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方剂 > 文章内容

第二十四章 补虚药-1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3-20 19:34浏览:

第二十四章 补虚药

  ◆含义:补虚扶弱,纠正气血阴阳虚衰,治虚证

  ◆性能特点:◇性味:甘

  ◆功效应用:◇补虚:虚证

  ●补气:气虚 ●补阳:阳虚 ●补血:血虚 ●补阴:阴虚

  ◆运用配伍:

  ◇因证选药

  ◇气血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配伍其他药物,扶正祛邪

  ◇常配健脾消食药,促进运化

  ◆使用注意:

  ◇虚证病程长,宜作蜜丸、煎膏(膏滋)、

  口服液、颗粒剂、片剂、胶囊剂、酒剂

  ◇汤剂宜久煎,药味尽出

  ◇无虚不宜,免致阴阳失衡,误补益疾

  ◇邪盛正未虚,祛邪为主,免闭门留蔻

  第一节 补气药

  ◆性能特点:

  ◇性味:甘,温、平

  ◇归经:脾、肺、心

  ◆适应证:

  ◇补气:气虚证

  ●补脾气:脾气虚:倦怠乏力、肌肉消瘦,食少、腹胀、便溏、

  浮肿脱肛、脏器下垂、血失统摄

  ●补肺气:肺气虚:少气懒言、语言低微、易喘促、出虚汗

  ●补心气:心气虚: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加剧

  ●补元气:元气虚:○轻者:脏气虚○虚极欲脱:气息短促、脉微欲绝

  ◆运用配伍:

  ◇性多壅滞,易致中满,常配理气药

  人参、党参

  人参:甘、微苦,微温。归肺、脾、心经。

  党参:甘,平。归脾、肺经。

  ◆共同点:◇补脾益肺:

  ●脾气虚●肺气虚

  ◇生津止渴:气津两伤、气短口渴,消渴

  ◇注:反藜芦

  ◆不同点:

  ◇人参:补益力强,补虚扶正要药,虚劳内伤第一品,气血津液不足均可

  ●善大补元气:

  ○气虚欲脱,脉微欲绝:15~30g浓煎 ○兼亡阳 ○兼汗多口渴

  ●补脾要药:脾气虚

  ○兼湿滞 ○脾不统血、出血 ○气血两虚

  ●补肺要药:肺气虚

  ●补心气、安神益智:心气虚衰

  ○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失眠、健忘

  ●补益肾气:

  ○肾虚气喘○肾虚阳痿

  ●注:○畏五灵脂、恶莱菔子

  ○不宜同吃萝卜、喝茶,影响补力。

  ●规格:

  ○野山参:补益力强 ○参须:药力最缓,宜虚不受补

  ○园参:补力不如野山参 ○参芦:耗气致吐。实无催吐,补益效佳

  ○高丽参:较国产红参力强

  ○生晒参:适用于气阴不足

  ○红参:适用于气弱阳虚

  ○糖参:功同生晒参而药力较缓

  ◇党参:人参替代品,无大补元气之功。

  益气生津力缓,补中益气良药,且补血

  人参、西洋参

  西洋参:甘、微苦,凉。归肺、心、肾、脾经。

  人参:甘、微苦,微温。归肺、脾、心经。

  ◆共同点:

  ◇补元气、脾气、肺气

  ◇补气生津:气津两伤,气短口渴、消渴

  ◇注:反藜芦

  ◆不同点:

  ◇西洋参:补气力弱,清补之品

  善清火养阴生津,宜气阴两虚有热

  ○阴虚火旺,喘咳痰血

  ◇人参:补气力强,补心、肾气,兼安神益智

  西洋参、太子参

  西洋参:甘、微苦,凉。归肺、心、肾、脾经。

  太子参:甘、微苦、平。归脾、肺经。

  ◆共同点:

  ◇补气生津:气津两伤、气阴不足

  ◆不同点:

  ◇西洋参:补气养阴生津、清火力强,宜气阴两伤而火热盛

  ◇太子参:补气生津、清热力弱,

  宜气津两伤而火不盛

  人参、党参、黄芪

  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 党参:甘,平。归脾、肺经。

  人参:甘、微苦,微温。归肺、脾、心经。

  ◆共同点:

  ◇补脾益肺:

  ●脾气虚●肺气虚

  ◇生津止渴:气津两伤,口渴、消渴

  ◆不同点:

  ◇黄芪:补气力弱,升阳效佳

  ●补气升阳要药:中气不足、气虚下陷

  ●利尿消肿:气虚水肿要药

  ●益卫固表:气虚自汗证

  ●托疮生肌:疮疡不溃、溃久不敛 “疮家圣药”

  ●补气行血:痹证、中风不遂

  ●炮制:益气补中炙用,其他生用

  ◇人参:补气力强,善大补元气,补心、肾气,兼安神益智

  ◇党参:人参替代品,补中益气良药,且补血

  白术、山药、白扁豆

  白术:甘、苦,温。归脾、胃经。 白扁豆:甘,微温。归脾、胃经。

  山药:甘,平。归脾、肺、肾经。

  ◆共同点:◇补脾益气:脾气虚

  ◆不同点:

  ◇白术:善补气健脾、燥湿利水,

  补气健脾燥湿要药,尤宜脾虚湿盛。

  脾虚水停,痰饮、水肿、带下

  ●固表止汗:气虚自汗

  ●益气安胎:脾虚胎动不安


◇山药:益气养阴,平补脾肺肾气阴,兼涩性

  ○肺虚咳喘,肺肾两虚、久咳虚喘

  ○脾肾两虚,带下清稀

  ○肾虚不固,遗精滑精、遗尿尿频

  ○气阴两虚,消渴

  ◇白扁豆:力弱,善化湿,健脾化湿良药

  且补脾不腻,除湿不燥:脾虚湿盛,便溏泄泻、白带过多

  ●消暑:暑湿吐泻

  ●解酒毒、药毒、河豚毒

  苍术、白术

  白术:甘、苦,温。归脾、胃经。

  苍术:辛,苦,温。归脾、胃、肝经。

  ◆共同点:◇燥湿、健脾:脾湿偏盛,大便溏泻、水肿、带下、痰饮

  ◆不同点:

  ◇白术:燥性弱,长于健脾,宜脾弱虚证

  ●固表止汗:气虚自汗

  ●益气安胎:脾虚胎动不安

  ◇苍术:燥性强,长于燥湿,宜湿阻实证

  ●发汗:风寒挟湿表证

  ●祛风湿:风湿痹证

  ●明目:夜盲症

  黄芪、白术

  白术:甘、苦,温。归脾、胃经。

  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

  ◆共同点:

  ◇补气健脾:脾胃气虚

  ◇固表止汗:表虚自汗

  ◇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

  ◆不同点:

  ◇白术:健脾、燥湿为主

  ●燥湿:脾虚湿滞

  ●安胎:脾虚胎动不安

  ◇黄芪:补中益气要药

  ●补肺气:肺气虚

  ●升阳:气虚下陷

  ●生津:气虚津亏消渴

  ●托疮生肌:疮疡难溃、溃久难敛。“疮家圣药”

  ●行滞:气虚血滞,痹证、中风不遂

  大枣、饴糖

  大枣:甘,温。归脾、胃、心经。

  饴糖:甘,温。归脾、胃、肺经。

  ◆共同点:◇补中益气:脾气虚

  ◆不同点:

  ◇大枣:

  ●养血安神:脏躁、失眠

  ●缓和药性:药物毒性、烈性

  ◇饴糖:缓急止痛,润肺止咳

  第二节 补阳药

  ◆性能特点:

  ◇性味:甘、辛、咸,温、热

  ◇归经:肾

  ◆功效应用:

  ◇补肾助阳:肾阳虚

  ●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腰膝酸软

  性欲淡漠、阳萎早泄

  宫冷不孕、遗尿尿频

  ●肝肾不足、精血亏虚:

  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筋骨痿软、发育不良

  卤门不合、齿迟行迟

  ●肺肾两虚、肾不纳气:虚喘

  ●脾肾阳虚:水肿,脘腹冷痛、黎明泄泻

  ●下元虚寒、冲任不固:崩漏、带下

  ◆运用配伍:

  ◇常配温里、补益脾肺、补肝肾、益精血药

  ◆使用注意:

  ◇药性温燥,助火伤阴,阴虚火旺忌用

  鹿茸

  鹿茸:甘、咸,温。归肾、肝经

  ◆补肾阳、益精血要药:肾阳虚衰、精血不足

  ◇峻补之品,阳虚重证

  ◆强筋骨:肾虚骨弱,腰膝无力,小儿五迟

  ◆调冲任:冲任虚寒,崩漏、带下

  ◆托疮毒:疮疡久溃不敛、阴疽内陷不起

  ◆注:◇研末吞服,1~2g;文火另煎

  ◇小量缓增,忌骤用大量,免阳升风动、伤阴动血

  ◇忌用:阴虚阳亢、血分有热、胃火炽盛、肺有痰热、外感热病

  ◆品种:

  ◇鹿角:骨化的角

  ●咸,温。归肝、肾经 ●功似鹿茸而力薄,鹿茸代用品 ●兼活血散瘀

  ◇鹿角胶:鹿角熬成的胶

  ●甘、咸,温。归肝、肾经 ●功不及鹿茸峻猛,较鹿角为佳 ●兼止血

  ◇鹿角霜:鹿角熬胶残渣

  ●咸,温,归肝、肾经

  ●功似鹿角而力弱

  ●兼收敛、涩精、止血

  淫羊藿、巴戟天

  淫羊藿:辛、甘,温。归肾、肝经。

  巴戟天:辛、甘,微温。归肾、肝经。

  ◆共同点:

  ◇补肾阳:肾阳不足,阳痿尿频,腰膝无力

  ◇祛风湿、强筋骨:风湿日久,腰膝酸痛、痿软无力

  ◆不同点:

  ◇淫羊藿:补阳力强,性温燥烈

  ◇巴戟天:补阳力逊,甘润不燥

  兼益精血:下元虚冷、精血亏虚,少腹冷痛、月经不调

  杜仲、续断

  杜仲:甘,温。归肝、肾经。

  续断:苦、辛,微温。归肝、肾经。

  ◆共同点:

  ◇补肝肾、强筋骨:肾虚阳痿、遗精遗尿肾虚腰痛、寒湿痹痛

  ◇安胎:胎动不安、习惯堕胎

  ◆不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