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按分散系统分类
![src=]()
(二)按给药途径分类
液体制剂有很多给药途径,由于制剂种类和用法不同,液体制剂的给药途径可分为:
1.内服液体制剂如合剂、糖浆剂、乳剂、混悬液、滴剂等。
2.外用液体制剂
(1)皮肤用液体制剂:如洗剂、搽剂、涂膜剂等。
(2)五官科用液体制剂:如洗耳剂、滴耳剂、滴鼻剂、含漱剂、滴牙剂、涂剂等。
(3)直肠、阴道、尿道用液体制剂:如灌肠剂、灌洗剂等。,,,0.0.0.0
91491,217,在制备均匀相液体制剂时,主要方法是将药物溶解于溶剂中,形成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溶剂对药物的溶解作用的大小。制备非均匀相液体制剂时,主要是将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药物的溶解或分散状态与溶剂的种类和极性有密切关系。溶剂按介电常数大小分为极性溶剂、半极性溶剂和非极性溶剂。
(一)极性溶剂
1.水 是最常用溶剂,本身无药理作用。水能与乙醇、甘油、丙二醇等溶剂任意比例混合。
2.甘油甘油也为常用溶剂,特别是外用制剂应用较多
3.二甲基亚砜(I)MSO) 为无色澄明液体,具大蒜嗅味,有较强的吸湿性,能与水、乙醇、甘油、丙二醇等溶剂任意比例混合。本品溶解范围广,促进药物在皮肤和黏膜上的渗透作用。但对皮肤有轻度刺激性。产品对孕妇禁用。
(二)半极性溶剂
1.乙醇是常用溶剂。
2.丙二醇药用一般为1,2一丙二醇.丙二醇的性质与甘油相近,但黏度较甘油为小,可作为内服及肌内注射液溶剂。
3.聚乙二醇 (PEG)聚乙二醇分子量在1000以下者为液体,超过1000为半固体或固体。机药物。本品对一些易水解的药物有一定的稳定作用。在洗剂中,能增加皮肤的柔韧性,具有一定的保湿作用。
(三)非极性溶剂
1.脂肪油为常用非极性溶剂,如麻油、豆油、花生油、橄榄油、棉籽油等植物油。
2.液体石蜡液体石蜡是从石油产品中分离得到的液状烃的混合物,分为轻质和重质两种,前者相对密度为0.828~0.860,后者为0.860~0.890。
3.醋酸乙酯无色或淡黄色流动性油状液体,微臭。相对密度(20℃)为0.897~0.906。有挥发性和可燃性。在空气中容易氧化、变色,需加入抗氧剂。本品能溶解挥发油、甾体药物及其他油溶性药物。常作为搽剂的溶剂。,,,0.0.0.0
91492,217,为掩盖和矫正药物制剂的不良臭味而加入到制剂中的物质称矫味剂。有些药物制剂本身无色,但为了心理治疗上的需要或某些目的有时需而加入到制剂中进行调色的物质称着色剂。
(一)矫味剂
1.甜昧剂包括天然的和合成的两大类。
2.芳香剂在制剂中有时需要添加少量香料和香精以改善制剂的气味和香味。这些香料与香精称为芳香剂。香料分天然香料和人造香料两大类。
3.胶浆剂胶浆剂具有黏稠缓和的性质,可以干扰味蕾的味觉而能矫味。
4.泡腾剂将有机酸与碳酸氢钠一起,遇水后由于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麻痹味蕾起矫味作用。对盐类的苦味、涩味、咸味有所改善。
(二)着色剂
着色剂又称色素和染料。着色剂能改善制剂的外观颜色,可用来识别制剂的浓度、区分应用方法和减少病人对服药的厌恶感。尤其是选用的颜色与矫味剂能够配合协调,更易为病人所接受。
1.天然色素常用的有植物性和矿物性色素,作食品和内服制剂的着色剂。植物性色素:红色的有苏木、甜菜红、胭脂虫红等。黄色的有姜黄、胡萝卜素等。蓝的有松叶兰、乌饭树叶。绿色的有叶绿酸铜钠盐。棕色的有焦糖等。矿物性的如氧化铁(棕红色)。
2.合成色素人工合成色素的特点是色泽鲜艳,价格低廉,大多数毒性比较大,用量不宜过多。我国批准的内服合成色素有苋菜红、柠檬黄、胭脂红、胭脂蓝和日落黄,通常配成l%贮备液使用,用量不得超过万分之一。外用色素有伊红、品红、美蓝、苏丹黄G等。,,,0.0.0.0
91493,217,
溶液剂系指药物溶解于溶剂中所形成的澄明液体制剂。这里指的是低分子药物溶液剂。溶液剂应是澄明液体。根据需要溶液剂中可加入助溶剂、抗氧剂、甜味剂、着色剂等附加剂。
(一)溶液剂的制法:溶液剂有二种制法。即溶解法、稀释法。,,,0.0.0.0
91494,217,(一)概述 糖浆剂系指含药物的浓蔗糖水溶液。纯蔗糖的近饱和水溶液称为单糖浆或糖浆,浓度为85%(g/m1)或64.7%(g/g)。糖浆剂中的药物可以是化学药物也可以是药材的提取物。
蔗糖和芳香剂能掩盖某些药物的苦味、咸味及其他不适臭味,容易服用,尤其受儿童欢迎。糖浆剂易被真菌、酵母菌和其他微生物污染,使糖浆剂混浊或变质。糖浆剂中含蔗糖浓度高时,渗透压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低浓度的糖浆剂应添加防腐剂。
糖浆剂的质量要求:糖浆剂含糖量应不低于45%(g/ml)。糖浆剂应澄清,在贮存期间不得有发霉、酸败、产生气体或其他变质现象。含药材提取物的糖浆剂,允许含少量轻摇即散的沉淀。根据需要糖浆剂中可加入附加剂。
糖浆剂根据用途不同分为:单糖浆,不含任何药物,除供制备合药糖浆外,一般作为矫味剂、助悬剂等应用。矫味糖浆,如橙皮糖浆、姜糖浆等,主要用于矫味,有时也作助悬剂用。药物糖浆,如磷酸可待因糖浆等,主要用于疾病的治疗。,,,0.0.0.0
91495,217, 1.溶解法
(1)热溶法:热溶法是将蔗糖溶于沸蒸馏水中,继续加热使其全溶,降温后加入其他药物,搅拌溶解、滤过,再通滤过器加新煮沸的蒸馏水至全量,分装,即得。不加药物可制成单糖浆。热溶法有很多优点,蔗糖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在加热条件下蔗糖溶解速度快,趁热容易滤过,可以杀死微生物。但加热过久或超过l00℃时,使转化糖的奄量增加,糖浆剂颜色容易变深。热溶法适合于对热稳定的药物和有色糖浆的制备。
(2)冷溶法:将蔗糖溶于冷蒸馏水或含药的溶液中制成糖浆剂。本法适用于对热不稳定或挥发性药物,制备的糖浆剂颜色较浅。但制备所需时间较长并容易污染微生物。
2.混合法系将药物与糖浆均匀混合制备而成。这种方法适合于制备含药糖浆。本法的优点是方法简便、灵活,可大量配制也可小量配制。但所制备的含药糖浆含糖量较低,要注意防腐。
糖浆剂中药物加入的方法:水溶性固体药物,可先用少量蒸馏水使其溶解再与单糖浆混合;水中溶解度小的药物可酌加少量其他适宜的溶剂使药物溶解,然后加入单糖浆中,搅匀,即得;药物为可溶性液体或药物的液体制剂时,可将其直接加入单糖浆中,必要时滤过;药物为含乙醇的液体制剂,与单浆糖混合时常发生混浊,为此可加入适量甘油助溶;药物为水性浸出制剂,因含多种杂质较多,需纯化后再加到单糖浆中。
制备时的注意事项:制备应在避菌环境中进行,各种用具、容器应进行洁净或灭菌处理,并及时灌装;应选择药用白砂糖;生产中宜用蒸气夹层锅加热,温度和时间应严格控制。糖浆剂应在30℃以下密闭储存。,,,0.0.0.0
91496,217, 芳香水剂系指芳香挥发性药物的饱和或近饱和的水溶液。用乙醇和水混合溶剂制成的含大量挥发 油的溶液,称为浓芳香水剂。芳香挥发性药物多数为挥发油。 芳香水剂应澄明,必须具有与原有药物相同的气味,不得有异臭、沉淀和杂质。芳香水剂浓度一 般都很低。可作矫味、矫臭和作分散剂使用。纯挥发油和化学药物多用溶解法和稀释法制备,含挥发 性成分的药材多用蒸馏法。也可制成浓芳香水剂,临用时加以稀释。芳香水剂多数易分解、变质甚至霉变,所以不宜大量配制和久贮。,,,0.0.0.0
91497,217, 甘油剂:系指药物溶干甘油中制成的专供外用的溶液剂。甘油剂用于口腔、耳鼻喉科疾病。甘油 吸湿性较大,应密闭保存。甘油剂的制备可用溶解法,如碘甘油;化学反应法,如硼酸甘油。,,,0.0.0.0
91498,217,醑剂:系指挥发性药物制成的浓乙醇溶液。可供内服或外用。凡用于制备芳香水剂的药物一般都 可制成醑剂。醑剂中的药物浓度一般为5%~l0%。醑剂中乙醇浓度一般为60%~90%。醑剂中的挥发油容易氧化、挥发,长期储存会变色等。醑剂应贮存于密闭容器中,但不宜长期储存。醑剂可用溶解法和蒸馏法制备。,,,0.0.0.0
91499,217,溶胶剂系指固体药物微细粒子分散在水中形成的非均匀状态液体分散体系。又称疏水胶体溶液。溶胶剂中分散的微细粒子在1一100m之间,胶粒是多分子聚集体,有极大的分散度,属热力学不稳定系统。将药物分散成溶胶状态,它们的药效会出显著的变化。,,,0.0.0.0
91500,217,高分子溶液剂系指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制成的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高分子溶液剂以水为溶剂,则称为亲水性高分子溶液剂,或称胶浆剂。以非水溶剂制备的高分子溶液剂,称为非水性高分子溶液剂。高分子溶液剂属于热力学稳定系统。
高分子溶液的性质
高分子水溶液中高分子化合物结构的某些基团因解离而带电,有的带正电,有的带负电。,,,0.0.0.0
91501,217,表面活性剂是指具有很强表面活性并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表面活性剂分子一般由非极性烃链和一个以上的极性基团组成,烃链长度一般在8个碳原子以上,极性基团可以是羧酸、磺酸、氨基或胺基及它们的盐,也可是羟基、酰胺基、醚键等。如肥皂是羧酸类表面活性剂。,,,0.0.0.0
91502,217, 根据极性基团的解离性质,可将表面活性剂分为如下几类:
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起表面活性作用的是阴离子。
2.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起表面活性作用的是阳离子,因此称为阳性皂,为季铵化物。其特点是水溶性大,在酸性与碱性溶液中较稳定,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常用品种有苯扎氯铵(洁尔灭)和苯扎溴铵(新洁尔灭)等。
3.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这类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中具有正、负离子基团,在不同pH值介质中可表现出阳离子或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
4.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不解离,亲水基团是甘油、聚乙二醇和山梨醇等多元醇,亲油基团是长链脂肪酸或长链脂肪醇以及烷基或芳基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广泛用于外用制剂、口服制剂和注射剂,个别品种也用于静脉注射剂。,,,0.0.0.0
91503,217,1.形成胶束
(1)临界胶束浓度
(2)胶束的结构
2.亲水亲油平衡值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合力称为亲水亲油平衡值。
3.增溶作用
(1)胶束增溶: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达到CMC后,一些水不溶性或微溶性药物在胶束溶液中的溶解度可显著增加,形成透明胶体溶液,这种作用称为增溶。
(2)温度对增溶的影响:温度影响胶束的形成,影响增溶质的溶解,影响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温度上升主要是增加增溶质在胶束中的溶解度以及增加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0.0.0.0
91504,217, 1.表面活性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表面活性剂的存在可能增进药物的吸收也可能降低药物的吸收。
2.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蛋白质分子在碱性条件下发生解离而带有负电荷,在酸性条件下则带有正电荷。因此在两种不同带电情况下,分别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或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发生电性结合。此外,表面活性剂还可能破坏蛋白质二级结构中的盐键、氢键和疏水键,从而使蛋白质各残基之间的交联作用减弱,螺旋结构变得无序或受到破坏,最终使蛋白质发生变性。
3.表面活性剂的毒性一般而言,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毒性最大,其次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毒性相对较小。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毒性小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用于静脉给药的毒性大于口服。供静脉注射的Poloxamerl88毒性很低,麻醉小鼠可耐受静脉注射l0%该溶液10ml。
阴离子及阳表面活性剂还有较强的溶血作用。如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就有强烈的溶血作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溶血作用较轻微,吐温类的溶血作用最小,其顺序为:聚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芳基醚>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吐温类,吐温20>吐温60>吐温40>吐温80。
4.表面活性剂的刺激性表面活性剂长期应用或高浓度使用可能造成皮肤或黏膜损害。例如季铵盐类化合物高于1%即可对皮肤产生损害。十二烷基硫酸钠产生损害的浓度在20%以上,吐温类对皮肤和黏膜的刺激性很低。,,,0.0.0.0
91505,217,1.增溶作用的应用
(1)解离型药物的增溶:解离型药物往往因其水溶性,进一步增溶的可能性较小甚至溶解度降低。
(2)多组分增溶质的增溶:制剂中存在多种组分时,对主药的增溶效果取决于各组分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
(3)抑菌剂的增溶:抑菌剂或其他抗菌药物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往往被增溶而降低活性,在这种情况下须增加用量。
(4)增溶剂加入的顺序:在实际增溶时,增溶剂的增溶能力可因组分的加入顺序不同出现差别。
2.乳化作用(详见第六节)
3.润湿剂(详见第七节)
4.表面活性剂在其他方面的应用表面活性剂除用于增溶、乳化外,还常用作助悬剂、起泡剂和消泡剂、去污剂、消毒剂或杀菌剂等。,,,0.0.0.0
91506,217,乳剂(emulsions)系指互不相溶的两相液体混合,其中一相液体以液滴状态分散于另一相液体中形成的非均匀相液体分散体系。形成液滴的液体称为分散相(dispersed phase)、内相(internal phase)、或非连续相(discontinuous phase),另一液体则称为分散介质(dispersed medium)、外相(external phase)、或连续相(continuous phase)。乳剂中一相为水或水性溶液则称为水相,用W表示,另一相与水不混溶的相称为油相,用0表示。乳剂液滴大小一般在0.1~101μm之间,这时乳剂形成乳白色不透明的液体。,,,0.0.0.0
91507,217,乳化剂是乳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乳剂形成、稳定性以及药效发挥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掌握乳化剂的种类和性质对学习乳剂很有必要。
(一)乳化剂的基本要求
乳化剂应具备较强的乳化能力,并能在乳滴周围形成牢固的乳化膜;乳化剂应有一定的生理适应能力,乳化剂都不应对机体产生近期的和远期的毒副作用,也不应该有局部的刺激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小;稳定性好。
(二)乳化剂的种类
1.表面活性剂类乳化剂这类乳化剂分子中有较强的亲水基和亲油基,乳化能力强,性质比较稳定,容易在乳滴周围形成单分子乳化膜。这类乳化剂混合使用效果更高。
(1)阴离子型乳化剂:硬脂酸钠、硬脂酸钾、油酸钠、油酸钾、十二烷基硫酸钠、十六烷基硫酸化蓖麻油都是0/W型乳化剂,硬脂酸钙等二价皂是W/O型乳化剂。
(2)非离子型乳化剂:单甘油脂肪酸酯(0/w)、三甘油脂肪酸酯(0/W)、聚甘油硬酯酸酯(W/O)、聚甘油油酸酯(W/O)、蔗糖单月桂酸酯、脂肪酸山梨坦(即Span类,W/O)、聚山梨酯(即Tween类,0/W)、卖泽(Myrj)、苄译(Brij)、泊洛沙姆等。
2.天然乳化剂天然乳化剂由于亲水性较强,能形成0/W型乳剂,多数有较大的黏度,能增加乳剂的稳定性。使用这类乳化剂需加入防腐剂。
(1)阿拉伯胶
(2)西黄蓍胶
(3)明胶
(4)杏树胶
(5)卵黄
3.固体微粒乳化剂 一些溶解度小、颗粒细微的固体粉末,乳化时可被吸附于油水界面,形成乳剂。形成乳剂的类型,是由接触角0决定的,一般θ<90°易被水润湿,形成O/W型乳剂,θ>90°易被油润湿,形成W/O型乳剂。0/w型乳化剂有氢氧化镁、氢氧化铝、二氧化硅、皂土等。W/O型乳化剂有氢氧化钙、氢氧化锌、硬脂酸镁等。
4.辅助乳化剂(auxilialy emulsifying agents) 主要是指与乳化剂合并使用能增加乳剂稳定性的乳化剂。辅助乳化剂乳化能力一般很弱或无乳化能力,但能提高乳剂的黏度,并能增强乳化膜的强度,防止乳滴合并。,,,0.0.0.0
91508,217,
乳剂是由水相、油相和乳化剂组成的液体制剂,但要制成符合要求的稳定的乳剂,首先必须提供足够的能量使分散相能够分散成微小的乳滴,其次是提供使乳剂稳定的必要条件,,,0.0.0.0
91509,217, 制备符合质量要求的乳剂,要根据制备量的多少、乳剂类型及给药途径等方面加以考虑,选择不同的制备方法。黏度大的乳剂应提高乳化温度,足够的乳化时问也是保证乳剂质量的重要条件。,,,0.0.0.0
91510,217,乳剂属热力学不稳定的非均匀相分散体系,乳剂常发生下列变化。
(一)分层
乳剂的分层(creaming)系指乳剂放置后出现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的现象,又称乳析。分层主要原因是由于分散相和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造成的。仍能恢复均匀的乳剂。
(二)絮凝
乳剂中分散相的乳滴发生可逆的聚集现象称为絮凝。
(三)转相
乳剂由于某些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乳剂的类型称为转相(phase inversion),由0/W型转变为W/O型或由W/O型转变为0/W型。转相主要是由于乳化剂的性质改变而引起的。
(四)合并与破坏
乳剂中的乳滴周围有乳化膜存在、乳化膜破坏导致乳滴变大,称为合并(coalescence)。合并进一步发展使乳剂分为油、水两相称为破坏(breaking)。乳剂的稳定性与乳滴的大小有密切关系,乳滴愈小乳剂就愈稳定,乳剂中乳滴大小是不均一的,小乳滴通常填充于大乳滴之间,使乳滴的聚集性增加,容易引起乳滴的合并。所以为了保证乳剂的稳定性,制备乳剂时尽可能地保持乳滴大小的均一性。,,,0.0.0.0
91511,217,乳剂给药途径不同,其质量要求也各不相同,很难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但对所制备的乳剂的质量必须有最基本的评定。
(一)乳剂粒径大小的测定
乳剂粒径大小是衡量乳剂质量的重要指标。
(二)分层现象的观察
乳剂经长时间放置,粒径变大,进而产生分层现象。这一过程的快慢是衡量乳剂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三)乳滴合并速度的测定
乳滴合并速度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其直线方程为:
![src=]()
.式中,Ⅳ为t时间的乳滴数,N0为t0时乳滴数,k为合并速度常数,t为时间。测定随时间t变化的乳滴数Ⅳ,求出合并速度常数k,估计乳滴合并速度,用以评价乳剂稳定性大小。
(四)稳定常数的测定
乳剂离心前后光密度变化百分率称为稳定常数,用Ke表示,其表达式如下:
![src=]()
式中,Ke为稳定常数,A0为未离心乳剂稀释液的吸光度,A为离心后乳剂稀释液的吸光度。测定方法:取乳剂适量于离心管中,以一定速度离心一定时间,从离心管底部取出少量乳剂,稀释一定倍数,以蒸馏水为对照,用比色法在可见光某波长下测定吸光度A,同法测定原乳剂稀释液吸收度A0,带入公式计算Ke。离心速度和波长的选择可通过试验加以确定。Ke值愈小乳剂愈稳定。本法是研究乳剂稳定性的定量方法。,,,0.0.0.0
91512,217,混悬剂(suspensions)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的液体制剂。混悬剂中药物微粒一般在O.5~lOμm之间,小者可为0.1μm,大者可达50μm或更大。混悬剂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的粗分散体系,所用分散介质大多数为水,也可用植物油。,,,0.0.0.0
91513,217,混悬剂主要存在物理稳定性问题。混悬剂中药物微粒分散度大,微粒与分散介质之间存在着物理界面,使混悬微粒具有较高的表面自由能,混悬剂处于不稳定状态。疏水性药物的混悬剂比亲水性药物存在更大的稳定性问题。,,,0.0.0.0
91514,217,混悬剂中药物微粒大小不可能完全一致,混悬剂在放置过程中,微粒的大小在不断的变化,小的微粒数目不断减少,大的微粒不断增大,使微粒的沉降速度加快,结果必然影响混悬剂的稳定性。当药物微粒处于微米大小时,药物小粒子的溶解度就会大于大粒子的溶解度。这一规律可以用Ostwald Freundlich方程式表示:
![src=]()
,,,0.0.0.0
91515,217, 制备混悬剂时,应使混悬微粒有适当的分散度,并应尽可能分散均匀,以减小微粒的沉降速度,使混悬剂处于稳定状态。混悬剂的制备分为分散法和凝聚法。,,,0.0.0.0
91516,217,
为了增加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在制备时需加入能使混悬剂稳定的附加剂称为稳定剂。稳定剂包括助悬剂、润湿剂、絮凝剂和反絮凝剂等,,,0.0.0.0
91517,217,(一)微粒大小的测定
混悬剂中微粒的大小不仅关系到混悬剂的质量和稳定性,也会影响混悬剂的药效和生物利用度。
(二)沉降容积比的测定
混悬剂的沉降容积比的测定,可以比较两种混悬剂的稳定性,用来评价助悬剂和絮凝剂的效果以及评价处方设计中的有关问题。
(三)絮凝度的测定
絮凝度是比较混悬剂絮凝程度的重要参数,用下式表示:
![src=]()
(四)重新分散试验
优良的混悬剂经过贮存后再振摇,沉降物应能很快重新分散,这样才能保证服用时的均匀性和分剂量的准确性。
(五)流变学测定
主要是用旋转黏度计测定混悬液的流动曲线,由流动曲线的形状,确定混悬液的流动类型,以评价混悬液的流变学性质。
,,,0.0.0.0
91518,217, 合剂(mixtures)系指以水为溶剂含有一种或一种以上药物成分的内服液体制剂(滴剂除外)。在临床上除滴剂外所有的内服液体制剂都属于合剂。合剂中的药物可以是化学药物,也可是中药材的提取物,合剂中的溶剂,主要是水,有时为了溶解药物可加少量的乙醇。,,,0.0.0.0
91519,217,洗剂(10tions)系指专供涂抹、敷于皮肤的外用液体制剂。洗剂一般轻轻涂于皮肤或用纱布蘸取敷于皮肤上应用。洗剂的分散介质为水和乙醇。洗剂有消毒、消炎、止痒、收敛、保护等局部作用。洗剂可为溶液型、混悬型、乳剂型以及它们的混合型液体制剂,其中混悬剂为多。,,,0.0.0.0
91520,217, 搽剂(1iniments)系指专供揉搽皮肤表面用的液体制剂。用乙醇和油作分散剂。有镇痛、收敛、保护、消炎、杀菌、抗刺激作用等。起镇痛、抗刺激作用的搽剂,多用乙醇为分散剂,使用时用力揉搽,可增加药物的渗透性。起保护作用的搽剂多用油、液体石蜡为分散剂,搽用时有润滑作用,无刺激性。搽剂也可涂于敷料上贴于患处,但不用于破损皮肤。搽剂可为溶液型、混悬型、乳剂型液体制剂。,,,0.0.0.0
91521,217,滴耳剂(ear drops)系指供滴入耳腔内的外用液体制剂。以水、乙醇、甘油为溶剂。也可用丙二醇、聚乙二醇等。乙醇为溶剂虽然有渗透性和杀菌作用,但有刺激性,以甘油为溶剂作用缓和、药效持久,有吸湿性,但渗透性较差。水作用缓和,但渗透性差。所以滴耳剂常用混合溶剂,滴耳剂有消毒、止痒、收敛、消炎、润滑作用。患慢性中耳炎,由于黏稠分泌物存在,使药物很难达到中耳部。制剂中加入溶菌酶、透明质酸酶等,能淡化分泌物、促进药物分散,加速肉芽组织再生。外耳道有炎症时,pH值在7.1~7.8之间,所以外耳道用滴耳剂最好为弱酸性。滴耳剂有复方硼酸滴耳液、水杨酸滴耳液、碳酸氢钠滴耳液等。,,,0.0.0.0
91522,217,滴鼻剂(nasal drops)系指专供滴入鼻腔内使用的液体制剂。以水、丙二醇、液体石蜡、植物油为溶剂,多制成溶液剂,但也有制成混悬剂、乳剂使用的。鼻用水溶液容易与鼻腔内分泌液混合,容易分布于鼻腔黏膜表面,但维持药效短。为促进吸收、防止黏膜水肿,应适当调节渗透压、pH值和黏度。油溶液刺激性小,作用持久,但不与鼻腔黏液混合。,,,0.0.0.0
91523,217, 含漱剂(gargarsims)系指用于咽喉、口腔清洗的液体制剂。用于口腔的清洗、去臭、防腐、收敛和消炎等。一般用药物的水溶液,也可含少量甘油和乙醇。溶液中常加适量着色剂,以示外用漱口,不可咽下。有时发药量较大,可制成浓溶液发出,用时稀释,也可制成固体粉末,用时溶解。含漱剂要求微碱性,有利于除去口腔的微酸性分泌物、溶解黏液蛋白,如复方硼酸钠溶液。,,,0.0.0.0
91524,217,滴牙剂(drop dentifrices)系指用于局部牙孔的液体制剂。其特点是药物浓度大,往往不用溶剂或用少量溶剂稀释。因其刺激性、毒性很大,应用时不能直接接触黏膜。滴牙剂由医护人员直接用于患者的牙病治疗。,,,0.0.0.0
91525,217,灌肠剂(clysma)系指经肛门灌入直肠使用的液体制剂。按用药目的分为三类:
1.泻下灌肠剂
2.含药灌肠剂
3.营养灌肠剂,,,0.0.0.0
91526,217,灌洗剂(irrgating solutions)主要是指清洗阴道、尿道的液体制剂。洗胃用的液体制剂亦属灌洗剂。主要用于黏膜部位的清洗或洗除某些病理异物等。灌洗剂具有防腐、收敛、清洁等作用。一般用药物低浓度水溶液,多在临用前新配制,使用时应热至体温。,,,0.0.0.0
91527,217, 涂剂是指用纱布、棉花蘸取后涂搽皮肤、口腔或喉部黏膜的液体制剂。大多数为消毒、消炎药物的甘油溶液。也可用乙醇、植物油等作溶剂。甘油能使药物滞留于口腔、喉部的黏膜,有滋润作用,对喉头炎、扁桃体炎等均起辅助治疗作用。,,,0.0.0.0
91528,217,
液体制剂的包装关系到产品的质量、运输和贮存。液体制剂体积大,稳定性较其制剂差。液体制剂如果包装不当,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会发生变质。因此包装容器的材料选择、容器的种类、形状以及封闭的严密性等都极为重要。液体制剂的包装材料应符合要求,不与药物发生作用,不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及疗效,尽量减少和防止外界因素的影响,坚固耐用、体轻,外形适宜、美观,便于运输、贮存、携带和使用。
液体制剂的包装材料包括:容器(玻璃瓶、塑料瓶等)、瓶塞,(软木塞、橡胶塞、塑料塞)、瓶盖(塑料盖、金属盖)、标签、说明书、纸盒、纸箱、木箱等。
液体制剂包装瓶上应贴有标签。医院液体制剂的投药瓶上应贴不同颜色的标签,习惯上内服液体制剂的标签为白底蓝字或黑字,外用液体制剂的标签为白底红字或黄字。某种大批量生产的液体制剂可特殊设计专用标签。液体制剂特别是以水为溶剂的液体制剂在贮存期间极易水解和染菌,使其变质。流通性的液体制剂应注意采取有效的防腐措施并应密闭贮存于阴凉干燥处。医院液体制剂应尽量减小生产批量,缩短存放时间,有利于保证液体制剂的质量。,,,0.0.0.0
91529,217,
![src=]()
,,,0.0.0.0
91530,217,
1.喹诺酮类抗菌药的构效关系
根据大量的有关资料研究,将喹诺酮类药物的构效关系总结如下:
![src=]()
![src=]()
(2)B环可作较大改变,可以是并合的苯环(X=CH,Y=CH)、毗啶环(X=N,Y=CH)、嘧啶环(X=N,Y=N)等。
(3)1位N上的取代基对抗菌活性贡献很大。
(4)2位引入取代基,其活性减弱或消失;2位为氮原子时(如西诺沙星),药代动力学性能有改善,但其体外活性低于相应的药物。
(5)5位取代基中以氨基取代时活性最强,其他基团取代时,活性减少。
(6)6位引入氟原子使药物与细菌DNA回旋酶的结合力增大2~17倍,同时由于氟原子的亲脂性,药物对细菌细胞壁的穿透能力也增加了1~70倍,结果导致其抗菌活性戏剧性地增加约30倍。
(7)7位取代可增强抗菌活性。
(8)喹啉酮酸中,8位取代基以F为好,其口服吸收良好,体内活性更强;若8位取代基为甲基、甲氧基和乙基时,光毒性减少。
2.喹诺酮类抗菌药的理化性质
(1)喹诺酮类药物结构中3,4位分别为羧基和酮羰基,极易和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
(2)喹诺酮类药物在室温下相对稳定,但光照可分解,分解产物具有毒性,是该类药物产生光毒性的主要原因。
(3)喹诺酮类药物7位的含氮杂环在酸性条件下,水溶液光照可发生分解反应。
3.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代谢特点
喹诺酮类药物口服吸收迅速,在体内分布较广,多数药物在尿中能保持高于对病原微生物的最小抑制浓度,大多数喹诺酮类药物的代谢物为3位羧基与葡糖醛酸的结合物,其次的代谢反应发生在哌嗪环上。
4.喹诺酮类药物的毒性,,,0.0.0.0
91531,217,
![src=]()
盐酸诺氟沙星(Norfloxacin Hydrochloride)又名氟哌酸,在室温下相对稳定,但在光照下可分解,得到两种7一哌嗪环开环产物,从而产生光毒性。在酸性条件下回流可进行脱羧得到3一脱羧产物,失去抗菌活性。
本品具有良好的组织渗透性,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大于氨基糖苷类的庆大霉素。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泌尿道、肠道及耳道感染。不易产生耐药性,使用较安全。
盐酸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 Hydrochloride)为诺氟沙星分子中1位乙基被环丙基取代所得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环丙沙星稳定性好,室温保存5年未见异常。只有在0.05mol/L盐酸中,90℃加热或用1%环丙沙星水溶液经500001x光照l2h后,方可检出:3-脱羧产物和7一哌嗪环开环产物。
环丙沙星口服后,生物利用度为38%~60%,血药浓度较低,静脉滴注可弥补此缺点,半衰期为3.3~5.8h,药物吸收后体内分布广泛。本品有口服制剂、注射剂等多种剂型。
盐酸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 Hydrochloride)为左旋体,其混旋体为氧氟沙星(Ofloxacin),也在临床上使用。
盐酸左氧氟沙星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革兰阴性菌所致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感染等,亦可用于免疫损伤患者的预防感染。
![src=]()
司帕沙星(Sparfloxacin)为5位氨基取代基的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革兰阳性菌,特别是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比现有的喹诺酮类药物都强;对革兰阴性菌、厌氧菌、支原体属、衣原体也有很强抗菌活性。,,,0.0.0.0
91532,217, 1.磺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1)对氨基苯磺酰胺为必需结构,即苯环上的氨基与磺酰氨基必须处在对位,在邻位或间位无抑菌作用。
(2)芳氨基上的取代基对抑菌活性有较大的影响。多数磺胺没有取代基,若有取代基,则必须在体内易被酶分解或还原为游离的氨基才有效,如RcONH-,R-N=N-,-N02等基团,否则无效。
(3)磺酰氨基上Ⅳ一单取代化合物多可使抑菌作用增强,而以杂环取代时抑菌作用较优。N、N-双取代化合物一般丧失活性。
(4)苯环若被其他芳环取代或在苯环上引入其他基团,抑菌活性降低或丧失。
磺胺类药物的酸性离解常数(pKa)与抑菌作用强度有密切的关系,当pK.6.5~7.0时,抑菌作用最强。
2.磺胺类代表药物
磺胺甲嗯唑(Sulfamethoxazole)又名新诺明(Sinomin)、磺胺甲基异噁唑(SMZ)。
磺胺甲噁唑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对多数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具有抗菌活性。磺胺甲嗯唑的作用特点是吸收或排泄缓慢,一次给药后有效药物浓度可维持10—24h。磺胺甲噁唑主治大肠埃希菌和变形杆菌引起的急性、慢性尿路感染;脑膜炎球菌所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预防;流感杆菌所致的中耳炎等。
磺胺嘧啶(Sulfadiazine)具有广谱及较强抗菌活性,对革兰阳性及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
![src=]()
,,,0.0.0.0
91533,217,抗菌增效剂是指与抗菌药配伍使用后,能增强抗菌药疗效的药物。
在研究抗疟药的过程中,发现5-取代苄基-2,4-二氨基嘧啶类化合物对二氢叶酸还原酶具有抑制作用,也可以影响辅酶F的形成,从而达到化学治疗的目的。其中甲氧苄啶(TrimethoprimTMP)对二氢叶酸还原酶进行可逆性地抑制作用,可广泛抑制革兰阳性和阴性菌。
其他抗菌增效剂有:
丙磺舒(Probenecid)其作用机制是可以抑制有机酸的排泄,从而提高有机酸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丙磺舒与青霉素合用时,由于降低青霉素的排泄速度,从而增强青霉素的抗菌作用。
克拉维酸(Clavulamic Acid)具有抑制卢一内酰胺酶的作用,与卢一内酰胺抗生素合用时,可以保护其免受JB一内酰胺酶的作用。
甲氧苄啶(Trimethoprim)具有广谱抗菌作用,抗菌谱与磺胺药类似,通过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发挥抗菌作用,但细菌较易产生耐药性,很少单独使用。通常与磺胺类药物,如磺胺甲噁唑或磺胺嘧啶合用,可使其抗菌作用增强数倍至数十倍。甚至有杀菌作用,而且可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还可增强多种抗生素(如四环素、庆大霉素)的抗菌作用。
甲氧苄啶口服吸收完全,可达给药量的90%以上,吸收后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和体液中,可穿过血脑屏障,在脑膜炎症时脑脊液药物浓度可达血液浓度的50%~100%,可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胎儿循环血药浓度与母体血药浓度相近。甲氧苄啶主要经肾排泄,24h尿中排出量为给药量的40%~60%:其中80%~90%以药物原型排出,消除半衰期为8~10h。,,,0.0.0.0
91534,217,磺胺类药物作用的靶点是细菌的二氢蝶酸合成酶(DHFAS),使其不能充分利用对氨基苯甲酸合成叶酸。叶酸为细菌生长中的必要物质,也是构成体内叶酸辅酶。在二氢蝶酸合成酶催化下,对氨基苯甲酸、谷氨酸及二氢蝶啶焦磷酸酯或对氨基苯甲酰谷氨酸与二氢蝶啶焦磷酸酯合成二氢叶酸。再经二氢叶酸还原酶(DHFAR)还原为四氢叶酸,后者进一步合成叶酸辅酶F,该辅酶F为细菌DNA合成中所需的核苷酸的合成提供一个碳单位。
![src=]()
磺胺类药物作为叶酸的代谢拮抗物,是由于它与对氨基苯甲酸在分子大小及电荷分布上相似,故能与后者产生竞争性拮抗作用。对氨基苯甲酸离子的长度是0.67nm,宽度是0.23nm,在N-1取代的磺胺类药物分子中,对氨基苯磺酰氨基部分的长度是0.69nm,宽度是0.24nm。二者的长短及宽度几乎相等。经过分子轨道方法计算,二者的表观电荷也极相似。
![src=]()
抗菌增效剂甲氧苄啶(Trimethoprim,TMP)是二氢叶酸还原酶可逆性抑制剂,阻碍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影响辅酶F的形成,从而影响微生物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抑制了其生长繁殖。
当磺胺类药物和抗菌增效剂甲氧苄啶一起使用时,磺胺类药物能阻断二氢叶酸的合成,而甲氧苄啶又能阻断二氢叶酸还原成四氢叶酸。二者合用,可产生协同抗菌作用,使细菌体内叶酸代谢受到双重阻断,抗菌作用增强数倍至数十倍。,,,0.0.0.0
91535,217,唑类抗真菌药物主要有咪唑类和三氮唑类。咪唑类抗真菌药物的代表药物为噻康唑(Tiocon- azo|e)、益康唑(Econazole)、酮康唑(Ketoconazole)等。此类药物的化学结构多数可看作是乙醇取代物,其中羟基多为醚化,c-1与芳核直接相连,C-2与咪唑基连接,因而c一1是手性碳,此类药物应具有旋光性,但临床使用的药物多数为消旋体。
三氮唑类的代表药物有特康唑(Terconazole)、氟康唑(Fluconazole)和伊曲康唑(Itraconazole)等。
![src=]()
唑类抗真菌药物可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P450能催化羊毛甾醇14位脱α-甲基而成为麦角甾醇,唑类药物抑制甾醇l4a-脱甲基酶,导致l4-甲基化甾醇的积累,诱导细胞通透性发生变化,膜渗透细胞的结构被破坏,继而造成真菌细胞的死亡。唑类抗真菌药物环上3位氮原子与血红素辅基中3价铁离子结合,阻止了用于插入羊毛甾醇的氧活化。鉴于人体内普遍存在细胞色素P450酶系,该类药物也可以与人体内其他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血红蛋白辅基Fe原子配位结合,这是该类药物存在一定肝和肾毒性的重要原因。,,,0.0.0.0
91536,217,通过对唑类药物结构与活性的研究,将唑类抗真菌药物构效关系总结如下:
![src=]()
(1)分子中的氮唑环(咪唑或三氮唑)是必需的,当被其他基团取代时,活性丧失。三氮唑类化合物的治疗指数明显优于咪唑类化合物。
(2)氮唑上的取代基必须与氮唑环的氮原子相连。
(3)Ar基团为取代苯环时,其4位上的取代基有一定的体积和电负性及2位为有电负性取代基,均对抗真菌活性有利。
(4)R1、R2上取代基结构类型变化较大,其中活性最好的有两大类:R1、R2形成取代二氧戊环 结构,成为芳乙基氮唑环状缩酮类化合物,代表性药物有酮康唑、伊曲康唑。该类药物的抗真菌活性较强,但由于体内治疗时肝毒性较大,而成为目前临床上首选的外用药;R1为醇羟基,代表性药物为氟康唑,该类药物体外无活性,但体内活性非常强,是治疗深部真菌病的首选药。
(5)氮唑类抗真菌药对立体化学要求十分严格,特别是在3-三唑基-2-芳基-l-甲基-2-丙 醇类化合物中,(1R,2R)立体异构与抗真菌活性有关。,,,0.0.0.0
91537,217,
![src=]()
硝酸咪康唑(Miconazole Nitrate)具有弱碱性,pKa为6.65。
硝酸咪康唑口服吸收差,血消除半衰期约为2.1h,血清蛋白结合率为90%。在体内分布广泛,可渗入炎症的关节、眼球的玻璃体及腹腔中,但在脑脊液、痰液、房水中浓度均甚低,对血脑屏障的穿透性亦差。本品主要经肝脏代谢灭活为无活性的代谢物。
硝酸咪康唑临床上静脉注射或外用,主要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对五官、阴道、皮肤等部位的真菌感染都显效。
酮康唑吸收后在体内广泛分布,可至炎症的关节液、唾液、胆汁、尿液、乳汁、腱、皮肤软组织等。对血一脑脊液屏障穿透性差,可穿过血一胎盘屏障。血清蛋白结合率为90%以上。口服达峰时间为1~4h,血消除半衰期为6.5~9h。部分药物在肝内代谢为数种无活性的代谢产物。主要由胆汁排泄,由肾排出仅占给药量的l3%,其中有2%~4%以原型自尿中排出。
酮康唑临床上用于上述真菌引起的表皮和深部感染的治疗。由于可降低血清睾丸酮水平,而用于前列腺癌的缓解治疗。但酮康唑的副作用比较大,主要是肝脏毒性和对激素合成的抑制作用,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
![src=]()
氟康唑(Fluconazole)是在对咪唑类抗真菌药物研究的基础上,以三氮唑替换咪唑环得到的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结构中含有两个弱碱性的三氮唑环和一个亲脂性的2,4-二氟苯基,使其具有一定的水溶解度。,,,0.0.0.0
91538,217,其他抗真菌药物主要有抗真菌的抗生素、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等。
![src=]()
![src=]()
![src=]()
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制霉菌素(Nystatin)等属于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在其分子内 都含有共轭多烯亲脂大环内酯环,并连有一个氨基糖,这些多烯类抗生素亲脂性比较强,水中溶解度 较低。因结构有共轭多烯基团,故对热和光不稳定。
多烯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深部真菌感染,它们通过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结合,损伤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真菌细胞内钾离子、核苷酸和氨基酸等外漏,破坏正常代谢而起抑菌作用。
特比萘芬(Terbinafine)是一种高亲脂性的游离碱,不溶于水,仅溶于极性有机溶剂,临床使用盐酸特比萘芬。
氟胞嘧啶(Flucytosine)其结构与抗肿瘤药物氟尿嘧啶相似,而且在酸、碱性条件下,可以水解脱氨生成氟尿嘧啶。
氟胞嘧啶可口服给药,口服后吸收较好,3~4h血药浓度达峰值,且可透过血脑屏障,达到比较高的脑脊液浓度。但氟胞嘧啶一般不能单独使用,因为单独使用时真菌会产生耐药性。氟胞嘧啶通常和两性霉素B-起合用,两性霉素B可以杀灭产生的对氟胞嘧啶耐药菌。但是当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 B合用时,两性霉素8会抑制氟胞嘧啶从肾中的排出,因此,此时必须严格监控血中氟胞嘧啶的水平,保持在35~75μg/ml,否则会引起溶血。
氟胞嘧啶对真菌的曲霉菌、念珠菌、分支孢子菌属、隐球菌有抑制作用。,,,0.0.0.0
91539,217,核苷类抗病毒药物通常需要在体内转变成三磷酸酯的形式而发挥作用,这是此类药物共有的作用机制。
![src=]()
齐多夫定(Zidovudine)为胸苷的类似物,在其脱氧核糖部分的3位上以叠氮基取代,它可以对能引起艾滋病的HlV和T细胞白血病的RNA肿瘤病毒有抑制作用,为抗逆转录酶病毒药物。
齐多夫定进入HIV感染的细胞内,先由宿主细胞内的胸苷激酶、胸苷酸激酶及核苷二磷酸激酶磷酸化,生成5'-三磷酸化齐多夫定而发挥作用。
司他夫定(Stavudine)为脱氧胸苷的脱水产物,引入2’,3’-双键,是不饱和的胸苷衍生物。司他夫定对酸稳定,口服吸收良好,血浆半衰期比较短,为1~2h,大量的药物以原型从尿中排泄。
司他夫定作用机制和齐多夫定相似,进入细胞后,在5’位逐步磷酸化,生成三磷酸酯,从而达到抑制逆转录酶活性,使DNA键断裂的作用。司他夫定对HIV-1和HIV一2有同等抑制作用,对齐多夫定产生耐药性的HIV一病毒株有抑制作用,但骨髓毒性是齐多夫定的1/10以上。司他夫定适用于对齐多夫定、扎西他滨等不能耐受或治疗无效的艾滋病及其相关综合征。
拉米夫定(Lamivudine)是双脱氧硫代胞苷化合物,有β-D-(+)及β-L-(-)两种异构体,两种异构体都具有较强的抗HIV-1的作用。但其β-L-(-)的异构体对胞苷一脱氧胞苷脱氨酶的脱氨基作用有拮抗作用。
拉米夫定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可达72%~95%,血浆半衰期为2—4ho
扎西他滨口服可经胃肠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为87%~l00%,口服后1~2h血药浓度达峰值。扎西他滨较易通过姐脑屏障,75%的药物以原型经肾排出。血浆半衰期为1.2h。
扎西他滨临床主要用于不能耐受拉米夫定治疗的艾滋病及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患者,与拉米夫定合用对HIV有相加或协同作用,并可阻止耐药病毒株的出现及减少毒性反应。,,,0.0.0.0
91540,217,
![src=]()
![src=]()
,,,0.0.0.0
91541,217,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与齐多夫定等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不同。它们不需要磷酸 化活化,直接与病毒逆转录酶催化活性部位的P66疏水区结合,使酶蛋白构象改变而失活,从而抑制 HIV-1的复制。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不抑制细胞DNA聚合酶,因而毒性小,但同时容易产生耐 药性。临床上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通常不单独使用,而是和核苷类药物一起使用,可产生增效作 用。已经上市的主要品种有奈韦拉平、依发韦仑等。
![src=]()
,,,0.0.0.0
91542,217,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蛋白酶抑制剂是治疗艾滋病的另一类药物。有两种HIV蛋白产物是裂解 成熟蛋白的前体,裂解过程受HIV蛋白酶的催化,所释放出的蛋白质对病毒的复制起决定性作用,这 些蛋白质包括蛋白酶本身及逆转录酶、整合酶和结构蛋白。其中蛋白酶系门冬氨酸蛋白酶(Aspartic Proteinase),其特点之一是能水解断裂苯丙氨酸一脯氨酸和酪氨酸一脯氨酸的肽键。而哺乳类动物的蛋 白酶难以水解它们。此类药物有沙奎那韦、利托那韦、茚地那韦和奈非那韦。
![src=]()
![src=]()
,,,0.0.0.0
91543,217,临床上使用的其他主要抗病毒药物还有利巴韦林(Ribavirin)、盐酸金刚烷胺(Amantadine Hydr0— chloride)、盐酸金刚乙胺(Rimantadine Hydrochloride)、膦甲酸钠和磷酸奥司他韦(Osehamivir Phos. phate)。
利巴韦林(Ribavirin)为广谱抗病毒药,体内和体外的实验表明对RNA和DNA病毒都有活性,对多种病毒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有抑制作用。对A型和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腺病毒肺炎、甲型肝炎、疱疹、麻疹等有防治作用。
从化学结构看,利巴韦林可视为磷酸腺苷(AMP)和磷酸鸟苷(GMP)生物合成前体氨基咪唑酰氨核苷(AICAR)的类似物。利巴韦林易被细胞内的嘌呤核苷激酶一磷酸化,继之三磷酸化。所得利巴韦林一磷酸酯可以抑制单磷酸次黄嘌呤核苷(IMP)脱氢酶,从而抑制了GMP的生物合成。利巴韦林三磷酸酯抑制mRNA的5’端鸟嘌呤化和末端鸟嘌呤残基的N7甲基化,并且与GTP和ATP竞争抑制 RNA聚合酶。
![src=]()
,,,0.0.0.0
91544,217, 驱肠虫药为作用于肠道寄生虫(蛔虫、钩虫、蛲虫及绦虫等),并将其杀死或驱出体外的药物。作为理想的驱肠虫药应具备下述条件:对肠寄生虫有高度的选择性;对人体应吸收极少、毒性低;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性小。
哌嗪类
枸橼酸哌嗪具有抗胆碱作用,能阻断蛔虫虫体神经肌肉接头处的胆碱受体,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虫体肌肉麻痹,不能附着肠壁而被排除体外。
除枸橼酸哌嗪盐外,临床上还有哌嗪的磷酸盐和哌嗪的己二酸盐,主要用于驱蛔虫和蛲虫。,,,0.0.0.0
91545,217,本类药物主要有左旋咪唑(Levamisole)、甲苯咪唑(Mebendazole)、氟苯达唑(Flubendazole)、噻苯达唑(Thiabendazole)、奥苯达唑(Oxibendazole)和阿苯达唑(Albendazole)。
![src=]()
盐酸左旋咪唑(Levamisole Hydrochloride)为四咪唑的s构型左旋体,其驱虫作用是外消旋体四眯唑的2倍,且毒性和副作用均减小,为广谱驱虫药。
盐酸左旋咪唑可选择地抑制虫体肌肉中的琥珀酸脱氢酶,使延胡索酸不能还原为琥珀酸,从而影响虫体肌肉的无氧代谢,减少能量的产生。虫体肌肉麻痹后,虫随粪便排出体外。临床上主要用于驱蛔虫,其毒性及副作用较低。对蛲虫、钩虫亦有效,对丝虫成虫、幼虫及微丝幼虫亦有明显作用。盐酸左旋咪唑还为免疫调节剂,可使细胞免疫力较低者得到恢复。
盐酸左旋咪唑口服后迅速吸收,服用后2h内,血药浓度达峰值,消除半衰期为4h。盐酸左旋咪唑在肝内代谢,以原型及其代谢产物自尿(大部分)、粪和呼吸道排出,乳汁中亦可测得。
甲苯咪唑晶体有A、B、c三种晶型,C型有药效而A型无效,三种晶型在制备过程中可以转化,可根据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数据和热分析进行检查。
甲苯咪唑口服后只有5%~10%由胃肠道吸收,进食后(特别是脂肪性食物)可增加吸收。吸收后分布于m浆、肝、肺等部位,在肝内分布较多。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为2~5h,血药峰浓度不到服药量的6.3%,血消除半衰期为2.5~5.5h。口服后于24h内以原型或2-氨基代谢物随粪便排出,5%~10%由尿中排出。,,,0.0.0.0
91546,217,此类驱虫药物有噻嘧啶(Pyrantel)、奥克太尔(Oxantel)。噻嘧啶能抑制胆碱酯酶,使寄生虫的神经传导阻滞,麻痹虫体而排出体外。噻嘧啶对蛔虫、蛲虫或钩虫感染的治疗效果优于哌嗪等。临床上使用双羟萘酸盐。奥克太尔为一疗效较好的驱鞭虫的药物,临床上与噻嘧啶相同使用双羟萘酸盐。,,,0.0.0.0
91547,217,该类药物有阿米太尔(Amidantel)和三苯双脒(Tribendimidin)。阿米太尔对钩虫、蛔虫、蛲虫及丝虫等均有效。三苯双脒对钩虫、蛔虫的驱除效果显著,对蛲虫亦有效。,,,0.0.0.0
91548,217, 三萜类的药物有川楝素(Toosendanin),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toosendan Siebe et Zucc.)或苦楝 (Meliaazedarach L.)的树皮、根皮、果实等提取得到的四环三萜类药物,对蛔虫、蛲虫、鞭虫有驱除 作用,但对蛔虫作用最强。酚类药物有鹤草酚(Agrimoph01)及氯硝柳胺(Niclosamide)。鹤草酚为我 国科学家从蔷薇科植物仙鹤草的根芽中提出的酚类药物,对绦虫作用较强。氯硝柳胺除驱绦虫外,还 可用作杀灭钉螺以及血吸虫的尾蚴、毛蚴等。,,,0.0.0.0
91549,217, 血吸虫病是全世界流行最广、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寄生虫病,是血吸虫的裂体吸虫寄生人体所致的疾病。血吸虫分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及日本血吸虫三种。在我国流行的血吸虫病由日本血吸虫引起
血吸虫病治疗药可分为锑剂和非锑剂两类,锑剂的毒性较大,现已较少使用。非锑剂药物主要有吡喹酮(Praziquantel)、硝硫氰胺(Nithiocyanamine)和其衍生物硝硫氰酯(Nitroscanate)。特别是吡喹酮为新型的广谱抗寄生虫药物,对日本血吸虫的作用较为突出。
1.锑剂
酒石酸锑钾为最早的品种,但其毒性较大且必须静脉注射。我国相继合成葡萄糖酸锑钠、二巯基丁二酸锑钠及没食子酸锑钠。现已少用。
2.非锑剂
非锑剂药物主要有吡喹酮、硝硫氰胺和其衍生物硝硫氰酯。
锑剂对肝脏和心脏显示有一定的毒性。因此,抗血吸虫药物的研究以非锑剂为目标,依据强效杀菌剂一般兼有杀虫作用的事实,对硝基呋喃类衍生物进行研究,发现对日本血吸虫感染有较好疗效的是呋喃西林(Nitrofural)以及硝基呋喃丙烯酰胺类化合物,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我国创制的呋喃丙胺(Furapromide),对日本血吸虫的幼虫和成虫都有杀灭作用,另外对姜片虫和华支睾吸虫也有疗效。硝硫氰胺对血吸虫有显著的杀灭作用,这可能由于使虫体的三羧酸循环代谢受到干扰,虫体缺乏能量供应,最后导致死亡。此药对钩虫病和姜片虫病也有效。临床上用于各种类型的血吸虫病,但由于排泄慢,可引起积蓄中毒。硝硫氰酯也有明显抗血吸虫作用,但毒性略低于硝硫氰胺。
吡喹酮(Praziquantel)为一新型的广谱抗寄生虫药,它对三种血吸虫病均有效,特别是对日本血吸虫有杀灭作用。具有疗效高、疗程短、代谢快、毒性低的优点。吡喹酮对虫的糖代谢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影响虫对葡萄糖的摄入,促进虫体内糖原的分解,使糖原明显减少或消失。
![src=]()
,,,0.0.0.0
91550,217, 线状丝虫侵入人体淋巴系统或结缔组织即产生丝虫病。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多种,在我国主要是班氏丝虫及马来丝虫。
抗丝虫病的药物早期以胂剂为主,1947年发现的乙胺嗪(Diethylcarbamazine),虽然其疗效较差及副作用较大,但目前仍然是治疗丝虫病的首选药物,另外,盐酸左旋咪唑和甲苯达唑也有作用。,,,0.0.0.0
91551,217, 抗疟药研究始于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奎宁(Quinine),奎宁为历史上少有的为人类解除痛苦的药物之一。早在17世纪就知道金鸡纳树皮可以治疗发热和疟疾,l820年就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得到了奎宁。1945年Woodward和Doering全合成出奎宁,是现代有机合成化学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src=]()
奎宁(Quilline)含有两个碱基,分别为喹啉环和喹核碱的两个氮原子,pKa为4.2、8.8,临床用其硫酸盐或二盐酸盐。
奎宁通过与疟原虫的DNA结合,形成复合物,抑制DNA的复制和。RNA的转录,从而抑制原虫的蛋白质合成,作用较氯喹为弱。另外,奎宁能降低疟原虫氧耗量,抑制疟原虫内的磷酸化酶而干扰其糖代谢。
奎宁的分子中有四个手性碳,即C-3(R)、C-4(S)、C-8(s)、C-9(R),其光学立体异构活性各不相同。从植物中得到的奎宁异构体有:奎尼丁(Quinidine)、辛可宁(Cinchonine)和辛可尼定(Cinchonidnie)等。其中奎尼丁(3R,4S,8R,9S)对氯喹敏感耐药恶性疟原虫物种的活性比奎宁大2~3倍,在体内也有相同的结果,只是奎尼丁又是钠通道阻滞剂,比奎宁有更大的对心脏的副作用和降血压作用。
奎宁日用量大于1g时可产生金鸡纳反应,即头痛、耳鸣、眼花、恶心、呕吐、视力和听力减退等。
奎宁可抑制或杀灭(间日疟、三日疟)及恶性疟原虫的红内期,有解热作用和子宫收缩作用。临床上用于控制疟疾的症状。
奎宁在体内氧化代谢生成2,2’-二羟奎宁,其抗疟作用大大减弱,封闭2’位就可以避免该类药物生物氧化发生。因此,开发2-取代喹啉醇类抗疟新药,如甲氟喹(Mefloquine)等。,,,0.0.0.0
91552,217,通过对奎宁构效关系的研究发现具有氨基侧链异喹啉化合物可能是抗疟药的基本结构。因此将碱性侧链引入4一氨基喹啉中,获得对裂殖原虫最显速效的杀虫作用衍生物,其中活性最强的为氯喹(Chloroquine)。虽然在世界多数地区出现了耐药性的恶性疟原虫,但氯喹至今对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都十分敏感,对间日疟原虫,仍保持较高的治疗价值。
在对8-氨基喹啉衍生物进行研究时,发现抗疟作用强、毒性低的伯氨喹(Primaquine)。
![src=]()
磷酸氯喹(Chloroquine Phosphate)为4-氨基喹啉类药物,进入疟原虫体后,其分子插入疟原虫DNA双螺旋链之间,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从而影响DNA复制、RNA的转录和蛋白质合成。氯喹及其衍生物在其4位和7位分别有氨基和氯原子,氨基侧链两个氮原子间均为4个碳,此碳链长度恰与疟原虫体DNA双螺旋浅沟之间的距离相适应,使两端N+与DNA两个链上的P043-形成离子结合,而7位上Cl则与双螺旋中鸟嘌呤上的带正电的氨基产生静电吸引。结果药物分子牢固插入DNA双螺旋之间。
磷酸伯氨喹(Primaquine Phosphate)为8-氨基喹啉类药物,在体内转变为具有较强氧化性能的喹啉醌衍生物,能将红细胞内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转变为氧化型谷胱甘肽(GSSH),当后者还原时,需要消耗还原型辅酶Ⅱ(NADPH)。由于疟原虫红外期在肝实质细胞内发育本已消耗辅酶Ⅱ(NADP),而伯氨喹的作用又干扰辅酶Ⅱ的还原过程,使辅酶Ⅱ减少,严重地破坏疟原虫的糖代谢及氧化过程。
伯氨喹作为防止疟疾复发和传播的抗疟药物,对良性疟红外期裂殖子中的各型疟原虫配子体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因而用于控制良性疟的复发。由于伯氨喹可杀灭热体血液中的各型疟原虫的配子体,因此具有阻断疟疾的传播作用。临床用于防治间日疟、三日疟的复发和传播,以及防止恶性疟的传播。
伯氨喹的代谢产物主要有8-(3一羧基-l-甲基丙氨基)-6-甲氧基喹啉、5-羟基伯氨喹和5一羟基-6-脱甲基伯氨喹。伯氨喹注射时可引起低血压,因此只能口服。,,,0.0.0.0
91553,217,依据2,4-二氨基嘧啶能抑制疟原虫的二氢叶酸还原酶,设想这类衍生物也可能有抗疟活性,发现乙胺嘧啶(Pyrimethamine)及硝喹(Nitroquine)均对疟疾具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src=]()
乙胺嘧啶(Pyrimethamine)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疟原虫的二氢叶酸还原酶,干扰疟原虫的叶酸正常代射,使核酸合成减少,从而抑制疟原虫的细胞核分裂,使疟原虫的繁殖受到抑制。
乙胺嘧啶对恶性疟及间日疟原虫红细胞前期有效,常用作病因性预防药。其特点是作用持久,服药一次作用可维持一周以上。为了杀灭耐乙胺嘧啶虫株,近年来国外将乙胺嘧啶和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剂磺胺多辛一起组成复合制剂,起到双重抑制作用。
此外,乙胺嘧啶也能抑制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故可阻断传播。临床上用于预防疟疾和休止期抗复发治疗。
乙胺嘧啶治疗量使用时,通常口服毒性很低,应用安全。长期大量应用会出现叶酸缺乏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偶可出现巨幼细胞性贫血、白细胞缺乏症等。但如定期检查血常规,及早停药,可自行恢复。给予亚叶酸钙可改善骨髓造血功能。,,,0.0.0.0
91554,217,
![src=]()
青蒿素(Artemisinin)是我国科学家在1971年首次从菊科植物黄花蒿(Aremisia annua Linn)提取的新型结构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
青蒿素结构中含有过氧键,遇碘化钾试液氧化析出碘,加淀粉指示剂,立即显紫色。青蒿素含内酯结构,加氢氧化钠水溶液加热后水解,遇盐酸羟胺试液及三氯化铁液生成深紫红色的异羟肟酸铁。青蒿素在体内的代谢物为双氢青蒿素、脱氧双氢青蒿素、3α-羟基脱氧双氢青蒿素和9,10-二羟基双氢青蒿素。
青蒿素具有十分优良的抗疟作用,为一高效、速效的抗疟药,包括对氯喹有耐药性的恶性疟原虫感染也有效。本品主要对间日疟、恶性疟、抢救脑型疟效果良好,但复发率稍高。其口服活性低、溶解性小。
青蒿素的结构与活性关系研究表明,内过氧化物对活性存在是必需的,脱氧青蒿素(双氧桥被还原为单氧),完全失去抗疟活性。虽然内过氧化结构对产生抗疟活性是必需的,但只有内过氧化物还不能产生足够的抗疟活性,青蒿素抗疟活性的存在归于内过氧化物一缩酮一乙缩醛一内酯的结构。经进一步的研究认为,疏水基团的存在和过氧化桥的位置对其活性至关重要。
将青蒿素c-10羰基还原得到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其抗鼠疟比青蒿素强l倍,为青蒿素在体内还原代谢物。二氢青蒿素经醚化得蒿甲醚、蒿乙醚。
蒿甲醚(Artemether)为对青蒿素进行改造得到的半合成抗疟药物,本品有两种构型,即a型和 J8型。α型为黏性油,固化后的熔点为97~100%;卢型为无色片状结晶,熔点86~88。C。临床上使用为α型和卢型的混合物,但以β型为主,在油中的溶解度比青蒿素大。[α]D25+168°~173°。
本品对疟原虫红内期裂殖体有杀灭作用,能迅速控制症状和杀灭疟原虫,与氯喹几乎无交叉耐药性,特别是对耐氯喹的恶性疟也显较强的活性。抗疟作用较青蒿素强l0~20倍。在体内的主要代谢物为脱醚甲基生成双氢青蒿素。
蒿甲醚的毒性比青蒿素低,治疗恶性疟、间日疟、凶险型疟等均获得满意的结果。,,,0.0.0.0
91555,217,烷化剂又被称为生物烷化剂,是一类在体内能形成缺电子活泼中间体或其他具有活泼亲电性基团的化合物,它能与生物大分子(如DNA、RNA或某些重要的酶类)中含有丰富电子的基团(如氨基、巯基、羟基、羧基、磷酸基等)发生共价结合,使其丧失活性或使DNA分子发生断裂。烷化剂属于细胞毒类药物,在抑制和毒害增生活跃肿瘤细胞的同时,对其他增生较快的正常细胞,如骨髓细胞、肠上皮细胞、毛发细胞和生殖细胞也同样产生抑制作用,因而会产生许多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骨髓抑制、脱发等。
按化学结构,目前临床使用的烷化剂药物可分为氮芥类、乙撑亚胺类、磺酸酯及多元卤醇类、亚硝基脲类等。,,,0.0.0.0
91556,217,氮芥类药物是β-氯乙胺类化合物的总称,其中卢一氯乙胺是产生烷基化的关键基团。氮芥类药物结构可分为两部分:烷基化部分和载体部分。载体部分可以改善该类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等药代动力学性质,提高其选择性和抗肿瘤活性。
![src=]()
美法仑(Melphalan)的烷基化部分是卢一氯乙胺,载体部分是L一苯丙氨酸部分,因为L一苯丙氨酸为人体必需氨基酸,是一个良好的载体。动物实验证明,美法仑较其对映体具有更高的活性。
美法仑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单独或与其他药物联合以口服或高剂量静脉注射的方式用于各种固体肿瘤(乳腺癌、结肠癌、卵巢癌、横纹肌肉瘤、黑色素瘤、成神经细胞瘤和尤因肉瘤)和血液肿瘤(非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白血病等)的治疗。,,,0.0.0.0
91557,217,将β-氯乙基与亚硝基脲相连,即得亚硝基脲类抗肿瘤药物。由于N-亚硝基的存在,使得与亚硝基的氮原子与相邻碳之间的键变得不稳定,在生理pH环境下易发生分解,生成亲核试剂与DNA发生烷基化,达到治疗的作用。在亚硝基脲类药物的上述作用机制中,亚硝基所表现的化学性质,也决定了其化学的稳定性。亚硝基脲药物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相当不稳定,分解时可放出氮气和二氧化碳。
![src=]()
卡奠司汀(Carmustine)具有β-氯乙基亚硝基脲的结构单元,由于结构中的β-氯乙基具有较强的亲脂性,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中,因此,适用于脑瘤、转移性脑瘤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及恶性淋巴瘤等治疗,且与其他抗肿瘤药物合用时可增强疗效。但有迟发性和累积性骨髓抑制的副作用。
亚硝基脲药物在酸l生和碱性溶液中相当不稳定,分解时可放出氮气和二氧化碳。静脉注射卡莫司汀后迅速分解。化学半衰期5rain,生物半衰期15~30min。卡莫司汀可通过血脑屏障,由肝脏代谢,代谢物可在血浆中停留数日,造成延迟骨髓毒性,可能有肝肠循环。96h有60%~70%由肾排出(其中原型不到1%),1%由粪排出。10%以二氧化碳形式由呼吸道排出。
司莫司汀(Semustine)若以甲环己基取代环己基得到,其抗肿瘤疗效优于卡莫司汀和洛莫司汀,且毒性较低,临床用于脑瘤、肺癌和胃肠道肿瘤。
司莫司汀口服吸收迅速,在胃中迅速分解进入血液,并分解为氯乙基及4一甲基环已基两部分,用药后10min,血浆中即可出现此两种物质,1~3h环己基部分达最大值,6h氯乙基部分达最高峰值。司莫司汀分子量小,脂溶性大,易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的药物水平为血浆的15%~30%。本品体内分布以肝、胃、肠、肺、肾中浓度最大,60%的药物在48h后以代谢产物的形式从尿中排出,此外亦经胆汁、粪便及呼气时随C0:排出。,,,0.0.0.0
91558,217, 脂肪氮芥类药物在体内转变为乙撑亚胺活性中间体而发挥烷基化作用,这促使对乙撑亚胺基团化合物抗癌活性的研究。同样,为了降低乙撑亚胺基团的反应性,在氮原子上用吸电子基团取代,以达到降低其毒性的作用。此类药物的典型药物为塞替派(Thiotepa)和替派(Tepa)。
![src=]()
塞替派(Thiotepa}结构中氮杂环丙环基团可分别与核苷酸中的腺嘌呤、鸟瞟呤的3-N和7-N进行烷基化,生成塞替派-DNA的烷基化产物,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增殖细胞的各个时期均有影响。
塞替派由于含有体积较大的硫代磷酰基,而脂溶性大,塞替派对酸不稳定,不能口服,在胃肠道吸收较差,须通过静脉注射给药。本品进入体内后迅速分布到全身,在肝脏中很快被肝脏细胞色素 P450酶系代谢生成替派,而发挥作用,因此塞替派可认为是替派的前体药物。塞替派可直接注射人膀胱,在临床上是治疗膀胱癌的首选药物,此外主要还用于治疗卵巢癌、乳腺癌和消化道癌。,,,0.0.0.0
91559,217,在有机合成的烷基化反应中,由于甲磺酸酯基的存在,使C—O键之间变得活泼,成为应用较广的烷基化反应试剂。鉴于氮芥类药物作用机制的发现,使得磺酸酯类药物备受关注,在研究过程中发现1~8个次甲基的双甲磺酸酯是具有抗肿瘤活性双功能的烷化剂,其中活性最强的为4个次甲基的化合物白消安(Busulfan)。
![src=]()
白消安(Busulfan)是双功能烷化剂,在体内由于甲磺酸酯基有较好的离去性质,使c—O键断裂和与细胞内多种成分反应,也可以与DNA分子中鸟嘌呤核苷酸的N-7烷基化产生交联;还可以与氨基酸及蛋白质中的巯基反应,从分子中除去其S原子。以半胱氨酸为例,自消安和它反应后使其硫原子双烷基化,生成环状硫化合物,在体内分解为四氢噻吩和2-氨基丙烯酸,经进一步代谢后生成3一羟基四氢噻吩-1,1-二氧化物和丙酮酸。
白消安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可水解生成丁二醇,再脱水生成具有乙醚样特臭的四氢呋喃。
由于甲磺酸酯的特点,白消安口服吸收良好,吸收后迅速分布到各组织中去。在体内甲磺酸酯经代谢后生成甲磺酸,自尿中缓慢排出,代谢速度比较慢,24h排出不足50%,反复用药可引起蓄积。临床上白消安主要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其治疗效果优于放射治疗,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0.0.0.0
91560,217,
![src=]()
顺铂(Cisplatin)对动物肿瘤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是使肿瘤细胞DNA复制停止,阻碍细胞分裂。铂配合物进入肿瘤细胞后水解成水合物,该水合物在体内与DNA的两个鸟嘌呤碱基铂配合物的作用N-7络合成一个封闭的五元螯合环,从而破坏了两条多核苷酸链上嘌呤基和胞嘧啶之间的氢键,扰乱了DNA的正常双螺旋结构,使其局部变性失活而丧失复制能力。反式铂配合物则无此作用。
顺铂通常通过静脉注射给药,供药用的是含有甘露醇和氯化钠的冷冻干燥粉,用前用注射用水配成每毫升含lmg的顺铂、9mg氯化钠和l0mg甘露醇的溶液,pH在3.5~5.5之间。本品在室温条件下,在光和空气中稳定。
顺铂加热至170℃时即转化为反式,溶解度降低,颜色发生变化,继续加热至270℃熔融,同时分解成金属铂。对光和空气不敏感,室温条件下可长期贮存。
![src=]()
顺铂在临床上用于治疗膀胱癌、前列腺癌、肺癌、头颈部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癌和白血病等,为目前已被公认治疗睾丸癌和卵巢癌的一线药物。与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有协同作用,无交叉耐药性,并有免疫抑制作用。但该药物水溶性差,且仅能注射给药,缓解期短,并伴有严重的肾脏、胃肠道毒性,耳毒性及神经毒性,长期使用会产生耐药性。
奥沙利铂性质稳定,在水中的溶解度介于顺铂和卡铂之间,也是第一个显现对结肠癌有效的铂类烷化剂。奥沙利铂对大肠癌、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及乳腺癌等多种动物和人肿瘤细胞株有显著的抑制作用。,,,0.0.0.0
91561,217,嘧啶类抗代谢物主要有尿嘧啶和胞嘧啶两类。
1.尿嘧啶抗代谢物
![src=]()
氟尿嘧啶(Fluorouracfl),又名5-Fu。结构中含有两个氮原子,故有两个pKa值,分别是8.0和13.0。
氟尿嘧啶必须在体内经核糖基化和磷酰化等生物转化作用后,才具有细胞毒性。氟尿嘧啶在细胞内转化为有效的脱氧核糖尿苷酸后,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导致肿瘤细胞缺少胸苷酸,干扰DNA的合成。氟尿嘧啶同样可以干扰RNA的合成。
氟尿嘧啶在空气及水溶液中都非常稳定,在亚硫酸钠水溶液中较不稳定。首先亚硫酸根离子在氟尿嘧啶C-5、C-6双键上进行加成,形成了不稳定的5-氟-5,6-二氢-6-磺酸尿嘧啶。它或消去s03H或F,则分别生成氟尿嘧啶和6-磺酸基尿嘧啶。若在强碱中,则开环,最后生成2-氟-3-脲丙烯酸和氟丙醛酸。
2.胞嘧啶抗代谢物
在研究尿嘧啶构效关系时发现,尿嘧啶4位的羟基被氨基取代后得到的胞嘧啶衍生物,亦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
![src=]()
盐酸阿糖胞苷(Cytarabine Hydrocldoride)是内源性的脱氧胞苷2 ’-OH衍生物,其2位羟基可产生空间障碍,妨碍嘧啶碱基绕着核苷酸键的旋转,使多阿糖胞苷酸的碱基不能像多脱氧核苷酸那样正常地堆积起来。盐酸阿糖胞苷在体内经脱氧胞嘧啶激酶的催化下先转化为5一磷酸核苷酸(Ara— CMP),Ara—CMP与核苷酸激酶反应形成二磷酸和三磷酸核苷酸(Ara—CDP和Ara—CTP)。Ara— CTP的积聚可抑制DNA聚合酶及少量掺入DNA,阻止DNA的合成,抑制细胞生长,发挥抗癌作用。
盐酸阿糖胞苷主要用于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是非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治疗的首选药物,并逐渐扩大到某些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与其他抗肿瘤药合用可提高疗效。,,,0.0.0.0
91562,217,腺嘌呤和鸟嘌呤是DNA和RNA的重要组分,次黄嘌呤是腺嘌呤和鸟嘌呤生物合成的重要中间体。嘌呤类抗代谢物有次黄嘌呤和鸟嘌呤的衍生物,以及腺嘌呤核苷拮抗物。
![src=]()
巯嘌呤(Mercaptopurine)为黄嘌呤6位羟基以巯基取代得到的衍生物。巯嘌呤在体内经酶促转变为有活性的6一硫代次黄嘌呤核苷酸(即硫代肌苷酸),抑制腺酰琥珀酸合成酶,阻止次黄嘌呤核苷酸(肌苷酸)转变为腺苷酸(AMP);还可抑制肌苷酸脱氢酶,阻止肌苷酸氧化为黄嘌呤核苷酸,从而抑制DNA和RNA的合成。巯嘌呤可用于各种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对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也有效。
但是巯嘌呤水溶性较差。我国科研人员从人工合成胰岛素中用亚硫酸钠可使-S-s-键断裂形成水溶性R-S-S03Na衍生物中受到启发,合成了巯嘌呤的前体药物磺巯嘌呤钠(Sulfomercaprine So- dium),增加了药物的水溶性,也克服了巯嘌呤的其他缺点。生成的R-S-S03Na键可被肿瘤细胞中巯基化合物和酸性介质选择性分解,释放出巯嘌呤。因为肿瘤组织pH较正常组织低,巯基化合物含量也比较高,对肿瘤可能有一定的选择性。磺巯嘌呤钠的用途与巯嘌呤相同,显效较快,毒性较低。氟达拉滨(Fludarabine)是阿糖腺f{:的2一氟代衍生物,某些药理作用与阿糖胞苷相似。阿糖腺苷可很快被腺苷脱氨酶作用而失活,而氟达拉滨却不被这种酶灭活。氟达拉滨是以5 ’-单磷酸酯的形式得到,称为磷酸氟达拉滨。口服后,磷酸氟达拉滨在体内迅速去磷酸化,得到氟达拉滨,被淋巴细胞吸收后复磷酸化成为有活性的氟达拉滨三磷酸酯,抑制DNA合成。
氟达拉滨对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疗效显著,特别是对常规治疗方案失效的患者有效。,,,0.0.0.0
91563,217, 叶酸(Folic Acid)是核酸生物合成的代谢物,也是红细胞发育生长的重要因子,临床用作抗贫血药。但叶酸缺乏时,白细胞减少,因此叶酸的拮抗剂可用于缓解急性白血病。
![src=]()
甲氨蝶呤主要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绒毛膜上皮癌和恶性葡萄胎,对头颈部肿瘤、乳腺癌、宫颈癌、消化道癌和恶性淋巴癌也有一定的疗效。
甲氨蝶呤在强酸性溶液中不稳定,酰氨基会水解,生成谷氨酸及蝶呤酸而失去活性。
![src=]()
亚叶酸钙(Leucovorin Calcium)是四氢叶酸钙甲酰衍生物的钙盐,系叶酸在体内的活化形式。由于甲氨蝶呤是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抑制剂,阻断二氢叶酸转变为四氢叶酸,当使用甲氨蝶呤剂量过大引起中毒时,可用亚叶酸钙解救。亚叶酸钙在体内可转变为四氢叶酸,能有效地对抗甲氨蝶呤引起的毒性反应,与甲氨蝶呤合用可降低毒性,不降低肿瘤活性。此外,亚叶酸钙还是抗贫血药,可用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以及白细胞减少症,并能治疗由于叶酸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性贫血,促进骨髓造血细胞的分化、成熟和释放。
![src=]()
雷替曲塞(Raltitrexed)为新一代水溶性胸苷酸合酶抑制剂,该药通过细胞膜外还原型叶酸载体系统将本品主动摄入细胞内,而后迅速代谢为多谷氨酸类化合物抑制胸苷酸合酶的活性,并能在细胞内潴留,长时间发挥作用。它对结肠、直肠癌细胞系的抑制作用强于5一氟尿嘧啶。雷替曲塞主要用于晚期直肠、结肠癌的一线治疗。
培美曲塞(Pemetrexed)是具有多靶点抑制作用的抗肿瘤药物,通过运载叶酸的载体和细胞膜上的叶酸结合蛋白运输系统进入细胞。
培美曲塞临床上主要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和耐药性间皮瘤的治疗。,,,0.0.0.0
91564,217,抗肿瘤抗生素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学物质。现已发现的抗肿瘤抗生素有许多种, 这些抗生素大多是直接作用于DNA或嵌入DNA,干扰模板的功能。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蒽醌类抗生素主要代表是盐酸多柔比星和柔红霉素。
盐酸多柔比星又名阿霉素,是由Streptomyces peucetium vat.caesius产生的蒽环糖苷抗生素,临床上常用其盐酸盐。由于结构共轭蒽醌结构,为橘红色针状结晶。盐酸多柔比星易溶于水,水溶液稳定,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易迅速分解。多柔比星的结构中具有脂溶性蒽环配基和水溶性柔红糖胺,又有酸性酚羟基和碱性氨基,易通过细胞膜进入肿瘤细胞,因此有很强的药理活性。
盐酸多柔比星是广谱的抗肿瘤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乳腺癌、甲状腺癌、肺癌、卵巢癌、肉瘤等实体瘤。
葸醌类抗肿瘤抗生素的毒性主要为骨髓抑制和心脏毒性。可能是醌环被还原成半醌自由基,诱发了脂质过氧化反应,引起心肌损伤。
![src=]()
盐酸柔红霉素(Daunorubicin Hydrochloride)是由放线菌Streptomyces peucetins产生的抗生素,从我国河北省正定县土壤中亦可获得放线菌株,并得到同类物质,称为正定霉素。多柔比星和柔红霉素的结构差异仅在c-9侧链上为羟乙酰基和乙酰基。由于二者结构上的相似性,多柔比星也可从柔红霉素通过化学转化得到,或通过化学全合成得到。柔红霉素的作用与多柔比星相同,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米托蒽醌的抗肿瘤作用是多柔比星的5倍,心脏毒性较小,临床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非霍奇金病和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0.0.0.0
91565,217,从植物中寻找抗肿瘤药物,在国内外已成为抗癌药物研究重要组成部分。植物药抗肿瘤的有效成分研究属于天然药物化学的内容,但在天然药物有效成分上进行结构修饰,半合成一些衍生物,寻找疗效更好的药物近年来发展较快,已成为抗肿瘤药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喜树碱类
喜树碱是从我国特有珙桐科植物喜树中分离得到含五个稠和环的内酯生物碱。其不溶水,也几乎不溶于有机溶剂,给临床应用带来了困难。喜树碱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对消化道肿瘤(如胃癌、结肠直肠癌)、肝癌、膀胱癌和白血病等恶性肿瘤有较好的疗效。
2.鬼臼毒类
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是喜马拉雅鬼臼(podophyllum emodi)和美鬼臼(podophyllum peha- tum)的根茎中的主要生物碱,是一种有效的抗肿瘤成分。由于毒性反应严重,不能用于临床。经结构改造,获得依托泊苷(Etoposide)和替尼泊苷(Teniposide)。
3.长春碱类
长春碱类抗肿瘤药系由夹竹桃科植物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或Vinca roseal)分离得到的具有抗癌活性的生物碱。主要有长春碱(Vinblastine)和长春新碱(Vincristine),对淋巴白血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临床采用硫酸盐,称为硫酸长春碱和硫酸长春新碱。
4.紫杉烷类
紫杉醇(Taxol)最先是从美国西海岸的短叶红豆杉(Taxus breviolia)的树皮中提取得到的一个具有紫杉烯环的二萜类化合物,属有丝分裂抑制剂或纺锤体毒素。
紫杉醇临床上为广谱抗肿瘤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卵巢癌、乳腺癌及非小细胞肺癌,为治疗难治性卵巢癌及乳腺癌的有效药物之一。,,,0.0.0.0
91566,217,蛋白质氨基酸侧链的可逆性磷酸化是酶和信号蛋白活性调节的非常重要的机制。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参与可逆性磷酸化过程,在调节代谢、基因表达、细胞生长、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等方面起关键性作用。蛋白激酶是一种磷酸转移酶,通过催化磷酸基团从ATP转移到底物蛋白的受体氨基酸上。特异性蛋白激酶对酶的磷酸化是一种广泛存在的酶活性调节机制,通过灵活可逆的调节方式在真核生物的信号传导链中发挥重要作用。
![src=]()
甲磺酸伊马替尼(1matinib Mesilate)的发现来源于对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抑制剂的研究,人们在筛选过程中发现苯胺基嘧啶类化合物(PAP)对PKC有比较好的抑制活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修饰,得到甲磺酸伊马替尼。
索拉非尼(Sorafenib)是一种口服的新型的作用于多个激酶靶点的抗肿瘤药物。一方面通过抑制Raf—l激酶活性,阻断了Ras/Raf/MEK/ERK信号传导通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另一方面抑制V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PDGF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等受体酪氨酸激酶活性,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间接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索拉非尼口服后迅速吸收,约3h达到最大血浆浓度,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5%,片剂的平均相对生物利用度为38%一49%,消除半衰期为25~48h。索拉非尼主要经肝CYP3A4酶氧化代谢和UGTlA9的葡糖醛酸化代谢,主要代谢产物为吡啶N氧化物,占全部代谢产物的9%-l6%,体外活性与本品作用相似。
索拉非尼用于晚期肾细胞癌的治疗,能够获得明显而持续的治疗作用;对晚期的菲小细胞肺癌、肝细胞癌、黑色素瘤也有较好的疗效。,,,0.0.0.0
91567,217,泛素一蛋白酶体是细胞中重要的非溶酶体蛋白降解途径,通过调控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活性,激活或抑制原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表达,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各种恶性肿瘤的发生。目前,泛素一蛋白酶体途径(ubiquitin—proteasome pathway,UPP)已经成为肿瘤预防和研究抗肿瘤药物的新靶点。
![src=]()
硼替佐米(Bortezomib)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蛋白酶体抑制剂,通过可逆性地抑制蛋白酶体的活性,阻断NF—KB等多条通路,从而抑制多种重要调节蛋白的降解,诱导细胞凋亡;同时影响肿瘤细胞生长微环境,抑制肿瘤细胞在微环境中的生长和生存,对多种肿瘤的治疗均具有活性。
硼替佐米为注射冻干粉针剂,用药后清除的平均半衰期为9~15h,生物学半衰期为24h。在血浆浓度为100-1000mg/ml的范围内,硼替佐米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3%。
硼替佐米主要是经细胞色素P450酶CYP3A4、CYP2C19和CYPlA2氧化代谢,次要代谢酶为 CYP2D6和CYP2C9,主要代谢途径是去硼化形成两种去硼的代谢产物,随后经羟基化代谢为数种代谢物。去硼化的本品代谢物对26S蛋白酶体无抑制作用。
硼替佐米临床用于治疗复发性和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癌。,,,0.0.0.0
91568,217,性激素(雌激素和睾酮)是维持人体正常性功能和性特征的体内原始化学物质。正常情况下,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如精子或乳腺细胞)繁殖,促使卵细胞成熟适于受精。但有的时候,目标细胞会以无秩序状态繁殖,在受到激素影响的组织中引起肿瘤病变。女性的乳腺癌、子宫癌以及卵巢癌都与激素有关,男性的前列腺癌也和激素密切相关。
一、
1.抗雌激素药物 雌激素拮抗剂是指拮抗雌激素对雌激素受体作用的药物,可分为抗雌激素药物和芳香酶抑制剂。
![src=]()
枸橼酸他莫昔芬(Tamoxifen Citrate)为三苯乙烯类抗雌激素药物,分子中具有二苯乙烯的基本 结构,其中双键一端碳上增加二甲氨基乙氧苯基,此取代基是很多药物中的结构单元。他莫昔芬存在 顺、反式几何异构体,药用品为顺式几何异构体,反式异构体的活性小于顺式。
2.芳香酶抑制剂
甾体激素的体内生物合成是由体内的胆固醇转变而来,而体内的雌激素雌二醇及其代谢产物雌酮的生物合成途径有两条:一条是由体内胆固醇转变而来;另一条则是雄激素睾酮经芳香酶的催化,将睾酮的A环芳构化形成。
![src=]()
来曲唑(Letrozole)通过抑制芳香酶,能有效抑制雄激素向雌激素转化,使雌激素水平下降,从而消除雌激素对肿瘤生长的刺激作用。来曲唑的体内活性比第一代芳香酶抑制剂氨鲁米特强l50~250 倍。来曲唑选择性较高,不影响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甲状腺功能,大剂量使用对肾上腺皮质类固醇类物质分泌无抑制作用,因此具有较高的治疗指数。,,,0.0.0.0
91569,217,在寻找非甾体雄激素受体拮抗剂时,人们发现了一类取代苯胺衍生物,具有良好的雄激素受体拮抗作用,主要有氟他胺等。
氟他胺(Fiutamide)为非甾体类抗雄激素药物,除具有抗雄激素作用外,无任何激素样的作用。其代谢产物2一羟基氟他胺是其主要活性形式,能在靶组织内与雄激素受体结合,阻断二氢睾丸素与 雄激素受体结合,抑制靶组织摄取睾丸素,从而起到抗雄激素作用。但此作用可反馈性地引起促卵泡 激素(FSH)和黄体激素(LH)释放增加,使睾丸酮的血浆浓度上升。当氟他胺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 素(GnRH),如亮脯利特(Leuprolide)一起使用时,可完全阻断雄激素而且防止代偿性增加。
氟他胺用于前列腺癌或良胜前列腺肥大,与亮脯利特合用(宜同时开始和同时持续使用)治疗转 移性前列腺癌,可明显增加疗效。
![src=]()
,,,0.0.0.0
91570,217,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0.0.0.0
91571,217, (一)意义
气与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其中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只有将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性能。
(二)原则
气与味配合的原则有二:一为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二为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更多。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
(三)规律
气味配合规律有二:一为气味均一;二为一气二味或多味。
(四)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
概之有二:一为气味相同,功能相近。辛温的药多能发散风寒,如麻黄、紫苏等;辛凉的药多能发散风热,如薄荷、菊花等;苦寒的药多能清热解毒,如黄芩、黄连等;甘温的药多能补气或助阳,如黄芪、锁阳等。有时气味也有主次之别,如黄芪与锁阳虽均为甘温,但黄芪以甘为主则补气,锁阳以温为主则助阳。二为气味相异,功能不同。其中有味异气同者,如麻黄辛温能散寒发表、杏仁苦温能降气止咳、乌梅酸温能敛肺涩肠、大枣甘温能补脾益气、肉苁蓉咸温能补肾助阳;有味同气异者,如桂枝辛温能发表散寒、薄荷辛凉能发表散热、附子辛热能补火助阳、石膏辛寒能清热泻火等。,,,0.0.0.0
91572,217,升降浮沉,即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0.0.0.0
91573,217, 四点依据:
1.药物的质地轻重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
2.药物的气味厚薄 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
3.药物的性昧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为阳性,多主升浮;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
4.药物的效用药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向下、向外、向内,病位常表现为在上、在下、在外、在里;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也具有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不同作用趋向。,,,0.0.0.0
91574,217,升和浮、沉和降,都是相对的。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一般说,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如果不认识或不能合理地运用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亦可造成不良反应。若将升浮之性明显的药误投或过用于病势上逆病的治疗,或将沉降之性明显的药误投或过用于病势下陷病的治疗,均可加重病情。,,,0.0.0.0
91575,217,1.顺其病位选择用药一般说,病位在上在表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
若见表里同病或上下同病,又当浮沉并用或升降并用,以达双向调节之目的。或选既升浮又沉降,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药。
或将升浮类药与沉降类药同时配用,如治疗外有风寒感冒,内有肺热咳喘,常选主升浮而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麻黄,配伍主沉降而能清泄肺热的生石膏同用,以外散风寒而发汗解表,内清肺热而平喘;治疗上有风火头痛,下有热结便秘,常选性升浮而能散风止痛的白芷、荆芥,与性沉降而能清热通便的生石膏、生大黄配伍同用,以上散风火而止痛,下清里热而通便。
2.逆其病势选择用药一般说,病势下陷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
若见病势上逆之证与病势下陷之证同时互见于一体,亦当浮、沉并用,或升、降并用,以达双向调节之目的。
3.据气机运行特点选择用药有时也根据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周而复始之特点,在组方遣药时,常将升浮性药与沉降性药同用。至于以何为主,以何为辅,当据情酌定。,,,0.0.0.0
91576,217,升浮属阳,沉降属阴。,,,0.0.0.0
91577,217, 每一味药物的升降浮沉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影响其转化的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
①炮制:某些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可因炮制而改变,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等。
②配伍:在复方配伍中,少量性属升浮的药,在同较多的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制约;反之,少量性属沉降的药,在同较多的升浮药配伍时,其沉降之性可受一定制约。,,,0.0.0.0
91578,217, 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依据。,,,0.0.0.0
91579,217,1.脏象学说所谓脏象学说,即论述人体脏腑各自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既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又是中药归经的理论基础。
2.经络学说所谓经络学说,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它补充了脏象学说的不足,是中药归经的又一理论基础。该学说认为人体除了脏腑外,还有许多经络,其中主要有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每一经络又各与内在脏腑相联属,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体表之邪可以循经络内传脏腑,脏腑病变亦可循经络反映到体表,不同经络的病变可引发不同的症状。当某经络发生病变出现病证,选用某药能减轻或消除这些病证,即云该药归此经。,,,0.0.0.0
91580,217, 1.药物特性每种药物都具有不同的形、色、气、味等特性,有些医家(特别是古人)有时也以此作为归经的依据,其中尤以五味多用,然按此确定药物的归经往往带有片面性,即便是将诸特性合参时也欠准确。
2.药物疗效前人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步认识到每种药物治病都有一定的范围,以此确定药物的归经十分准确。,,,0.0.0.0
91581,217,一般采用十二脏腑经络法表述,常直接书为归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膀胱、胆、心包、三焦经等;或不提脏腑之名而用经络的阴阳属性表述,如人少阴、入太阴、入厥阴、入少阳、人太阳、人阳明;有时也将上述二法合并表述,如入少阴心经、人厥阴肝经等。,,,0.0.0.0
91582,217,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
首先,指导医生根据疾病表现的病变所属脏腑经络而选择用药。
其次,指导医生根据脏腑经络病变的传变规律选择用药。由于脏腑经络的病变可以互相影响,临床治疗各种病证并不是某经病单纯使用某经药,还要根据脏腑经络之间的生理关系和疾病传变规律,选择归他经的药与之相配进行治疗。,,,0.0.0.0
91583,217,
有毒与无毒,从狭义上讲,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能否造成伤害而言。从广义上讲,除指药物的作用能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外,还应包括药物对人体治疗作用的强弱。也就是说,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反映了其偏性对人体的两面性。一般说,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和“毒”的大小,与其对人体伤害程度的轻重及治疗作用的强弱成正比。,,,0.0.0.0
91584,217,
“毒”,在中药学中有狭义与广义之别。物之能害人即为毒,这是狭义的毒,似指今之药物的不良反应。广义的“毒”含义有二:一为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即是“毒”,“毒”即是药;二为药物的偏性,也就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其对人体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毒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
现代药理学中所说的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药物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毒性反应对人危害较大,多因过用、久用而致。副作用对人体危害轻微,停药后能消失。此种说法有时也被中药学所采用。,,,0.0.0.0
91585,217, 各家论述主要有三点:
1.含不含有毒成分一般有毒药主含毒性成分,如砒石、马钱子等;无毒药不含毒性成分或含毒性成分甚微。
2.整体是否有毒中药大多为天然药,一药中常含许多成分,这些成分相互制约,有毒成分也不例外,致使有些含毒性成分的中药在整体上不显示毒性。
3.用量是否适当使用剂量是否适当,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未超出人体对药物的最大承受量即为无毒,超过则为有毒。,,,0.0.0.0
91586,217,主要有品种、来源、入药部位、产地、采集时间、贮存、加工炮制、剂型、制剂工艺、配伍、给药途径、用量、用药次数与时间长短、皮肤与黏膜的状况、施用面积的大小、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种属、证候性质,以及环境污染等。,,,0.0.0.0
91587,217, 1.品种混乱:有些人不辨真伪,误将混淆品种作正品使用,引发中毒。
2.误服毒药:有些人迷信传说和文献错载,误服有毒中药,致使中毒。
3.用量过大:有些人误认为中药均无毒或毒性甚小,不必严格控制剂量,在求愈心切的心理支配下,盲目加大用量,导致中毒。
4.炮制失度:有些有毒药生用毒大,炮制后毒减。若炮制失度,毒性不减,即可引发中毒。
5.剂型失宜:有些药物在服用时对剂型有一定要求,违则中毒。
6.疗程过长:有些人误认为中药均无毒或毒性甚小,长期使用有毒的中药或含有有毒成分的中成药,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7.配伍不当:中成药组方不合理、中药汤剂配伍不合理、中西药联用不合理等,也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8.管理不善:有些单位对剧毒药管理不善,造成药物混杂,或错发毒药,遂致中毒。
9.辨证不准:临床因辨证失准,寒热错投,攻补倒置,导致不良反应的案例时有发生。
10.个体差异:由于个体差异,各个体对某些药物的耐受性相异,乃至高度敏感,也常引起不良反应。
11.离经悖法:无论是应用单味中药,还是复方中药及中成药,都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否则就会引发或轻或重的不良反应。,,,0.0.0.0
91588,217, 1.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
3.用药要合理,杜绝乱用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
4.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0.0.0.0
91589,217, 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的作用。又称功能、功用、效能、效用。其有高级与初级之别。
高级功效,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应用分析、归纳、推理、概括等手段,对中药防治、 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作用的高度概括。其表述用语,成熟精炼,简明扼要。
初级功效,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应用直接观察等手段,对药物防治、诊断疾病及改善 机体某种状况的客观记载。其表述用语,原始直白,虽也简明,但不精炼。,,,0.0.0.0
91590,217,中医对中药功效的认识、概括和确定,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机体的用药反应,即用药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通过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及归纳分析的方法反推而得。中药功效的认定和系统形成,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对某药功效的确定,一般要经过两个大的阶段。即首先要广泛收集资料,了解古今中外中医药著作,特别是本草专著,对其性能特点(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功效及主治病 证等的有关论述;其次要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认真分析所得资料,并参考当代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应用文献考证、系统归纳、逻辑推理等手法,通过去伪存真、反复推敲,最后提炼出能准确反映其治疗作用的功效。,,,0.0.0.0
91591,217,中药功效的用语大多采用动宾短语结构构成的词组。其中,对初级功效的表述,常常与病证或症状等相对应,所用语句多为动词加疾病名称构成的词组,如“已心痛”,“已疥”,“截疟”,“治瘘”,“治皮胀”,“主寒热、疝瘕、头风、目黄、耳聋”,“延年”等。
对高级功效的表述,常常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相对应,所用语句多为动词加病邪(如风、寒、暑、湿、燥、火等)、脏器(如心、肺、脾、。肾、肝、胃、小肠、胆、皮肤等)、生理功能或分泌排泄物(如阴、阳、气、血、津、液、精、尿、便)及病理产物或反应(如痰浊、瘀血、疼痛、结石)等名称构成的词组。如清热、燥湿、散风寒、祛风湿,平肝、补肝、补肾、清肺,补气、生津、行气、活血、通便、利尿、化痰、祛痰、泻火、化瘀、排石等。,,,0.0.0.0
91592,217, 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
(1)针对八纲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分别与八纲辨证的各纲辨证相对应。
(2)针对病因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分别与病因辨证的六淫与疫疠、七情、饮食劳伤、外伤等辨证相对应。
(3)针对气血津液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气血津液辨证的气、血、津液病证辨证相对应。
(4)针对脏腑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分别与脏腑辨证的各脏腑病证辨证相对应。
(5)针对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经络辨证或六经辨证的各经病证辨证相对应。
(6)针对卫气营血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病辨证相对应。
(7)针对三焦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三焦辨证相对应。
2.按中医治疗学分类
(1)对因功效:是指某些中药能针对病因起治疗作用。具体包含祛邪、扶正、调理脏腑功效、消除病理产物等。
(2)对症功效:是指某些中药能缓解或消除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或某种症状,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防止病情恶化。
(3)对病证功效:是指某些中药对疟疾、赘疣、痹证、鼻渊、黄疸、肺痈、绦虫证等病证,具有明显优于它药的疗效。
(4)对现代病症功效:是指某些中药对现代医学所描述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肿瘤等病症有明显的疗效,而使用传统功效术语又难于表达清楚,权借现代药理学术语来表达。,,,0.0.0.0
91593,217, 所谓主治病证,是指药物在临床的主要适应病证,也称主要适应范围,简称主治。,,,0.0.0.0
91594,217,中药主治病证的认定,主要是通过生活实践与临床实践而得。其与中药功效的认定一样,也经历了漫长的历程。,,,0.0.0.0
91595,217,中药主治病证的表述用语可分为三类,即:
1.病名类主治病证是指以疾病的名称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
2.证名类主治病证是指以疾病的证名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
3.症状名类主治病证是指以病或证的某一症状名称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0.0.0.0
91596,217,初级功效是高级功效的基础,而高级功效是初级功效的升华与提高。明末清初之前,二者常相混杂表述,且多用初级功效,少用高级功效。明末清初之后,二者逐步分述,且高级功效的使用频率显著增加。直至当代,随着功效理论的日渐成熟,表述用语绝大多数使用高级功效,而极少使用初级功效。,,,0.0.0.0
91597,217,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主治病证是确定中药功效的依据,功效又提示了中药的主治病证。此点,对于初级功效来说极易理解。若在其前加上前置动词即为功效,而去掉前置动词则成了主治病证。
对于高级功效,其与主治病证的关系也不例外。此时,主治病证虽然也是其确定依据,但不是简单的对应与加减前置动词的关系。而是运用中医药理论,通过对主治病证进行辨证分析、归纳推理、高度概括而得。,,,0.0.0.0
91598,217,在论述中药时,往往从性能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应用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其中,性能特点是论述其在性(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方面所显现的特点,也可称为作用机制或偏性所在;功效主治是论述其在临床治疗中所显现的效用与适应范围;配伍应用是依据其性能特点与功效主治论述其在临床的具体应用。三者之间,既有各自的独特性,又有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药物的性能特点统领并高度概括其功效主治,而功效主治又是其性能特点在防治疾病时的具体展现;药物的性能特点与功效主治是指导其配伍应用的基本依据,而配伍应用又是其性能特点与功效主治在防治疾病与强健身体时的具体运用。
每一味中药都具有独特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及配伍应用,三者环环相扣,互为印证,缺一不可。在学习应用单味药时,首先要弄清其性能特点,并以此为纲,理解记忆其功效主治,领悟掌握其配伍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为学好中药、用好中药打下坚实的基础。,,,0.0.0.0
91599,217,所谓中药配伍,即根据病情、治法和药物的性能,选择两种以上药物同用的用药方法。,,,0.0.0.0
91600,217,药物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其目的是:增强治疗效能,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减少不良反应。,,,0.0.0.0
91601,217, (一)七情配伍
1.含义所谓“七情配伍”,又称配伍七情、药物七情。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7种基本规律,是中医遣药组方的基础。
2.内容
(1)单行:即应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
(2)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疗效。
(3)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两药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
(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
(6)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副反应。
(二)君臣佐使
1.含义所谓“君臣佐使”,即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
2.内容
(1)君药:即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证或主病的药物;二是针对兼证或兼病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意义有三:一为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为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为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意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驱邪。,,,0.0.0.0
91602,217,(一)含义
配伍禁忌,即指在一般情况下不宜相互配合使用的药物。包括十八反、十九畏。
(二)十八反
十八反列述了三组相反药,分别是: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川乌、附子、草乌)反半夏、瓜蒌(全瓜蒌、瓜萎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母(川贝、浙贝)、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南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赤芍、白芍)。
(三)十九畏
十九畏列述了九组十九味相反药,具体是: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0.0.0.0
91603,217, (一)含义
所谓妊娠用药禁忌,即指有些中药能损害胎元或导致堕胎,在妊娠期应予以避忌或慎用。 (二)确定原则
妊娠禁忌药有毒性大小、性能峻缓之别,对胎元及母体影响程度也有差别。据此,今之临床又习惯将其分为禁用与慎用两大类。
禁用者多为剧毒或性能峻猛之品。
慎用者分别为活血祛瘀、破气行滞、攻下通便、辛热及滑利之品。,,,0.0.0.0
91604,217,(一)含义
所谓服药饮食禁忌,即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简称食忌,俗称忌口。
(二)内容
在服药期间,一般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黏滑及有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引起消化不良、胃肠刺激,或助热、助升散,以及敛邪等不良作用。具体应用时,须根据不同病情和治疗需要区别对待。,,,0.0.0.0
91605,217, 剂量,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也有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0.0.0.0
91606,217, 现今我国对中药生药计量采用公制,即1kg=1000g。为了方便处方和配药,特别是古方剂量的换算,通常按规定以近似值进行换算,即1两(16位制)=309,1钱=39,1分=0.39,1厘=0.03g。 单味中药的成人每日内服常用剂量,除峻烈药、毒性药和某些精制品外,一般干品药为3~9g,部分为15—30g。各单昧药后所标用量即此。,,,0.0.0.0
91607,217, (一)药物的性质性能
1.药材质量质优力强者,用量宜小些;质次力不足者,用量可大些。
2.药材质地花叶类质轻之品用量宜轻,金石、贝壳类质重之品用量宜重;干品用量宜轻,鲜品用量宜重。
3.药物的气昧气味平淡作用缓和的药,用量宜重;气味浓厚作用峻猛的药,用量宜轻。
4.有毒无毒 有毒药,应严格控制剂量,不得超出安全范围;无毒药,剂量变化幅度较大,可适当增加用量。
(二)用药方法
1.方药配伍单味应用时剂量宜大,复方应用时剂量宜小;在方中作主药时用量宜稍大,而作辅药时则用量宜小些。
2.剂型入汤剂时用量宜大;人丸散剂时用量宜小。
3.使用目的某些药因用量不同可出现不同作用,故可据不同使用目的增减用量。
(三)患者情况
1.体质在以祛邪为主时,体强者用量宜重,体弱者用量宜轻。以补虚为主时,脾胃强健者,用量宜稍大;脾胃虚弱者,用量宜轻小。
2.年龄小儿发育未全,老人气血渐衰,对药物耐受力均较弱,故用量宜减小;而青壮年气血旺盛,对药物耐受力较强,故用量宜大些。小儿5岁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四分之一,5岁以上可按成人量减半用。
3.性别一般说男女用量差别不大,但在妇女月经期、妊娠期,投用活血化瘀药则宜减量。
4.病程新病正气损伤较轻,用量可稍重;久病正气损伤较重,用量宜轻些。
5.病势病急病重者用量宜重,病缓病轻者用量宜轻。
6.生活习惯与职业如以辛热药疗疾,平时不喜食辛辣热物或常处高温下作业的人用量宜轻,反之则用量宜重。
(四)因时、因地制宜
依据气候的冷暖和地域的干燥或潮湿增减用量等。,,,0.0.0.0
91608,217,1.先煎即延长煎煮时间10~15分钟。
2.后下即缩短煎煮时间。
3.包煎花粉、细小种子及细粉类药物应包煎,因其易漂浮在水面,不利于煎煮。
4.另煎少数价格昂贵的药物须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物的饮片吸附。
5.烊化 即溶化或熔化。胶类药容易粘附于其他药渣及锅底,如此既浪费药材又易熬焦,故应先行烊化,再与其他药汁对服。
6.冲服有些入水即化的药或原为汁液性的药,宜用煎好的其他药液或开水冲服。
7.煎汤代水如灶心土。,,,0.0.0.0
91609,217,口服,是中医临床主要给药方法。口服给药的效果不单受剂型等因素影响,还受服药时间、次数及冷热所影响。
(一)服药时间
适时服药也是保证药效的重要方面。具体服药时间应据肠胃状况、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确定。
1.空腹服清晨胃及十二指肠均无食物,此时服药避免与食物相混合,能迅速进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故峻下逐水药、攻积导滞药、驱虫药均宜空腹服。
2.饭前服饭前胃腑空虚,有利于药物迅速进入小肠消化吸收,故多数药特别是补虚药宜饭前服。
3.饭后服饭后胃中存有较多食物,可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故消食健胃药或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
4.睡前服为了顺应人体生理节律而充分发挥药效,有些药宜睡前服。
5.定时服有些病定时而发,只有在发病前某时服才能见效。如截疟药应在疟发前2小时服,否则无效。
6.不拘时服病情急险,则当不拘时服,以便力挽狂澜。
(二)服药次数
一般疾病多采用每日一剂,每剂分二服或三服。病情急重者,可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一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顿挫病势;病情缓轻者,亦可间日服或煎汤代茶饮,以图缓治。
(三)服药冷热
一般汤药多宜温服。,,,0.0.0.0
91610,217,"
配伍选择题
A.祛暑除湿
B.补气生津
C.健脾安神
D.温中健脾
E.清暑解毒
1.****定中丸除和胃消食外,又能
2.桂附理中丸除补肾助阳外,又能
答案:AD
A.半夏止咳糖浆
B.二母宁嗽丸
C.桂龙咳喘宁胶囊
D.通宣理肺丸
E.川贝枇杷露
3. 功专止咳祛痰的中成药是
4. 既止咳化痰,又降气平喘的中成药是
5. 既解表散寒,又宣肺止嗽的中成药是
答案:A C D
解析:
半夏止咳糖浆止咳祛痰,用于风寒咳嗽,痰多气逆。桂龙咳喘宁胶囊止咳化痰,
降气平喘,用于外感风寒、痰湿阻肺引起的咳嗽、气喘、痰涎壅盛等证。通宣理肺丸
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用于感冒咳嗽,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酸痛。
A.风热咳嗽
B.风寒咳嗽
C.肺热咳嗽
D.燥咳无痰
E.痰湿阻肺
6. 养阴清肺膏善治
7. 蛇胆川贝胶囊善治
答案:D C
解析:本组题考查常见中成药的功能主治。
养阴清肺膏养阴润燥,清肺利咽。蛇胆川贝胶囊清肺,止咳,除痰,用于肺热咳
嗽,痰多。复方枇杷叶膏清肺,止咳,化痰,用于风热咳嗽,咽喉干燥,咯痰不爽。
A.川贝止咳露
B.百合固金丸
C.通宣理肺丸
D.苏子降气丸
E.复方四季青片
8.主治肺肾阴虚,干咳少痰的中成药是
9.主治风寒咳嗽,咯痰不畅的中成药是
10.主治肺热咳嗽,痰多色黄的中成药是
答案:B C A
解析:本组题考查常见中成药的功能主治。
川贝止咳露止咳祛痰,用于肺热咳嗽,痰多色黄。百合固金丸养阴润肺,化痰止
咳,用于肺肾阴虚,干咳少痰,咽干喉痛。通宣理肺丸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用于风
寒感冒咳嗽,咯痰不畅,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酸痛。
A.痰热咳嗽
B.痰湿咳嗽
C.风寒咳嗽
D.风热咳嗽
E.肺虚咳嗽
11.二陈丸适用于
12.通宣理肺丸适用于
答案:BC
A.风热袭肺
B.风寒袭肺
C.痰热阻肺
D.燥热蕴肺
E.痰浊阻肺
13.止咳橘红丸适用于
14.二母宁嗽丸适用于
参考答案:CD
A.泻热导滞
B.健脾益气
C.滋阴补肾
D.宽中理气
E.凉血止血
15.通乐颗粒除润肠通便外,又能
16.六味能消胶囊除润肠通便外,又能
答案:CD
A.泻火通便,清肝明目
B.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C.清热通便,散风止痛
D.清热解毒,泻火通便
E.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17.黄连上清丸的功能是
18.一清颗粒的功能是
答案:C E
解析:
黄连上清丸清热通便,散风止痛,用于上焦风热,头晕脑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红肿,耳痛耳鸣,暴发火眼,大便干燥,小便黄赤。一清颗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化瘀止血,用于热毒所致的身热烦躁,目赤口疮,咽痛,牙龈肿痛等。
A.双黄连口服液
B.牛黄上清丸
C.茵栀黄口服液
D.黄连清胃片
E.茵陈五苓丸
19.用于热毒内盛,风火上攻的头痛,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的是
20.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症见发热,咳嗽,咽痛的是
21.用于湿热毒邪内蕴所致的肝炎的是
22.用于肝胆湿热、脾肺郁结所致的湿热黄疸,症见脘腹胀痛、小便不利的是
23.用于肺胃火盛所致的口舌生疮,齿龈、咽喉肿痛。
答案[BACED]
A.制酸止痛
B.消食止痛
C.散寒止痛
D.缓急止痛
E.和胃止痛
24.胃苏颗粒除理气消胀外,又能
25.气滞胃痛颗粒除收敛止血外,又能
26.沉香舒气丸除舒气化郁外,又能
答案:EEE
A.开胃消食,润肠通便
B.行气化湿,健脾和胃
C.健脾开胃,行气消痞
D.温中散寒,消食化积
E.解表祛风,健胃消食
27.香砂枳术丸的功能是
28.木香顺气丸的功能是
答案:C B
解析:
香砂枳术丸健脾开胃,行气消痞。用于脾虚气滞,脘腹痞闷,食欲不振,大便溏软。
木香顺气丸行气化湿,健脾和胃。用于湿浊阻滞气机,胸膈痞闷,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神曲茶解表祛风,健胃消食。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咳嗽、伤食腹痛,呕吐泄泻。
A.健脾温肾,涩肠止泻
B.解肌,清热,止泻止痢
C.清热燥湿,行气止痛
D.补中益气,健脾和胃
E.健脾和胃,涩肠止泻
29.葛根芩连片的功能是
30.香连片的功能是
31.固本益肠片的功能是
答案:B 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