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状鉴别
由于叶类中药的质地多数较薄,再经采制、干燥、包装、运输等过程,一般均皱缩或破碎,鉴定时:
① 观察大量叶子所显示的颜色或状态,是完整的还是破碎的,是平坦的还是皱缩的;是黄绿色还是蓝绿色。
② 对皱缩的药材将其浸在水中使湿润展平后识别。
③ 注意叶片的形状、长度及宽度;叶端、叶缘和叶基的情况。
④ 叶片的上、下表面的色泽及有无毛茸和脉点。
⑤ 叶脉的类型、凹凸和分布情况。
⑥ 叶片的质地。
⑦ 叶柄的有无及长短。
⑧ 叶翼、叶轴、叶鞘、托叶及茎枝的有无。
⑨ 叶片的气和味等。
⑩ 叶的表面特征有时还可借助解剖镜或放大镜仔细观察,有时需对光透视。
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
叶横切面:主要观察上下表皮细胞及附属物等;叶肉主要观察栅栏组织的特点,根据栅栏组织的分布位置和分化程度判断其为等面叶或异面叶;中脉是叶片的维管束,其类型、数目等均是鉴别叶类中药的依据。
异面叶中脉横切面:
① 表皮 分上下表皮,多为1层排列整齐的细胞,外壁稍厚,上表皮外平周壁常具角质层;亦有表皮为多层细胞,称复表皮。表皮细胞内有的有结晶、粘液质或角质层纹理等应注意鉴别。
② 叶肉 通常分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两部分。异面叶只有上表皮下有栅栏组织。是由一至数列长柱形细胞组成。细胞排列紧密。内含有大量叶绿体,海绵组织常占叶肉组织的大部分,细胞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排列疏松。叶肉组织中应注意是否含有结晶、分泌组织、厚壁组织等,以及它的形状、分布等都是重要的鉴别特征。
③ 中脉 通常为一外韧型维管束,木质部位于上方,呈槽状或半月形,韧皮部在木质部的下方。有的叶中脉维管束分裂成2~3个或更多的,维管束的外围有时有纤维等厚壁组织包围;有的为双韧维管束。中脉上下表皮内方大多有数层厚角组织。
等面叶 与异面叶的主要区别是上下表皮内方均有栅栏组织。
叶的表面制片
叶的表面制片,可见表皮细胞、腺毛、非腺毛和气孔等。并且可以见到栅栏细胞及最微细叶脉的端点。腺毛和非腺毛的形态、细胞组成、排列情况、表面状况、壁是否木化、分布密度及气孔类型、分布状况、栅栏细胞的密度和最微细叶脉包围的叶肉的数目等亦是叶类中药鉴定上的重要特征之一。
叶类中药一些常数的测定:包括气孔数、气孔指数、栅表比和脉岛数(这几个数据在一定范围内是恒定的,有鉴别意义)。
① 气孔数 指单位面积(mm2)表皮面积上的气孔平均数,称为气孔数(Stomatal number)。(用于两种亲缘关系较远的植物或药材鉴别)
② 气孔比率 上下表皮各有各的气孔数,二者之比称为上下表皮气孔的比率(ratio)。(用于两种亲缘关系较近的植物或药材鉴别)
③ 气孔指数(Stomatal Index) 把单位面积(mm2)上,气孔数与表皮细胞数换算所得出的百分比,称为气孔指数,测定叶类的气孔指数常可用来区别不同种的植物和中药。
④ 栅表比 一个表皮细胞下的平均栅栏细胞数目称为“栅表比”(Palisade ratio),“栅表比”在同属不同种的叶的鉴定上亦具有一定的意义。
⑤ 脉岛数(Vein-islet number)
脉 岛 指叶脉中最微细的叶脉所包围的叶肉单位为一个脉岛。
脉岛数 是指每平方毫米面积中脉岛的数目。
同种植物的叶上单位面积的脉岛数目是固定不变的,且不受植物生长的年龄和叶片的大小而变化,因此,可作为叶类中药的鉴别特征之一。
粉末制片
观察内容与表面制片相同或类似,细胞多散开,除观察表皮细胞、气孔、毛茸等外,还应观察:
① 导 管 多细小,以螺纹、环纹为主。
② 纤 维 细小,是否木化。
③ 石 细 胞 有无,形状、是否有分枝。
④ 内 含 物 有无,结晶类型、形状、淀粉粒有无等。
⑤ 分泌组织 有无,类型、形状等。 ,,,0.0.0.0
90509,217,
性状鉴别
形 状
花类中药由于药用部位和种类不同,差异较大,常见的有圆锥形、棒状、团簇状、丝状、粉末状等。
颜 色
较新鲜时稍有改变,色暗。
气 味
较新鲜时淡。
花 朵
鉴定时,要注意观察花托、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的数目及其着生位置、形状、颜色、被毛与否、气味等。
花 序
除单花的观察外,需注意花序的类别、总苞片或苞片等。
显微鉴别
制 片
除花梗和膨大的花托制作横切片外,一般只作表面制片和粉末观察。
苞片和萼片
与叶片构造相类似,通常叶肉组织分化不明显。故鉴定时以观察表面观为主。注意上、下表皮细胞的形态,有无气孔及毛茸等分布,气孔和毛茸的类型、形状及分布情况等在鉴定上具有较重要的意义。此外,尚需注意有无分泌组织、草酸钙结晶以及它们的类型和分布等。
花 瓣
花瓣构造变异较大,上表皮细胞常呈乳头状或毛茸状突起,无气孔;下表皮细胞的垂周壁常呈波状弯曲,有时有毛茸及少数气孔存在。相当于叶肉的部分,由数层排列疏松的大型薄壁细胞组成,有时可见分泌组织及贮藏物质。维管束细小,仅见少数螺纹导管。
雄 蕊
雄蕊包括花丝和花药二部分。
① 花丝构造简单,有时被毛茸。
② 花药主为花粉囊,是产生花粉的场所,花粉囊内壁细胞的壁常不均匀地增厚。
③ 花粉粒 成熟的有两层壁,内层壁薄,外层壁厚,外壁上有各种形态如刺状突起,放射状雕纹,网状纹理等;花粉的外壁上还有萌发孔或萌发沟。花粉粒的大小和形状,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为12μm~100μm。形状有类圆形、三角形、椭圆形、四分体等。花粉粒的形状、大小以及外壁上的萌发孔和雕纹的形态,常是科、属甚至种的特征,对鉴定花类中药有重要意义。
雌 蕊
由子房、花柱和柱头组成,子房有的表皮细胞分化成多细胞束状毛。花柱表皮细胞少数分化成毛状物。柱头表皮细胞常呈乳头状突起。
花梗和花托
有些花类中药常带有部分花梗和花托。横切面构造与茎相似,注意表皮、皮层、内皮层、维管束及髓部是否明显,有无厚壁组织、分泌组织存在,有无草酸钙结晶、淀粉粒等。,,,0.0.0.0
90510,217,树脂的性状鉴别和定性反应鉴定可用于解决药材的真实性,但还需对其品质优良度作物理的和化学的测定,如在一定溶剂中的溶解度、浸出物、灰分以及树脂的酸价、皂化价、碘价、醇不溶物及香脂酸含量等。其中酸价对于树脂的真伪和掺假具有一定的鉴定意义,但同一种树脂,其理化常数也可能因样品的纯度不同而有幅度差异。
树脂的化学分析
(1)醇中不溶物的含量测定 精密称取样品(过120孔筛)约2.5g,用索氏提取器加乙醇回流提取至尽,残渣在100℃下干燥至恒重。
(2)总香脂酸的含量测定 取粉末约1.5g,精密称定,置锥型瓶中,加0.5mol/L乙醇制氢氧化钾滴定液25ml,于水浴中回流1.5小时,在水浴上除去乙醇,残渣加热水50ml,使均匀散裂,放冷,加水150ml与硫酸镁溶液(1→20)50ml,搅匀,静置10分钟后,抽气滤过,滤渣用水20ml洗涤,合并洗液与滤液,加盐酸使成酸性后,移置分液漏斗中,用乙醚分次(50、40、30、30ml)振摇提取,合并乙醚,用碳酸氢钠溶液(1→20)分次(20、20、10、10、10ml)用力振摇提取,每次分出的水液均用同一的乙醚20ml洗涤,合并水液,加盐酸使成酸性,再用乙醚分次(30、20、10、10ml)振摇提取,合并乙醚液,置称定重量的烧瓶中,放置,待大部分的乙醚挥散,转动烧瓶,使残渣均匀散布在烧瓶内壁,置硫酸真空干燥器中干燥至恒重,精密称定,算出供试品中含有的百分数,再根据供试品的水分与乙醇中不溶物含量,改算成醇溶性浸出物的干燥品中含有的百分数,即为总香脂酸含量。
本品含总香脂酸以醇溶性浸出物的干燥品计算,不得少于30.0%。
,,,0.0.0.0
90511,217,树脂很多是二萜烯和三萜烯的衍生物(不包括真菌、致病霉菌及海绵动物中的二倍半萜类衍生物)以及木脂素类,从树脂中亦有分离出单一的萜类成分,有时还伴有木脂素等。因此,树脂类中药的含义不是作为单一类型的化学成分来研究它,而是从其来源和组成上来认识和分类鉴别的。其主要组成可概括下列几种:
(1)树脂酸(resin acids) 是属于大分子量、构造复杂的不挥发性成分,常具有1个或几个羟基及羧基,能溶于碱性溶液形成肥皂样的乳液,它们大多游离存在,如松香中含有90%以上的树脂酸(松香酸),是二萜烯的酸类,乳香中含有大量乳香酸,是三萜烯酸类。过去树脂酸是制造肥皂、油漆工业的重要原料。
(2)树脂醇(resin alcohols) 可分为树脂醇和树脂鞣醇二类。树脂醇(resinols)是无色物质,含醇性羟基,遇三氯化铁试液不显颜色反应;树脂鞣醇(Resino tannols)分子量较大,含酚性羟基,遇三氯化铁试液则显鞣质样蓝色反应。它们在树脂中呈游离状态或与芳香酸结合成酯存在。
(3)树脂酸(resin esters) 是树脂醇或鞣醇与树脂酸或芳香酸如桂皮酸、苯甲酸、水杨酸、阿魏酸等化合而成的酯。芳香酸在树脂中亦有游离存在的,这些存在与树脂中的芳香酸,通称为香脂酸,它们多数是香树脂中的主要成分,有能与氢氧化钾的醇溶液共煮则皂化的性质,常是代表树脂生理活性的成分。
(4)树脂烃(resenes) 是一类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溶于碱、不被水解和氧化或导电的物质,它与光线、空气、水分或一般化学试剂长久接触均不起变化的一类更高分子的环状化合物。其化学组成可能是倍半萜烯及多萜烯的衍生物或其氧化产物。树脂中如含有较多的树脂烃时,在药用上多用作丸剂或硬膏的原料,工业上因其能形成坚固的薄膜而多用作油漆、涂料等。 ,,,0.0.0.0
90512,217, 药用树脂的分类通常根据其中所含的主要化学组成而分为以下几类:
(1)单树脂类(resina) 一般不含或很少含挥发油及树胶的树脂。通常又可分为:
① 酸树脂主成分为树脂酸,如松香。
② 酯树脂主成分为树脂酯,如枫香脂、血竭等。
③ 混合树脂无明显的主成分,如洋乳香。
(2)胶树脂类(gummi-resina) 主成分为树脂和树胶,如藤黄。
(3)油胶树脂(oleo-gummi resina) 为胶树脂中含有较多的挥发油者,如乳香、没药、阿魏等。
(4)油树脂(oleo-resina) 主成分为树脂与挥发油,如松油脂、加拿大油树脂等。
(5)香树脂(balsamun) 油树脂中含有多量的游离芳香酸,如苏合香、安息香等。
树脂中常混有挥发油、树胶及游离的芳香酸等成分,是一类无定形的化学混合物,要精确了解树脂的成分以确定其类别,可将树脂通过以下方法分离,将分得的各部分干燥后称量,即得其百分含量,以决定树脂类别。称取树脂约20g,按以下步骤进行分离: ,,,0.0.0.0
90513,217,鉴定动物类中药,要具有动物学的分类和解剖的基础知识。其方法与植物药一样,对于药材是完整的动物体,可根据其形态特征,进行动物分类学鉴定,确定其品种,如蜈蚣、土鳖虫、金钱白花蛇等;对于药材是动物体的某一部分,如羚羊角、龟甲、骨类(豹骨、猴骨等)和贝壳类(石决明、牡蛎等)药材等,鉴定时主要靠性状鉴定以辨别真伪优劣,必要时可进行显微磨片观察;对去皮蛇类药材可进行脊椎骨或鳞片的形态和组织切片观察;对海狗肾类药材,除一般形状鉴定外,还可采用X光拍片,观察阴茎骨的形状和大小加以鉴别;对有些采自动物体的分泌物和生理、病理产物的药材,如麝香、牛黄、蟾酥等,除一般性状鉴定外,主要靠显微和理化分析,以防伪充或掺假。鉴定牛黄除用传统经验鉴别方法外,还要用显微观察或红外光谱等来考察纯度防止掺伪,同时要做主要成分胆酸、胆红素的定性定量分析;对有的动物产物,如蜂蜡、虫白蜡等,还应测定其熔点、溶解度或酸值、皂化值等以控制药材的质量。
值得指出,动物类药材的主要成分不同于植物类药材,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主要包括氨基酸、动物肽毒、酶及糖蛋白等,许多都是动物药的主要有效成分。现已有大量报道,利用它们含蛋白质、氨基酸的组成和性质的不同,用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电泳法可成功的把动物药材与类似品、伪品区别开来。如阿胶的鉴别,不但可用上法进行,采用蛋白质等电点检测法或蛋白质运动粘度法进行鉴别也均获得成功。
来,,,0.0.0.0
90514,217,地球上生存的动物,已达一百五十万种以上。为了能正确地区别它们,必须进行科学的分类。动物学的分类系统是以动物形态上或解剖上的相似程度为基础的,基本上能反映动物界的自然亲缘关系,所以称为自然分类系统。和植物界一样,动物界也划分为若干个等级。如门、纲、目、科、属、种,而以种为分类的基本单位。这主要是根据动物细胞的分化、胚层的形成、体腔的发展、对称的形式、体节的有无、各器官系统的发展等基本特征而划分为若干动物类群。现有动物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分类系统,有的将它们分为33门,有的又分为30门或28门。其中与药用动物有关的有10门,由低等到高等分为:原生动物门(Protozoa);多孔动物门(Porifera),又称海绵动物门(Spongia);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线形动物门(Nemathelminthes);环节动物门(Annelida);软体动物门(Mollusca);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脊索动物门(Chordata);以上自原生动物门至棘皮动物门的各门动物都没有脊索(或脊椎),故统称无脊索动物(或无脊椎动物)。现将具药用动物较多的几个主要门的基本特征简介于下:
1. 多孔动物门
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体形多数不对称,或辐射对称,体表多孔,故名多孔动物,体壁有钙质或硅质的骨针或类蛋白质的海绵丝所支持,无器官系统和明确的组织,具特有的水沟系。全为水生固着生活。如脆针海绵。
2. 腔肠动物门
为低等后生动物。体形辐射对称,具内外两胚层,有原始的消化腔,有口无肛门,行细胞外及细胞内消化。有组织分化 ,具原始的肌肉结构和原始的神经系统(神经网),有刺细胞。有骨骼时,为钙质或角质。全为水生,营固着或漂浮生活。如海蜇、珊瑚等。
3. 环节动物门
体圆柱形或扁平形,由相似的环节(体节)组成。具三胚层。除蛭纲外有真体腔及闭管式循环系统,多数具运动器官刚毛或疣足,消化道发达,有口和肛门,具有排泄器官后肾管,有链状神经系统。多为自由生活。如蚯蚓、水蛭等。
4. 软体动物门
体形除腹足纲外为左右对称,体不分节而具次生体腔。身体柔软,由头、足及内脏团三部组成,且被体壁延伸而成的外套膜覆盖,并由它分泌出一个或两个保护柔软体部的贝壳。消化道完全,有心脏及血管,除头足纲外为开放式循环,有栉状鳃或类似肺的构造,为专职呼吸的器官。多为水生,少数陆生。如石决明、牡蛎、乌贼等。
5. 节肢动物门
身体多有头部、胸部、腹部的区分,附肢常分节,体外被几丁质外骨骼,生长发育过程需蜕皮,肌肉为横纹肌,常成束,消化系统完整,口器适于咀嚼或吸吮,形式多样。体腔为混合腔,循环系统为开放式,用鳃、气管或书肺司呼吸。水生或陆生。节肢动物门为动物界中最大的一门,种类繁多,约占已知动物种类的85%,可分为三个亚门、七个纲。昆虫纲种类最多,有近一百万种,药用种类也最多。
6. 棘皮动物门
成体为辐射对称,幼体则两侧对称。体表有许多棘状突起。体腔发达,体腔的一部分形成独有的水管系统,另一部分形成围血系统。在发育过程中有原口(肛门)及后口(口),故属无脊索动物中后口动物类群。如海参、海胆等。
7. 脊索动物门
有脊索,为位于背部的一条支持身体纵轴的棒状结构。低等脊索动物终生存在,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间有脊索,成长时即由分节的脊柱取代。中枢神经系统呈管状,位于脊索的背面,在高等种类神经管分化为脑和脊髓两部分。牙齿为异型齿。胎生,哺乳。如熊、梅花鹿、牛等。
本纲动物为最高等的脊椎动物,可分为三个亚纲:原兽亚纲(Prototheria)、后兽亚纲(Metatheria)和真兽亚纲(Eutheria)。其中与药用关系密切的是真兽亚纲。
真兽亚纲是高等哺乳动物类群,具有真正的胎盘,胎儿发育完善后再产出,体湿一般恒定在37℃左右。本亚纲的现存种类可分为17个目,其中13个目在我国有分布。
动物的命名大多数也和植物命名一样,采用林奈首创的双名法,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分别表示动物学名的属名和种名,在学名之后附加定名人的姓氏,如意大利蜂Apismellifera Linn.、大连湾牡蛎Ostrea talienwhanensis Crosse等。动物与植物命名不同之处,在于种内如有不同的亚种时,则采用三名法,亚种紧接在种名的后面,如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中国林蛙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 David.等。如有亚属,则亚属名在属名和种名之间并外加括号,如乌龟 Chnemys (Geoc1cmys)reevesii(Gray)。若属名改变,则在定名人氏外加括号,如拟海龙Syngnathoides biaculeatus(Bloch)、合浦珠母贝Pteria martensii(Dunker)等。一般不用变种、变型。拉丁学名中的属名、亚属名及命名人的等一个拉丁字母必须大写,其余均小写。,,,0.0.0.0
90515,217,动物类中药在我国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就开始了蜜蜂的利用;珍珠、牡蛎的养殖始于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鹿茸、麝香、阿胶、蕲蛇等在我国的应用也有二、三千年之久。历代本草均有记载。据近年报道,我国动物药有969味,包括药用动物1564种。这说明我国动物药的种类增长很快,特别是随着海洋药物的发展,它将在种类上、医疗上和植物药一样不断壮大和发展。如斑蝥,早在《神农本草经》上就列为下品,其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功能为攻毒、破血、引赤、发泡。通过现代实验研究证明,其中含有的斑蝥素为抗癌有效成分,临床治疗肝癌和膀胱癌有效。斑蝥素治疗癌症的特点是不仅有抑制癌细胞的作用,而且有刺激骨髓产生白细胞的作用,这是一般抗癌药所不及的。据报道至今我国抗癌的昆虫已达77种。
动物使用的部位十分广泛,是祖国医药学中宝贵财富的一部分。在临床运用上,有的是用动物的全体,如全蝎、蜈蚣等;有的是用动物体的一部分,如蛤蟆油、鹿角等;有的是用动物的分泌物,如麝香、蟾酥等;有的是用动物的排泄物,如五灵脂、蚕砂等;有的是用动物的生理或病理产物,如蝉蜕、牛黄等;还有的是动物某一部分的加工品,如阿胶、鹿角胶等。
动物类中药的资源十分丰富。随着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不少药用动物已变野生为人工养殖。据不完全的统计,现已人工养殖的动物药材有30种左右。如人工养麝、活体取香;鹿的驯化及鹿茸的生产;河蚌的人工育珠;蛤蚧、金钱白花蛇、蕲蛇、全蝎、刺猬、复齿鼯鼠等的养殖;养熊人工引流胆汁等。都已成为商品药材的重要来源。近年来又成功进行人工培植牛黄工作,由手术育黄发展到用注射法牛体培育牛黄。目前在一般动物饲养成功的基础上,开展了加温饲养、人工饲料配比、疾病防治、麝的杂交及人工受精等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如1988年第一代经人工受精繁殖的林麝已在我国获得成功。
应着重指出,我国海域辽阔、海洋药用生物资源极为丰富,约340种,以海洋生物为原料生产的各种成药近200种。其中软体动物门的石决明、牡蛎、海螵蛸、珍珠母,脊索动物门的海马、海龙等多为常用中药。从棘皮动物门的刺参中分离出刺参粘多糖,经十多年的临床证明,它具有抗凝血、抗肿瘤、抗氧化作用。海参的活性成分除粘多糖外,主要是海参皂苷类,如海参素A、B(holothurin A,B)等均具有明显的生理活性,特别是抗肿瘤和抗真菌活性。
通过品种鉴定、理化分析和大量的药效学、临床研究,在扩大新药源、寻找类同品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人工牛黄的配制和使用;珍珠层在珍珠、鹅喉羚羊角与羚羊角、人工引流熊胆与天然熊胆、人工培植牛黄与天然牛黄、阿胶与新阿胶(猪皮胶)等具有类似作用的药材已为临床所采用。此外,灵猫、麝鼠的养殖和研究,水牛角粉的使用等均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这项工作不仅开辟了动物药材的商品来源,也有力地保护了多种珍稀濒危的药用动物。
某些高等动物药中所含的化学成分有的常与人体中某些物质相似,因而可直接用于改善和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较强的生理活性。近年从药用动物中发现一些疗效显著的物质,如蝮蛇毒中的抗栓酶已用于脑血管疾患;蟾酥中的脂蟾毒配基(蟾力苏)兼有升压、强心、兴奋呼吸作用,已用于呼吸、循环衰竭和失血性低血压休克;甲壳纲动物及昆虫中含丰富的甲壳质(chitin),可作为药物的良好载体,并有降低胆固醇、降血脂作用;鹿茸中多胺类化合物是刺激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有效成分;地龙的解热作用与其游离氨基酸含量成正比;中华大蟾蜍的糖蛋白具有强心利尿作用;乌贼中的黑色素,是吲哚-5,6-醌与2-羧基-吲哚-5,6-醌(4:1)的共聚物,有止血作用等等。
关于动物药活性成分的研究近几十年有一定进展,但由于动物药化学成分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有很多是大分子化合物,属于生物化学范畴,分离、分析难度都大,研究的人较少,空白很多,还需要做大量深入的工作。,,,0.0.0.0
90516,217, 矿物类中药的鉴定,在我国许多本草里都有记载,特别是宋代出现了多种鉴定方法,当时已能用矿物的外形、颜色、比重以及物理、化学方法来鉴别真伪与优劣。如《图经本草》载有“绿矾石”的鉴定方法是:“取此一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
目前,矿物药的鉴定,一般采用以下方法:
1. 外型鉴别
外形明显的中药,首先应根据矿物的一般性质进行鉴定,除了外形、颜色、质地、气味等检查外,还应注意其硬度、解理、断口、有无磁性及比重等的检查。
2. 显微鉴别
以细粒矿物集合体的矿物药可以显微镜帮助鉴定,观察其形状、透明度和颜色等。
在矿物的显微鉴别中,透明的利用透射偏光显微镜(简称偏光显微镜),不透明的利用反射偏光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光学性质和必要的物理常数。这两种显微镜都要求矿物磨片后才能观察。
光是一种电磁波,其电磁振动垂直于传播方向。根据振动的特点,可把光分为自然光与偏光。自然光是一切普通光源所发现的光波,如太阳光、灯光等。其振动特点是在垂直于光波传播方向的平面内,各方向上都等振幅地振动。
如果一束光中,光振动只有一个固定方向,称为偏振光。偏光显微镜鉴定法主要依据矿物以下光学性质:
当光波由一种介质传到另一种介质时,在两各介质的分界面上将产生反射和折射。对折射而言,第一(入射)和第二(折射)介质的特征,可用光波在该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之比──相对折射率表征。故折射率是鉴定透明矿物的可靠常数之一。
对晶质矿物来说,折射率是受其对称性控制的。即光波在等轴晶系晶体中传播时,虽然发生折射,但其折射率不因光波的振动方向不同而发生改变;在其他晶系晶体中,其传播速度随振动方向不同而发生变化,因而其折射率也因振动方向不同而改变(沿特殊方向射入者除外)。
利用偏光显微镜的不同偏光组合(单偏光、正交偏光、正交偏光加聚光)及附件(检板等),观察和测定上述折射率和晶体对称性所表现的光学特征和常数,可用来鉴定和研究晶质矿物药。
单偏光镜下观测的特征:在单偏光镜下,观测的是矿物的某些外表特征,如形态、解理、颜色、多色性、突起、糙面等。
正交偏光镜下观测的特征:同时用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的两个偏光镜,可观测到消光(视域内矿物呈现黑暗)及消光位、干涉色及色级、双晶特征等。
锥光镜下观测的特征:用正交偏光加上聚光镜的组合来观察干涉图,确定矿物轴性、光性正负;估计光轴角(2V)大小。
偏光显微镜下鉴定矿物药,是利用薄片和碎屑来进行的。用碎屑时将药材的细小颗粒置于载玻片上,盖好盖玻片,并且往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滴入水或浸油,即可观察有关光学性质。若利用薄片进行鉴定,就需要专门磨制薄片。
薄片是将标本用切片机切下一小块(大小一般为2×2cm2;药材薄片多根据具体情况尽量加大),先把一面磨平,用加拿大树胶把这一平面粘在载玻片(大小为25×42mm2或更大,厚为0.1mm~0.2mm)上;再磨另一面,磨到厚约0.03mm为止。用加拿大树胶把盖玻片(大小为15×15~20×20mm2或更大,厚为0.1~0.2mm)粘在它的表面。因此,薄片是由很薄的矿物药切片、载玻片与盖玻片组成的。矿物切片的顶部和底部都涂有加拿大树胶。
应当注意,由于磨制薄片用的是金刚砂,无论这种金钢砂多细,薄片表面总会磨出许多沟痕,而不是绝对平滑的表面。有的样品,在磨制薄片时,须进行一些特殊处理。例如松散(土状、多孔状等)的样品,须先将样口浸在加拿大树胶中煮过,加以粘结,然后切磨制成薄片。对于那些溶于水的样品(如大青盐),在研磨时不能用水,制片的全部过程中,可用机油或松节油代替水。
3. 物理、化学方法鉴别
一般的理、化分析方法,能对矿物药的成分定性和定量。对外形及粉末无明显特征或剧毒的中药,如玄明粉、信石等尤为必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还规定了一些矿物药的含量测定,如雄黄、白矾、芒硝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外对矿物药的鉴定已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如用X射线衍射法分析龙骨的成分;用热分析和X射线荧光分析,研究了滑石的成分;用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测定龙骨中的元素;用固体荧光法和比色法测定龙骨中放射性元素铀的含量等。
光谱分析和X射线光谱分析用于矿物的鉴定和研究,能快速、准确地定性和定量。对很细小的胶态矿物还可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这些先进的分析技术的应用,不但使矿物的成分和含量能很快测定,而且对含有的其他微量元素,特别是有害元素也能进行检测,这对保证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是十分重要的。 ,,,0.0.0.0
90517,217,"1. 结晶形状
自然界的绝大部分矿物是由结晶质组成。晶体(结晶质)和非晶体(非晶质)本质上的区别,在于组成物质的质点是否作有规律的排列,凡是质点呈规律排列者为晶体,反之为非晶体。经X射线研究证明,晶体外表的几何形态和绝大部分物理化学性质都和它内部质点的规律排列有关。这种排列规律表现为组成结晶物质的质点。在三度空间内以固定距离作有规律格子状排列,这种构造称为空间格子。它好似无数个相等而微小的平行六面体在三度空间内毫无间隙地堆砌而成,组成空间格子的最小单位──平行六面体,称为晶胞。晶胞的形状和大小,在各个晶体中可以不同,视其单位晶胞的棱长a、b、c和棱间夹角α、β、γ所决定。一般把a、b、c及α、β、γ称为晶体常数。
根据晶体常数的特点,可将晶体归为七大晶系。
由于不同晶系的晶体内部质点排列不同,故它们所表现出的几何外形特征也不同。从上表可看出,除等轴晶系的晶体成为立方体或近于圆形外,其它六个晶系的晶体都是伸长成柱状、针状,或压扁成板状、片状。
矿物除了单体的形态以外,常常是以许多单体聚集而出现,这种聚集的整体就称为集合体。集合体的形态多样,如粒状、晶簇状、放射状、结核体状等。
2. 结晶习性
多数固体矿物为结晶形,其形状各不相同。其中有些为含水矿物,有一系列特征,如比重小,硬度低,大半为外生成因等。水在矿物中存在的形式,直接影响到矿物的性质。按其存在形式,矿物中的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不加入晶格的吸附水或自由水;一是加入晶格组成的,包括以水分子(H2O)形式存在的结晶水,如胆矾CuSO4·5H2O,和以H+、OH-等离子形式存在的结晶水,如滑石Mg3[Si4O10](OH)20。
3. 透明度“
矿物透光能力的大小称为透明度。按矿物磨至0.03mm标准厚度时比较其透明度,分为三类:
① 透明矿物,能容许绝大部分光线通过,隔着它可以清晰地透视另一物体,如无色水晶、云母等。
② 半透明矿物,能通过一部分光线,隔着它不能看清另一物体,如辰砂、雄黄等。
③ 不透明矿物,光线几乎完全不能通过,即使是在边缘部分或薄片,也不透光,如代赭石、滑石等。透明度是鉴定矿物的特征之一。在显微镜下鉴定时,通常透明矿物利用偏光显微镜鉴定,不透明矿物利用反光显微镜鉴定。
4. 颜色
矿物的颜色,主要是矿物对光线中不同波长的光波均匀吸收或选择吸收所表现的性质。一般分三类:
① 本色:是矿物的成分和内部构造所决定的颜色(矿物中含有色素离子),如朱红色的辰砂。
② 外色:由外来的带色杂质、气泡等包裹体所引起的,与矿物本身的成分和构造无关。这些带色杂质可能是无机化合物,也可能是有机化合物。外色的深浅,除与带色杂质的量有关外,还与分散的程度有关,如紫石英、大青盐等。
③ 假色:矿物在白色毛瓷板上划过后所留下的粉末痕迹称为条痕,粉末的颜色称为条痕色。条痕色比矿物表面的颜色更为固定,因而具有鉴定意义。有的粉末颜色与矿物本身颜色相同,例如朱砂;也有是不同色的,如中药自然铜本身为铜黄色而其粉末则为黑色。大多数透明或浅色半透明矿物,条痕色都很浅,甚至为白色;而不透明或深色半透明矿物的条痕色则具有各种深色或彩色,故对后者来说,条痕尤其具有鉴定意义。如中药磁石(磁铁矿)和赭石(赤铁矿),有时两种表面均为灰黑色,不易区分,但磁石条痕色是黑色;赭石条痕色为樱桃红色,故可区分。
用二色法描述矿物的颜色时,要把主要的、基本的颜色放在后面,次要的颜色作为形容词放在前面。有时也可以这样形容,如红中微黄、绿色略带蓝色色调等。
5. 光泽
矿物表面对于投射光线的反射能力的强弱,也就是光泽的强度。矿物单体的光滑平面的光泽由强至弱分为:金属光泽(如自然铜等)、半金属光泽(如磁石等)、金刚光泽(如朱砂等)、玻璃光泽(如硼砂等)。如果矿物的断口或集合体表面不平滑,并有细微的裂缝、小孔等,使一部分反射光发生散射或相互干扰,则可形成一些特殊的光泽。主要有油脂光泽(如硫黄等)、丝绢光泽(如石膏等)、珍珠光泽(如云母等)、土状光泽(如软滑石,即高岭石)等。
6. 比重
比重是指矿物与4℃时同体积水的重量比,是鉴定矿物重要的物理常数。各种矿物的比重在一定条件下为一常数。如石膏为2.3,朱砂为8.09~8.20等。
7. 硬度
系指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如刻划、压力、研磨)的能力。不同矿物有不同的硬度。一般采用摩氏硬度计来确定矿物的相对硬度。它是以一种矿物与另一种矿物相互刻划,比较矿物硬度相对高低的方法,摩氏硬度计是由十种不同的矿物组成,按其硬度由小到大分为十级,前面的矿物可以被后面的矿物刻划,但它们之间的等级是极不均衡的,不是成倍数和成比例的关系。这十个矿物的硬度级数和以压入法测得这十个矿物的绝对硬度(kg/mm
2)列表如下:
矿 物 |
滑 石 |
石 膏 |
方解石 |
萤石 (氟石) |
磷灰石 |
正长石 |
石 英 |
黄 玉 |
钢 玉 |
金钢石 |
硬度(级) 绝对硬度 |
1 2.4 |
2 36 |
3 109 |
4 189 |
5 536 |
6 759 |
7 1120 |
8 1427 |
9 2060 |
10 10060 |
鉴定硬度时,可取样品矿石和上述标准矿石互相刻划。例如样品与滑石相互刻划时,滑石受损而样品不受损,与石膏相互刻划时,双方均受损,与方解石刻划时,方解石不受损而样品受损,即可确定其样品硬度为2级。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是用四级法来代替摩氏硬度计的十级。指甲(相当于2.5)、铜钥匙(3左右)、小刀(约5.5左右)、石英或钢锉(7),用它们与矿物相互刻划,粗略求得矿物的硬度。硬度6~7的矿物药材可以在玻璃上留下划痕,如磁石、自然铜等。矿物药材中最大的硬度不超过7。
精密测定矿物的硬度,可用测硬仪和显微硬度计等。测定硬度时,必须在矿物单体和新解理面上试验。
鉴定硬度时,可取样品矿石和上述标准矿石互相刻划。例如样品与滑石相互刻划时,滑石受损而样品不受损,与石膏相互刻划时,双方均受损,与方解石刻划时,方解石不受损而样品受损,即可确定其样品硬度为2级。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是用四级法来代替摩氏硬度计的十级。指甲(相当于2.5)、铜钥匙(3左右)、小刀(约5.5左右)、石英或钢锉(7),用它们与矿物相互刻划,粗略求得矿物的硬度。硬度6~7的矿物药材可以在玻璃上留下划痕,如磁石、自然铜等。矿物药材中最大的硬度不超过7。
精密测定矿物的硬度,可用测硬仪和显微硬度计等。测定硬度时,必须在矿物单体和新解理面上试验。
8. 解理、断口
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能称为解理,所裂成的平面称为解理面。解理是结晶物质特有的性质,其形成和晶体构造的类型有关,所以是矿物的主要鉴定特征。如云母可极完全解理;方解石可完全解理;而石英实际上没有解理。矿物受力后不是沿一定结晶方向断裂,断裂面是不规则和不平整的,这种断裂面称为断口。非晶质矿物也可产生断口。断口的形态有下列几种:平坦状断口[断口粗糙但还平坦,如软滑石(高岭石)]、贝壳状断口(呈椭圆形曲面的形态,曲面常现有不规则的同心条纹,表面形状颇似贝壳、如胆矾)、参差状断口(粗糙不平、如青礞石等)、锯齿状断口(断口状似锯齿,如铜等)。
解理的发育程度与断口的发育程度互为消长关系,具完全解理的矿物在解理方向常不出现断口,具不完全解理或无解理的矿物碎块上常见到断口。利用断口的发育程度可以帮助划分解理等级。
9. 矿物的力学性质
矿物受压轧、锤击、弯曲或拉引等力作用时所呈现的力学性质有下列几种:
① 脆性,指矿物容易被击破或压碎的性质。如自然铜、方解石等。
② 延展性,指矿物能被压成薄片或抽成细丝的性质。如金、铜等。
③ 挠性,指矿物在外力作用下趋于弯曲而不发生折断,除去外力后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如滑石等。
④ 弹性,指矿物在外力作用下而变形,外力取消后,在弹性限度内,能恢复原状的性质。如云母等。
⑤ 柔性,指矿物易受外力切割并不发生碎裂的性质。如石膏等。
10. 磁性
指矿物可以被磁铁或电磁铁吸收或其本身能够吸引铁物体的性质。有极少数矿物具有显著的磁性。如磁铁矿等。矿物的磁性与其化学成分中含有磁性元素Fe、Co、Ni、Mn、Cr等有关。
11. 气味
有些矿物具有特殊的气味,尤其是矿物受锤击、加热或湿润时较为明显。如雄黄灼烧有砷的蒜臭;胆矾具涩味;石盐具咸味等。有些矿物的气味可借助理化方法加以鉴别。
少数矿物药材具有吸水分的能力,因此,它可以吸粘舌头或润湿的双唇,有助于鉴别。如龙骨、龙齿、软滑石(高岭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