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药材的生产主要有两种途径,即野生和栽培(养殖)。我国有近200种常用大宗药材为栽培品,这对减少中药对野生资源的需求,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许多栽培药材主要仍靠药农分散种植,种植技术粗放,种质不佳,品种混杂,种质特性退化的情况较为严重,如:牛膝的种质退化引起牛膝的根越种越小,防风根的分枝变异以及黄芪的木化变异等;据统计,已培育出优良品种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药材不超过l0种。另外,在栽培中滥施农药、除草剂,过量使用化肥等,造成药材中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偏高,影响药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栽培已成为影响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家大力提倡规范化种植中药材,于2002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中药材GAP),对药材生产从种质、栽培、采收、加工、贮藏、运输等全过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这有助于提升中药材的质量。
药材生产是中药药品研制、开发、生产和应用整个产业链的源头,只有首先抓住源头,逐步改变分散的、落后的种植模式,形成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才能得到质量优良、稳定、均一、有害物质不超标的药材,为形成中药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质量体系打下基础,从根本上解决中药的质量问题和使中药走向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