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tuberculosis)俗称“痨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入体内所致的初发或继发性感染,为一种慢性和缓发的传染病,潜伏期长约4~8周。结核杆菌可侵及多个脏器,其中80%发生在肺部,其他部位(颈部淋巴、脑膜、腹膜、肠道、皮肤、骨骼)也可继发感染。结核主要经呼吸传播,传染源是接触排菌的肺结核病患者。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结核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和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广泛传播,加之疾病控制规则的不完善,使结核病又卷土重来,发病率有欲演欲烈的趋势,成为当前一个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世界卫生组织重点关注的传染病病种。
结核以肺部受累形成肺结核(pulmonarytuberculosis)最为常见。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或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增高时,才可能引发疾病。结核病的基本病理特征为渗出、干酪样坏死及其他增殖性组织反应,可形成空洞。除少数起病急剧外,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表现为低热、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与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若能及时诊断,并予合理治疗,大多可获临床痊愈。
呼吸道感染是肺结核的主要感染途径,飞沫感染为最常见的方式。健康人吸入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飞沫而受感染。小于lOμg的痰滴可进入肺泡腔,或因其重量轻而飘浮于空气中较长时间,在室内通风不良环境中的带菌飞沫,亦可被吸入引起感染。感染的次要途径是经消化道进入体内。少量、毒力弱的结核菌多能被人体免疫防御机制所杀灭。当受大量毒力强的结核菌侵袭而机体免疫力不足时,感染后才能发病。其他感染途径如经皮肤、泌尿生殖系统等,均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