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方剂 > 文章内容

第十章 温里药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3-16 15:17浏览:

第十章 温里药

  一、 本章结构:

  温里药的概述及具体药物(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

  、小茴香、丁香、高良姜、胡椒、花椒)功效主治

  二、大纲要求

  1.掌握温里药的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2.掌握:具体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

  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考点一:温里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

  性能:温热

  功效:温里散寒、温经止痛、补火助阳。

  适应范围:适于里寒证。外寒直中、脾阳虚、心肾阳虚、阳

  虚水肿、胸痹冷痛、风寒湿痹及经寒

  考点二:具体药物的功效主治

  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上助心阳,中补脾阳,下壮肾阳,为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又温散走窜,为散阴寒、除风湿、止疼痛之猛药。(走而不守)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原长于温补命门之火而益阳消阴、引火归原,为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守而不走)。

  鉴别:肉桂、附子及干姜

  共性:温中散寒止痛,用治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大便溏

  写。

  不同:附子、干姜回阳救逆,用治亡阳证。附子力强,干

  姜力弱,常相须为用。干姜主入脾胃经,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而止呕;尚能温肺化饮,用治肺寒痰饮咳喘。肉桂、附子味甘而大热、散寒止痛力强,善治脘腹冷痛甚者及寒湿痹痛证,二者又能补火助阳,用治肾阳虚证及脾肾阳虚证。肉桂还能引火归元、温经通脉、用治

  虚阳上浮及胸痹、阴疽、闭经、痛经等。

  鉴别:桂枝与肉桂

  共性: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不同:肉桂长于温里寒,治里寒证;又能补火助阳,引火归元,又可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宫冷、下元虚衰、虚阳上浮之虚喘、心悸。桂枝长于散表寒,多用于风寒表证;又能助阳化气,又可治痰饮、蓄水证。

  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丁香 :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小茴香 :祛寒止痛,理气和胃。

  高良姜 :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胡椒 : 温中散寒、下气消痰,开胃进食。

  花椒 :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干姜、高良姜:同源于姜科根茎,辛热,善于温中散寒、

  止痛止呕。但干姜长于温脾阳,高良姜长于散胃寒;干

  姜又能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干姜、生姜 均辛,温中散寒。然生姜既走表又走里

  ,能发汗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开胃、温肺止咳。干姜功

  专走里,善于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