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方剂 > 文章内容

尿蛋白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01 14:53浏览:

 (一)简述
   正常人24小时尿液中的尿蛋白含量极微,应用一般定性方法常检测不出。但当人体肾脏的肾小球通透能力亢进(肾炎)或血浆中低分子蛋白质过多时,蛋白质进入尿液中,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便会出现蛋白尿。此外,当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受损,重吸收能力降低或丧失,也会产生蛋白尿。 参考范围:干化学试带法
   定性阴性或弱阳性
   定量 <100mg/L <150mg/24h
   (二)临床意义
   1.生理性蛋白尿 由剧烈运动、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导致,或妊娠期妇女也会有轻微蛋白尿。
   2.病理性蛋白尿
   (1)肾小球性蛋白尿见于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肾肿瘤、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肾动脉硬化、肾静脉血栓形成、心功能不全等。尿蛋白通常<3g/24h,但也可达到<20g/24h(肾病综合征)。
   (2)肾小管性蛋白尿通常以低分子量蛋白质为主(β-微球蛋白),常见于活动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肾小管重金属(汞、铅、镉)损伤。
   (3)混合性蛋白尿肾小球、肾小管同时受损。见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等。
   (4)溢出性蛋白尿 肾脏正常,而血液中有多量异常蛋白质。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骨骼肌严重损伤及大面积心肌梗死时的肌红蛋白尿。
   (5)药物肾毒性蛋白尿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多肽类抗生素(多粘菌素)、抗肿瘤药(甲氨蝶呤)、抗真菌药(灰黄霉素)、抗精神病药(氯丙嗪)等。   其他如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炎、尿道炎)所出现的蛋白尿为假性蛋白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