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方剂 > 文章内容

婴幼儿(小儿)患者的中药应用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3-22 18:06浏览:

 第三节:婴幼儿(小儿)患者的中药应用

  一、婴幼儿患者合理应用中药的原则

  (一)用药及时,用量宜轻。

  小儿得病急,变化快及时,( )因此用药要。小儿脏腑娇嫩,对药敏感,处方要精,用量要轻。

  (二)宜用轻清之品。

  小儿脏气清灵,对大苦、大辛、大寒、大热、攻伐和药性猛烈的药物要慎用。

  若为风热表证,当以辛凉解散表邪,以银翘散、桑菊饮为主。对外有表邪,内有火热之发热,仍以辛凉解表。顺其大热之势清而扬之,不宜用苦寒退热之品,以免闭遏邪气于里,攻伐正气;如属必用,则宜少量,中病即止。

  (三)宜佐健脾和胃之品。

  小儿脾气不足,消化能力差,因此应佐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之山药、山楂、

  陈皮、六神曲、麦芽、鸡内金、白术等。

  (四)宜佐凉肝定惊之品。

  小儿体属“纯阳”,热病偏多,且肝常有余,易出现肝热抽搐、惊风之症。救治小儿疾病特别是外感病邪,出现壮热、烦躁、惊惕等症,则应在清热透解之时,佐以平肝熄火之蝉蜕、钩藤、僵蚕、地龙等。

  (五)不宜滥用滋补之品

  小儿生机旺盛,宜饮食调理,不宜滥用滋补之品,否则会使机体阴阳失衡,伤及脏腑气机。

  二、婴幼儿患者应用中药的注意事项

  对于体虚夹湿热,( )而有口臭、便秘、舌苔黄腻的患儿应先用清热除湿的藿香、

  黄芩、黄连、薏苡仁、陈皮等,使热清湿化,然后再服调补中药;如平时易感冒、

  多汗,属于气虚的儿童,可服用补气固表的黄芪、太子参、白术等;如消瘦、面色萎黄、厌食、大便溏稀,属于脾虚,可选用健脾和胃消食的山药、茯苓、白术、白扁豆、稻芽等;若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夜寐不安、舌质淡,属于气血两虚的儿童,可给予益气养血的黄芪、党参、当归、黄精、首乌、大枣等。有些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尿频,面色苍白,舌胖,属于肾虚,宜用补肾的补骨脂、菟丝子、肉苁蓉、熟地等。

  总之,健康小儿不必进补,尤其婴幼儿更不宜乱进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