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方剂 > 文章内容

脾经用药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7-27 21:59浏览:

 五、脾经用药
 
脾为中土,输运沣液于五脏。脾居中州,是为升清降浊之枢纽。脾贵健运而恶停滞。脾之气以升为健,胃之气以降为和。经云:“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故脾之不升,以虚证寒(湿)证者为多;胃之不降,以实证热证者为多。
 
脾喜燥而恶湿,脾病则生湿,湿重反过来又困脾。所以治疗时应健脾以益中气,必须参以燥湿、化湿,利湿之品,湿重液停成水者还要遂水。祛湿逐水之后,应健脾补脾以善其后,防止复发。脾属土而性平,用药宜温,大寒大热有伤脾土,大苦厚腻也为脾家所不喜。喜欢可以添加微信公众号zyjsdt
 
脾为后天之本,脾病往往影响他脏,其他脏腑之病也常常涉及于脾,因为护理脾土,保护后天之本为医生之主义。
 
补脾建中气
 
人参——最佳但价贵,多则通,少则壅。
 
太子参——也佳,但力弱。
 
党参——补中益气,有燥性。
 
白术——补脾燥湿,又止泻,且能发汗。
 
大枣——补脾和胃,安内攘外。
 
甘草——补中调合诸药,炙则补,生则泻火。
 
饴糖——益气缓脾,为止中虚作痛之要药。
 
益智仁——燥脾涩精,摄涎缩小便。
 
滋益脾阴
 
山药——补脾肺之阴,清虚热,强阴固肠。
 
芡实——补脾肾之阴,涩精。
 
莲子肉——补脾阴。
 
龙眼肉——润心脾,主血归脾,治思虑所伤。
 
白扁豆——和中化湿,为大病后初进补剂之良品。
 
醒脾健运
 
砂仁——行气而不克,醒脾以开胃,引诸药归宿于丹田、入肾。
 
茯苓——渗湿,行水,走气分。
 
苍术——燥湿,升发,理气宽中,解六郁。
 
橘皮——燥湿化痰,理气健脾。
 
藿香——快气和中,解表辟恶。
 
佩兰——去湿热;除口中粘腻。
 
荷叶——助脾胃,升阳气,散淤血,留好血。
 
薏苡仁——健脾燥湿,行水排脓。
 
白豆叩——散气滞,暖胃消闷,使清爽之气隐然入于心脾。
 
宽中理气
 
升麻——升散火郁,升阳气于至阴之下。
 
防风——脾胃引经药,去风性湿之妙品。
 
草果——破气除痰,消食化积。
 
大腹皮——下气行水,宽胸通肠。
 
麦芽——健脾宽肠,下气消食。又祛痰通乳。
 
麻仁——缓脾滑肠。
 
姜黄——破血散结。通经脉。
 
温脾
 
草豆叩——辛热理脾胃,性燥急,止胃弱之呕吐。
 
肉豆叩——辛温理脾胃,性守而不走。
 
煨姜——味辛不散,气温不燥,行脾胃之津液。
 
花椒+辛温散寒,温中杀虫。
 
泻脾热
 
防风——引脾热由上而散之。“火郁发之”之意。
 
白茅根——凉血消淤,除热行水。
 
蛇胆—凉血明目。
 
冬瓜——泻热益脾、利二便。
 
白鲜皮——除湿热,治风痹疮癣。
 
黄连——泻火,姜炒治中。
 
黄芩——泻中焦实火,除脾家湿热。
 
木鳖子——除湿热,治疮痒,多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