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基础医学 > 文章内容

丝虫病(filariasis)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9-03-31 21:02浏览:

 丝虫的微丝蚴和成虫均可致病,但以后者所致危害更大。
1.淋巴管炎 多发生在下肢、精囊、附睾、腹腔内及乳腺等处淋巴管和淋巴结。肉眼观,急性期发炎的较浅淋巴管呈一条红线自近端向远端蔓延,形成所谓离心性淋巴管炎。镜下,淋巴管壁水肿,管腔中蛋白成分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时可相互粘附凝聚成栓子,或可找见成虫和微丝蚴。成虫死亡后引起局部组织凝固性坏死和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形成嗜酸性脓肿,其中可见死亡虫体和微丝蚴。慢性期,在脓肿内坏死物质周围出现由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和巨噬细胞呈放射状排列组成的肉芽肿,其结构与结核相似,称结核样肉芽肿。随着死亡虫体的钙化和肉芽肿纤维化,淋巴管壁增厚,瓣膜功能受损,淋巴管腔闭塞,导致淋巴回流障碍。
2.淋巴结炎 淋巴结炎常与淋巴管炎同时发生,可引起腹股沟、腘窝及腋窝等处淋巴结肿大。镜下,急性期淋巴结充血、淋巴滤泡扩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找到丝虫虫体。病变进一步发展,纤维组织增生,甚至淋巴结纤维化、疤痕形成。
3.淋巴系统回流障碍引起病变
(1)淋巴窦和淋巴管扩张:由于淋巴液回流受阻,致使淋巴结内的淋巴窦扩张,形成局部囊状肿块,常见于腹股沟淋巴结,在淋巴液中可找到微丝蚴。阻塞远端的淋巴管可因淋巴液淤滞而曲张、瓣膜失效,甚至管壁破裂,常见于精索、阴囊及大腿内侧。由于淋巴管壁的通透性增高,淋巴液漏出,形成组织水肿。当阻塞发生于肠干淋巴管入口的上方或主动脉前淋巴结时,可使腹腔后淋巴管广泛曲张,内压增高,使乳糜液淤积于骨盆、精索或卵巢的淋巴管内,并可逆流至肾脏的淋巴管,经淋巴管破口漏至肾盂、肾盏随尿液排出,形成乳糜尿。此种情况仅见于斑氏丝虫病。乳糜液如由精索淋巴管流人睾丸鞘膜内,则引起睾丸鞘膜积液,也以斑氏丝虫病常见;如通过肠系膜淋巴管进入腹腔则形成乳糜腹水。阻塞部位在主动脉侧淋巴结或腰干淋巴管时,来自肾脏、输尿管上端的淋巴液回流受阻而随尿液排出,即为淋巴尿。
(2)象皮肿(elephantiasis):由于淋巴液淤积的长期慢性刺激,致使皮肤和皮下纤维组织增生,皮皱加深,皮肤增厚变硬粗糙,并可有棘刺和疣状突起,外观似大象皮肤,故名象皮肿(如图)。多在感染丝虫10~15年后方达到显著程度。斑氏丝虫病象皮肿多发生于肢体(尤以下肢多见)、外生殖器和乳房;马来丝虫病以小腿和足部为主,极少累及大腿。发生于乳房者,可因局部肿块及皮肤橘皮样变化,约有半数被误诊为各种乳房肿瘤,针吸穿刺或活检有助于鉴别诊断。镜下,皮肤角化过度,棘细胞层肥厚,真皮和皮下致密纤维结缔组织极度增生,淋巴管和小血管周围有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淋巴管内皮细胞增生,管壁增厚,甚至闭塞。
临床病理联系
丝虫病在临床上可表现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丝虫病的局部症状常见于四肢及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乳房,表现为疼瘙、触痛、局部温热感、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并伴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慢性丝虫病表现为睾丸鞘膜积液、乳糜尿、淋巴水肿和象皮肿等。此外,还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眼部丝虫病、肾损害等表现。由于马来丝虫成虫主要寄生于四肢浅表淋巴系统,故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的发作次数较频,病程较长,症状也较重,无鞘膜积液、乳糜尿、阴囊象皮肿等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