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疗 1.全身治疗 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等。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抗结核治疗 适应于肿块直径在0.5cm以内的病理确诊病人。常用药物:异烟肼(雷米封)片0.2g,3次/d,口服;利福平片0.6g,每天早上1次口服;链霉素针0.5g...
乳房结核 (一)发病原因 本病多发生于哺乳期妇女,由于其乳房的血运及淋巴循环均显著活跃,加之乳汁淤积、婴儿吸吮所致乳晕、乳头皮肤损伤,有利于结核杆菌逆行传播而致感染和发...
1.乳头溢液 约占就诊病人的80%,是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主要症状。病人往往在无意中发现衬衣上有血迹。乳头溢液来自于乳管,为自溢性,常呈血性或浆液性。据Stout统计血性溢液占78%,浆液性溢液为22%。年轻女性的分泌物常为浆液性,而老年妇女多为浑浊或乳样液。...
1.溢液细胞学检查 将乳头溢液涂片进行细胞学检查,如能找到瘤细胞,则可明确诊断。但阳性率较低。 2.针吸细胞学检查 对于可触及肿物的病例,采用针吸细胞学检查,可与乳腺癌进行鉴别诊断。 1.X线乳房平片 对本病的定位准确率不到30%,但可排除隐性乳腺癌引起...
(一)治疗 乳管内乳头状瘤均需手术治疗,术前先在溢液的导管开口处注入2%美兰溶液行导管造影,以便术中辨认受累导管。或术中用细针插入溢液导管作引导。术前两天不要挤压乳房,以免导管内积液排尽,术中不易辨认溢液导管。介绍两种手术方式: 1.乳房区段切除...
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瘤 (一)发病原因 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与孕激素水平低下,雌激素水平增高有关,是雌激素异常刺激的结果。与乳腺囊性增生病的病因相同。几乎70%的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乳腺增生病的一种伴随病变。 (二)发病机制 主要病理改变为...
乳房内可触及单个或多个的结节或肿块,肿块多位于乳房外上象限,其次为中央区或外下象限。肿块大小不一,直径多在2~3cm左右,多位于皮下或表浅的乳腺组织内,常累及一侧乳房。早期质软、移动尚好,增长较慢,表面皮肤轻度发红,有轻微疼痛和压痛,同侧腋窝...
1.静脉血微丝蚴检查 午夜行耳垂穿刺取血,涂厚、湿血片,镜检可找到微丝蚴。 2.免疫学检查 有较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1)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阳性率班氏丝虫92.8%,马来丝虫99.1%。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丝虫抗体阳性率与微丝蚴阳性符合率为95%左右。 3.细针...
(一)治疗 1.药物治疗 轻型病人以药物治疗为主,乙胺嗪(海群生)有特效可杀死成虫及蚴虫,卡巴胂对成虫有杀灭作用,可使乳腺结节消失。 (1)乙胺嗪:成人每次剂量200mg,3次/d,连服7~8天。多数病人服用乙胺嗪肿块可消失。 (2)卡巴胂(carbarsone):为胂制剂,...
(一)发病原因 感染了丝虫的蚊子叮咬了人体皮肤后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