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基础医学 > 文章内容

丝虫病(filariasis)病因及发病机制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9-03-31 21:01浏览:

 丝虫病(filariasis)是由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所引起的疾病。早期引起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晚期出现淋巴液回流障碍,产生阴囊鞘膜积液、乳糜尿、肢体象皮肿等。以蚊为传播媒介。本病世界性分布,流行于72个国家,尤以热带、亚热带地区为甚。我国丝虫病流行区域遍及中原和南方16个省、市、自治区,有丝虫病患者3 000多万。在各种人体丝虫病中,以斑氏丝虫病的流行最广,感染人数最多,危害亦最大。
病因及发病机制
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8种.我国只有班氏吴策线虫(Wuchcreria bancrofti,简称斑氏丝虫)和马来布鲁线虫(Brugia malayi,简称马来丝虫)两种病原体流行。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非洲一些国家等地归国的劳务人员中有发现感染罗阿丝虫、盘尾丝虫及常现丝虫的病例。
斑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的生活史基本相似,以蚊为传播媒介,人为终宿主。蚊刺吸人血时,将微丝蚴吸入蚊胃,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当蚊再次刺吸人血时,口器内的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进入附近的淋巴管,再移行至大淋巴管或淋巴结内,最后发育为成虫。雌雄虫交配后其虫卵发育成微丝蚴,随淋巴液经胸导管至血循环,白天滞留于肺等器官的毛细血管内,夜间8时至翌晨4时出现于周围血液中。这种夜现周期性的形成是寄生虫与宿主关系长期适应的结果,但其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迷走神经系统兴奋、宿主肺动静脉血氧含量张力差变化、微丝蚴的生物节律以及宿主生活睡眠习惯等有关。斑氏丝虫成虫多寄生于四肢、腹腔、腹膜后及精索等深部淋巴系统,马来丝虫成虫多寄生在四肢浅表淋巴系统,尤以下肢为多见。成虫寿命为10~15年,微丝蚴的寿命为3~24个月。
丝虫病的发生与发展取决于宿主的免疫反应、感染丝虫的类别、数量和频度、虫体发育和寄居部位等因素。其发病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虫体的代谢崩解产物、幼虫的蜕皮液、成虫子宫分泌物等都具有抗原性,可引起局部和全身性变态反应,导致周期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成虫在淋巴管内可引起内皮细胞反应性增生、管壁水肿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反应,至晚期纤维组织增生,管壁显著增厚,管腔狭窄,淋巴系统回流障碍,甚至阻塞,是阻塞性淋巴管炎、象皮肿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表明,成虫可分泌某些因子,导致淋巴管扩张、淋巴水肿和象皮肿。长期在流行区内生活而遭重复感染,可使病变的发展过程彼此重叠,导致病理变化愈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