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的寄生虫病。成人与儿童均可感染,但多见于5~15岁儿童。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市、温热带高于寒带。轻者无症状,稍重者有精神、消化道症状、营养不良,严重者可引起胆道蛔虫或蛔虫性肠梗阻。
蛔虫的成虫为乳白色或略带粉色,头尾较细,雌虫产卵,每天约产20万个。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温度下,发育为感染的虫卵,儿童吃了被虫卵污染的蔬菜、水果、泥土后,一部分虫卵被胃酸杀灭,一部分在小肠孵化成幼虫。幼虫依次穿过肠壁、小血管、门静脉、心肺、气管、咽喉和食管,在小肠内发育成成虫,损伤肠黏膜。
二、临床表现
人在感染蛔虫后不仅表现为“蛔虫感染”,尚可出现下列症状:
1.腹痛 当成虫在小肠寄生时,儿童、体弱者可出现脐周围或上腹痛,呈间歇反复发作。
2.精神症状儿童常有精神不安、哭闹、失眠、头痛、夜间磨牙、梦惊;严重者会导致发育障碍和智力迟钝。
3.消化道症状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秘、腹泻。
4.过敏反应早期当幼虫在体内移行时,可引起过敏症状,反复出现荨麻疹、哮喘、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面部可见白色虫斑,重者可致营养不良、面黄消瘦或面色不均匀,指甲堆花、舌上鼓点,下唇内侧有血色小颗粒,常为民间的经验。
5.有时可吐呕虫体或便出蛔虫,或在大便中找到蛔虫,在镜检下可发现蛔虫卵,血常规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三、药物治疗
《国家非处方药目录》中收载的药物活性成分有阿苯达唑、甲苯咪唑、枸橼酸哌嗪、噻嘧啶。
(二)处方药
四、用药与健康提示
1.空腹服用抗蠕虫药可减少人体对药物吸收,增加药物与虫体的直接解触,增强疗效。
2.要坚持用药,在第一次疗程后应注意观察大便有无虫体。如未根治,则需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但两次疗程间应至少间隔1~2周时间。如漏服,应尽快补服,若已接近下一次服药的时间,则无须补服,也不必增加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