起来。肘部支持前臂外展困难;

仰卧位双手、肘伸展不能拿到前正中方向。在抱着的情况下手也不能伸展开;脸被蒙住时不能用手抓下蒙脸的物品。玩具在30cm高处时,不能伸臂抓取;

下肢除了屈曲、伸展外,不能做其它动作;

由仰卧位向坐位拉起时,头仍处于后倾状态,不能以坐骨结节为支点髋关节伸展不充分,骨盆后倾;

坐位时,明显的胸腰部向后拱起,不愿意伸腿坐;

立位时髋关节有内收、内旋和足外翻、尖足倾向;

做不到手-手、手-足、口-足的协调。

3. 肌紧张和病态姿势:4-5月脑瘫患儿可以看到对姿势不适应的病态姿势,如肌肉的异常收缩状态,表现为肌肉的过度紧张、紧张度低下、动摇性,以及肌肉收缩的不协调。

当然,一旦发现婴儿有上述现象,也并不一定说明就是患了脑瘫,还需要到专科医院进行就诊,排除其它神经系统疾病。才能最后做出脑瘫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