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人群常见疾病 > 文章内容

小儿烧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3-01-26 17:00浏览:

(一)治疗
1.现场处理 缩短热力与皮肤接触时间,迅速扑灭火焰,抱起患儿脱离热源,脱掉已燃烧或被热液等浸湿的衣物。在烧伤伤情允许的情况下,立即用冷水冲洗,快速降温,减轻皮肤损伤,缓解疼痛,减轻局部组织炎症反应,用消毒单包裹创面,减少污染机会,保持呼吸道通畅。烧伤时发生呼吸道梗阻的可能原因常常是吸入烟雾或其他有害气体;头面颈部烧伤后组织水肿压迫,口咽或呼吸道热力烧伤引起黏膜水肿,使气道狭窄。发生呼吸道梗阻时出现呼吸困难,气体交换不足,缺氧,表现烦躁不安,面色口唇青紫,心率增快。明确诊断后应果断采取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吸氧。在成批烧伤的抢救中,遇到呼吸道梗阻时应放宽气管切开指征,最短时间内转送到治疗单位。
2.早期处理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受伤原因和过程,创面和全身用药情况。全身体格检查注意有无合并伤。估算烧伤面积,判断烧伤深度。
3.液体复苏治疗 小儿烧伤后由于恐惧,疼痛刺激,可能出现休克症状,一般持续时间不长,对患儿影响不大,多不需特殊处理;大面积烧伤由于热力的直接效应,在各种化学递质和损伤因子的参与下,使患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含电解质及部分蛋白质的类血浆液体迅速大量渗出到创面和组织间隙,烧伤面积仅10%的小儿就可以因血容量骤减而发生休克。随着血容量的减少,血液浓缩,组织灌注不良,血流动力学改变,心排出量下降,大面积烧伤的患儿多在伤后4~6h发生低血容量休克,临床表现为口渴、烦躁、面色苍白、四肢冷、末梢毛细血管充盈迟缓、脉细弱、心率快、血压降低、少尿或无尿,重者可发展为呼吸循环衰竭,及早进行输液、供氧、镇静止痛、保暖等综合治疗是防治休克的基本措施。
补液方法:因治疗烧伤的条件和经验的不同,目前存在多种防治烧伤休克的补液治疗“公式”,任何一个“公式”都只能是一般规律的体现,而诸多患儿的个体因素很难体现在一个公式内,补液公式只是治疗时的基本框架,必须密切观察患儿对复苏的反应,各项休克恢复指标的变化,结合患儿实际情况,调整补液的质量,补液速度,才能成功。
北京儿童医院采用的补液方法:烧伤后第1个24h每1%烧伤面积每公斤体重输入晶胶体溶液各1ml,在伤后8h内应输入液体总量的1/2,其余1/2在伤后16h输入;第2个24h输入晶胶体液量为第1个24h的1/2,胶体溶液可用血浆、人血白蛋白、低分子右旋糖酐。晶体溶液可用生理盐水、乳酸钠林格氏液、生理盐水与1/6g分子乳酸钠溶液2∶1混合液。
已出现休克症状的患儿静脉快速(1~2h)输入2∶1溶液20~30ml/kg,大面积深度烧伤患儿输入的胶体液中1/2~1/3可用新鲜全血补充,烧伤面积大于50%者依患儿尿量、血压、末梢循环状况及各项检验指标适当增加输液量,烧伤后1~2天多不宜进食,以防止腹胀、呕吐及腹泻,每天可补充代谢所需液体60~100ml/kg,可用10%葡萄糖与生理盐水4∶1混合液补充,以后仍不能进食者可按热卡需要计算补液量。由于受损伤细胞释放出钾离子和肾功能的下降,伤后48h不宜补充钾离子。液体复苏治疗的同时即出现组织缺血性再灌注对细胞的损伤,可给予大量维生素C、E,中药复方丹参等抗氧化剂以减轻自由基对组织的损伤,利于休克恢复,可用抗酸及黏膜保护剂如西咪替丁(甲氰咪胍)、氢氧化铝等以减少胃肠道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补液治疗注意事项:首选周围小静脉穿刺插管建立可靠的输液通道,严格无菌操作,预防导管感染。补液顺序的安排以快速补充血容量,纠正血中电解质和酸碱失衡为目的,根据尿量[应维持在1ml/(kg·h)]及各项化验指标调整输液速度,输入大量10%葡萄糖时应监测血糖变化,防止发生高血糖症。患儿有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尿时,应适量增加尿量[2~2.5ml/(kg·h)]碱化尿液,以保护肾脏功能。精神状态良好,尿量正常,生命体征平稳,血清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得到纠正,血细胞比容,血气分析均在正常范围,表示液体复苏治疗成功。
4.创面处理
小儿烧伤创面的处理,基本与成人相同,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小儿皮肤娇嫩且薄,附件少,创面一经感染很容易加深。但小儿生长能力旺盛,只要处理恰当,有效地防治感染,创面愈合速度比成人快。例如小儿深Ⅱ度创面如无感染,一般2周内可基本愈合,在成人则需3周左右。
(2)小儿体温受环境影响,在气温较高时,包扎面积太大,易发生高热,甚至抽搐。故应多采用暴露疗法。但小儿多不合作。当烧伤面积较小时,尤其在四肢,采用包扎疗法,可便于护理和保护创面。对采用暴露治疗者,应适当约束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