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方剂 > 文章内容

溶液渗透压的计算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01 14:47浏览:

 渗透压是指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被一种理想的半透膜隔开,只透过溶剂而不能透过溶质,溶剂从 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转移,促使其转移的力即渗透压。根据血浆成分可计算出正常人血浆总渗透 浓度为298mmoL/L。所以临床上规定:渗透浓度在280-310 mmol/L的溶液为等渗溶液。渗透浓度小
于280 mmol/L的溶液为低渗溶液。渗透浓度大于310 mmol/L的溶液为高渗溶液。静脉注射低渗溶液,会引起红细胞被水分子胀破而发生溶血;如果静脉注射高渗溶液,则可能引起红细胞失水皱缩。因此,很多静脉注射溶液需要调节成等渗溶液。脊髓腔内注射,由于易受渗透液的影响,必须调节为等渗制剂。而一些眼用溶液、肌内注射溶液的渗透压也需要调节至一定范围内。
  调节等渗溶液的计算方法如下: src=,,,0.0.0.0 90902,217,  (一)简述
   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细胞,正常的外周血液中常见有中性粒细胞、嗜酸陛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参考范围:
   成人末梢血(4.0~10.0)X 109/L
   成人静脉血(3.5~10.0)×109/L
   新生儿(15.0~20.0)X 109/L
   6个月~2岁婴幼儿(5.0~12.0)X 109/L
   (二)临床意义
   1.白细胞减少
   (1)疾病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麻疹、脾功能亢进、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瘊
   等疾病。
   (2)用药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
   (3)特殊感染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寄生虫感染(疟疾)。
   (4)其他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响。
   2.白细胞增多
   (1)生理性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严重酷热、饮酒、餐后等。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
   (2)病理性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化脓菌感染)、慢性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化学药的急性中毒。
   影响白细胞计数的因素较多,其总数高于或低于正常值均为异常现象,必要时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和白细胞形态等指标综合判断。,,,0.0.0.0 90903,217, 白细胞是一个“大家族”,正常血液中白细胞以细胞质内有无颗粒而分为有粒和无粒两大类,前者粒细胞根据颗粒的嗜好性分为中性、嗜酸性、嗜碱性三种;后者包括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每类细胞的形态、功能、性质各异。
   (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为血液中的主要吞噬细胞,在白细胞中占的比例最高,在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具有吞噬和杀灭病毒、疟原虫、隐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的作用。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减的临床意义如下。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增多
   2.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
   (二)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可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或细菌。嗜酸性粒细胞可释放组胺酶,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中活性物质的合成与释放,或灭活上述物质。其临床意义如下。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三)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无吞噬功能,颗粒中有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其中主要为肝素、组胺、慢反应物质、血小板激活因子等,在免疫反应中与IgG具有较强的结合力,结合了IgG的碱性粒细胞再次接触相应的过敏原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细胞发生脱颗粒现象。继而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变态反应。其临床意义如下。
   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四)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在免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转化为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五)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强大的吞噬功能,其进入组织后转化为巨噬细胞,除了能吞噬一般细菌、组织碎片、衰老的红细胞、细胞内细菌(结核分枝杆菌)外,尚可通过吞噬抗原,传递免疫信息,活化T、B淋巴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0.0.0.0 90904,217,(一)简述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其作为呼吸载体,能在携带和释放氧气至全身各个组织的同时运输二氧化碳,协同调节维持酸碱平衡和免疫黏附作用。免疫黏附作用可增强吞噬性白细胞对微生物的吞噬作用,消除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防止复合物在易感区域形成可能有害的沉淀物。
   参考范围:
   男性(4.09~5.74)×l012/L
   女性(3.68~5.74)×l012/L
   新生儿(6.0~7.0)×1012/L
   儿童(4.0~4.5)X 1012/L
   (二)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
   (1)相对性增多
   (2)绝对性增多
   2.红细胞减少
   (1)造血物质缺乏由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引起,如慢性胃肠道疾病、酗酒、偏食等引起铁、叶酸等造血物质不足,或蛋白质、铜、维生素c不足均可致贫血。
   (2)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原发性或由药物、放射等多种理化因素所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癌症骨转移等,可抑制正常造血功能。
   (3)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如先天失血或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性贫血、出血等。
   (4)继发性贫血如各种炎症、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病。,,,0.0.0.0 90905,217, (一)简述
   血红蛋白常被称为“血色素”,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血红蛋白是由珠蛋白和亚血红素组成的结合蛋白质,血红蛋白除能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外,尚可与某些物质作用形成多种血红蛋白衍生物,在临床上可用以诊断某些变性血红蛋白症和血液系统疾病。如缺铁性贫血时,血红蛋白量减少程度较之红细胞减少程度明显;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则红细胞计数减少程度较之血红蛋白量减少程度明显。
   (二)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量减少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但不能确定贫血的类型,需结合其他检测指标综合分析。
   1.血红蛋白量增多
   (1)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病和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等。
   (2)创伤大量失水、严重烧伤。
   (3)用药应用对氨基水杨酸钠、伯氨喹、维生素K、硝酸甘油等。
   2.血红蛋白量减少
   (1)出血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与红细胞相同,见于大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急、慢性肾炎所致的出血。
   (2)其他疾病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比红细胞严重,见于缺铁性贫血,由慢性和反复性出血引起,如胃溃疡、胃肠肿瘤、妇女月经过多、痔疮出血等;红细胞减少的程度比血红蛋白量严重,见于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如缺乏维生素B12、叶酸的营养不良性贫血及慢性肝病所致的贫血。,,,0.0.0.0 90906,217,"(一)简述
   血小板是由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的胞浆脱落而来,每天产生的量相当于每升血液中增加35 X 109个,其寿命仅有7~14d。血小板的主要作用有:①对毛细血管的营养和支持作用;②通过黏附、聚集与释放反应,在伤口处形成白色血栓而止血;③产生多种血小板因子,参与血液凝固,形成血栓而进一步止血;④释放血小板收缩蛋白使纤维蛋白网发生退缩,促进血液凝固。血小板计数在一日内的不同时间可相差6%一l0%。
   (二)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
   (1)血小板生成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瘤、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巨大血管瘤、全身性红斑狼疮、恶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2)血小板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体外循环等。
   (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
   (4)其他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某些感染(如伤寒、黑热 病、麻疹、出血热多尿期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粟粒性结核和败血症)、出血性疾病(如血友 病、坏血病、阻塞性黄疸、过敏性紫癜)。
   (5)用药药物中毒或过敏引起。

   2.血小板增多
   (1)疾病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 瘤、骨髓增生病、类白血病反应、霍奇金病、恶性肿瘤早期、溃疡性结肠炎等。
   (2)创伤急性失血性贫血,脾摘除术后、骨折、出血后,可见一过性血小板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