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04-01 10:20浏览:
次
近年,医学心理专家对近10万名中小学生进行心理状况调查,发现有32%的学生存在抑郁、焦虑、恐惧等不正常心理,其中以“焦虑症”最多。
病因
儿童焦虑症与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这类孩子往往有敏感、自信不足、自尊较强的性格特点,容易紧张、多虑,家长也常有敏感、多虑的表现,而且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当。
1.先天因素 有调查资料显示,大约15%的焦虑症患儿的父母和同胞也患焦虑症,大约50%的焦虑症患儿的单卵双生者有类似的诊断。
2.家庭因素 美国医学家调查发现,如果父亲或母亲患有焦虑症,那么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患上焦虑症的风险是正常家庭孩子的7倍。研究人员发现,患焦虑症的家长往往通过以下行为举止将焦虑症“传染”给孩子: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度批评,在孩子面前经常流露出惊慌和害怕的表情等。家长对孩子过于苟求,不考虑这些要求是否超过了孩子智力发育水平,孩子慑于家长的权威,整天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也会导致过度焦虑反应。此外,对孩子过于溺爱、千依百顺,孩子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当孩子走出家庭,在社会上或学校中碰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时,便容易过度焦虑。
3.学校因素 部分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过度地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搞“题海战术”等,教育内容过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习任务过重,课外作业太多,娱乐及睡眠时间少,压抑了儿童好玩的天性,日久就会形成过度焦虑。
临床表现
儿童焦虑症的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有3种表现形式:一是主观的焦虑体验;二是外显的不安行为,如多动等;三是生理反应。不同的患儿,三方面的表现程度不一样,或以其中的一种为主要的临床形式。
由于儿童语言发育尚未完善,难以很好地表达他们的不安或惶恐,年幼儿童表现为爱哭闹、不易安抚,年龄稍大的儿童不安惶恐的内心体验可以表达,但经常为小事抱怨父母、抱怨周围环境,总是不高兴、不满意。
较多的患儿常同时出现胆小害怕,如不敢走黑路、不敢单独留在室内、不安地来回走动、不放心、反复检查。患儿对环境的变化会比较敏感,在环境更换时焦虑加重,如幼儿在改变抚养环境后变得更好哭、无生气、食欲下降、睡眠障碍、排泄习惯紊乱等。有的患儿则纠缠父母寸步不离。
学龄儿童焦虑可表现为上课不安、烦躁、易和同学老师发生冲突、学习效率低、学习成绩下降。有的不敢当众讲话,回答问题不敢正视对方,手足无措,出汗心跳,手舌震颤,说话欠流利。还有的焦虑儿童表现为拒绝上学,逃学,离家出走,在外游荡,即所谓焦虑的外显行为。
焦虑症的生理反应现象比较突出,出现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兴奋所产生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如胸闷、心悸、呼吸加速、血压升高、多汗、口干、头晕、恶心、腹部不适、四肢发凉、便秘、尿频、遗尿、遗粪、睡眠不宁、早醒、多梦等。以上症状在焦虑中均可出现,但以前者为主,当焦虑发作时,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患儿可出现高度的激动状态。在某些焦虑、紧张、恐惧的情况下,患儿有时会发生昏厥现象,这主要是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原因。
诊断分类
1.素质性焦虑 这类儿童的神经系统往往发育不健全或受到损伤,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反应过于敏感。有的则是父母本身具有焦虑的表现,给孩子“模仿性”的影响,同时父母对孩子的焦虑表现出焦虑的反应,造成恶性循环。
2.境遇性焦虑 遭遇突发负性生活事件,如父母突然死亡、离异、意外事故、灾害等,儿童心理承受不住,整天担心灾害再次降临头上,惶惶然不可终日。但这类儿童的症状随着时间的迁延往往会自然消失。
3.分离性焦虑 多见于学龄前幼童。当与亲人分离深感不安而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甚至多数儿童常无根据地担心亲人会离开自己或者发生危险,担心将会发生意外的事故,会使自己与亲人失散,或自己被拐骗等,因此不愿意离开亲人。
4.期待性焦虑 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怕达不到家长预期的要求、受责怪而焦虑不安。另一方面,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课程的设计、作业的布置超越了儿童的承受能力,儿童担心完成不了老师安排的任务而受惩罚,从而表现出紧张、焦虑、不安。
5.环境性焦虑 有些常闹纠纷的家庭,长辈们把孩子作为倾诉自己心中不满的知心人,向孩子诉苦。在这种矛盾重重的环境中,孩子易于产生焦虑情绪。
应对措施
首先,应为孩子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睦的家庭气氛,家庭成员要和睦、民主、互敬、互助。在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中,患儿可减少焦虑的出现,性情获得较好的发展。
其次,降低期望值。父母和教师应端正教育态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出发点,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对孩子提出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不要向孩子提出无法达到的期望。这样,患儿就可以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避免因期望过高而出现焦虑的表现。
第三,改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家长和老师应采用正确引导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要指导其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多与孩子沟通思想,提高其学习兴趣;教师与家长要经常交流孩子学习情况,多给鼓励与启发,决不能加大压力与惩罚,
第四,消除引发因素。针对孩子出现焦虑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干预。如进入幼儿园或学校出现分离性焦虑,应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生活,使他们慢慢消除陌生、紧张的心理;对于遭遇负性生活事件而出现的境遇性焦虑,可采取转移法,多陪孩子做游戏、旅游,在轻松的气氛中消除孩子的焦虑情绪等。
第五,对于那些症状较为严重的患儿,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给予心理治疗,帮助孩子度过焦虑期。必要时,可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少量抗焦虑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