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述
血糖是指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来源是食物中的淀粉、肌内肌糖原、牛奶乳糖、蔗糖和麦芽糖等,经消化吸收而生成葡萄糖。大部分储存于肝脏和肌肉内,供应生命活动的能量。正常情况下,在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参与下,糖的合成、分解与代谢处于动态而平衡状态,血糖保持相对的稳定。临床通过监测空腹、餐后血糖数值的变化来诊断疾病,掌握糖尿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参考范围:邻甲苯胺法:空腹血糖成人3.9~6.1 mmol/L(70~llOmg/dl)
儿童3.3~5.5 mmol/L(60~lOOmg/dl)餐后2h血糖<7.8mmol/L(140mg/dl)
(二)临床意义
1.血糖增高
(1)胰岛素功能低下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糖尿病、高血糖。
(2)导致血糖升高的激素分泌增多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素皮质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腺垂体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巨人症、胰高血糖素瘤等。
(3)其他疾病颅内压增高、颅内出血、重症脑炎、颅脑外伤、妊娠呕吐、脱水、全身麻醉、情绪紧张。
(4)用药服用一些影响糖代谢的药物,可引起一过性的血糖升高,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松、去炎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可调节糖代谢,在中长程应用时可出现多种代谢异常,包括高血糖;甲状腺激素(左甲状腺素钠、碘塞罗宁钠)可使胰岛素水平下降;利尿剂(呋塞米、依他尼酸、氢氯噻嗪)可抑制胰岛素释放,使糖耐量降低,血糖升高或尿糖阳性;加替沙星可致严重或致死性低血糖或高血糖;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吲哚美辛、阿西美辛等)偶可引起高血糖;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利培酮、齐拉西酮、氯丙嗪、奋乃进、三氟拉嗪等)可引起葡萄糖调节功能异常,包括诱发糖尿病、加重原有糖尿病和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