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证很重要的一个病机就是卫强营弱,所以治疗时有一条很重要的治则就是调和营卫。调和营卫是桂枝汤很有特点的一个治法,体现在桂枝和芍药,生姜和大枣上。
表实证和表虚证一个很大的鉴别要点就是有无汗出。汗出的一个含义,本身风性疏泄,能够出汗。第二个含义,由于你疏泄,体表卫阳之气,可以有一定的散失。所以我们说卫阳浮强。桂枝汤,阳强,卫强营弱。这个卫阳这个强,是强大吗?这是一个疑点。不是强大,是一种浮强、浮散、浮亢。向外浮散、浮亢。要消耗这个过程,凭什么根据呢?《内经》里大家记得提到,阴阳的关系,谈到“阴在内,是阳之守,阳在外,阴之使”同时说的什么?“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阳强那个强,是不是阳强大?不是。就是一种浮散、浮亢、消耗。所以在风性疏泄下,卫阳之气也会浮散、浮亢,所以这个阳强指的这个,卫阳浮强。这样卫气不能固护体表,它自然要恶风恶寒。由于寒性较轻,伤阳气本身并不重,是由于风性疏泄使它浮、浮亢的。所以它恶风。那恶风、恶寒区别,《中医诊断学》里讨论了。《方剂学》要以这个主治。以《中医诊断学》知识为基础,“有风则恶为恶风,无风则恶为恶寒”。门窗紧闭还在怕冷,还在发抖,那是恶寒。关好门窗,他怕冷就缓解,就好一些。这是恶风。所以它比风寒、恶风寒要轻。发热,是由于风为阳邪,和体表卫阳,使其两阳相争,会有发热,但这种外感风寒,偏于风的呢,病邪较轻,发热也并不太重。所以它的特点,恶风发热。“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头部气血逆乱”。可以有一定程度的头痛。邪正相争,毕竟在体表,可以脉浮,所以卫阳浮强,这个病机,关键是理解这个卫气在风性疏泄下,这种浮越耗散,有一点浮越耗散。所以它用桂枝。桂枝能够温通,能够助阳。
营阴泄弱呢,营弱,卫阳浮强,卫强营弱证,泄弱是阴泄而弱。因为出汗,汗血是同源的。“汗为心之液”。由于出汗,造成了营阴的外泄,那这个出汗的原因有两方面,因为卫阳不能固护它,它要出。风性疏泄,它要出。而目前这种反应出汗,要注意它有两个趋势。一个趋势,因为汗出,有自汗,营阴受损伤.第二个趋势,营阴还在,由于体表营卫失去平衡协调,卫阳不固护它,还有继续外泄之势。
所以它两个问题。一个已经由于自汗丧失的营阴,有不足,营弱。同时呢,卫阳不能固护营阴,那营卫两者不协调,这就是营卫不和,还继续存在着。营阴还有继续外泄之势,这是治疗它要考虑的。所以营阴泄弱要考虑到两个因素。由于营弱,影响到脉道充盈,它就脉缓。风寒证候,虽然伤及肺卫,由于肺和肺胃,这是脾胃的胃,前面说到伤及肺卫,是卫阳的卫,卫阳反映出横向的,但由于影响到肺气宣降,就会引起胃气的不和。所以所谓鼻鸣,反映出伤风之后有一定的气道不畅。有时候鼻塞了,或者有流鼻涕,鼻涕抽畜发生鼻鸣声音,干呕,胃气上逆。所以这个病机分析,实际上根据《伤寒论》的张仲景原文来的。“太阳中风,阳浮(卫阳浮强)而阴弱(营阴泄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这一段是完整描述了桂枝汤证的病理过程。所以如果说这个证候名称的概括,我们把它叫外感风寒表虚证,而外感风寒表虚是它病机的本质。病机是这个,加个证,那就是证候名称。
这个证候表现,恶风、发热、头痛、汗出,鼻鸣、干呕、脉浮缓。所以这个其中它作为主证来讲,那是桂枝汤证应该是恶风、发热,不是恶寒了,跟恶寒有一点区别。这是它主证的证候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