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01 19:32浏览:
次
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含有两类细胞,即主细胞和闰细胞。主细胞重吸收Na+和水,分泌K+,闰细胞则主要分泌H+,主细胞重吸收Na+主要通过管腔膜上的Na+通道。管腔内的Na+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管膜上的Na+通道进入细胞,然后,由Na+泵泵至细胞间液而被重吸收(图8-13B)。
K+的分泌 尿中K+的排泄量视K+的摄入量而定,高钾饮食可排出大量的钾,低钾饮食则尿中排钾量少,使机体的钾摄入量与排出量保持平衡,维持机体K+浓度的相对恒定。
K+分泌的动力包括:①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小管液中,Na+通过主细胞的管腔膜上的Na+通道进入细胞,然后,由基侧膜上的Na+泵将细胞内的Na+泵至细胞间隙而被重吸收,因而是生电性的,使管腔内带负电位(-10?40mV)。这种电位梯度也成为K+从细胞分泌至管腔的动力;②在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的主细胞内的K+浓度明显高于小管液中的K+浓度,K+便顺浓度梯度从细胞内通过管腔膜上的K+通道进入小管液;③Na+进入主细胞后,可刺激基侧膜上的Na+,使更多的K+从细胞外液中泵入细胞内,提高细胞内K+浓度,增加细胞内和小管液之间的K+浓度梯度,从而促进K+分泌,因此,K+的分泌与Na+的重吸收有密切关系。(图8-13B)。
图8-13 远球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NaCI、分泌K+和H+的示意图
A:远曲小管初段 B: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
H+的分泌除了近球小管细胞通过Na+-H+交换分泌H+,促进NaHCO3重吸收外,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闰细胞也可分泌H+。H+的分泌是一个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主动转运过程。有人认为管腔膜上有H+泵,能将细胞内的H+历史意义入小管腔内。细胞内的CO2和H2O在碳酸酐酶催化作用下生成的H+和HCO3,H+由H+泵泵至小管液,HCO3则通过基侧膜回到血液中,因而H+分泌和HCO3的重吸收与酸碱平衡的调节有关(图8-13B)。闰细胞分泌的H+与HPO4-2结合形成H2PO4,这是可滴定酸;分泌的H+可与上皮细胞分泌的NH3结合,形成NH4+。可滴定酸和NH4+都不易透过管腔膜进入细胞而留在小管液中。因此,它们是尿液酸碱度的决定因素。
NH3的分泌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不断地生成NH3,这些NH3主要由谷氨酰胺脱氨而来。NH3具有脂溶性,能通过细胞膜向小管液周围组织间液和小管液自由扩散,扩散量取决于两种液体的pH值。小管液的pH较低(H+浓度较高),所以NH3较易向小管液中扩散。分泌的NH3能与小管液中的H+结合并生成NH4-,小管液中NH3浓度因而下降,于是管腔膜两侧形成了NH3浓度梯度,此浓度梯度又加速了NH3向小管液中扩散。由此可见,NH3的分泌与H+的分泌密切相关;H+分泌增加促使NH3分泌增多。NH3与H+结合并生成NH4-后,可进一步与小管液中的强酸盐(如NaCI等)的负离子结合,生成酸性铵盐(NH4CI等)并随尿排出。强酸盐的正离子(如Na+)则与H+交换而进入肾小管细胞,然后和细胞内HCO3-一起被转运回血。所以,肾小管细胞分泌NH3,不仅由于铵盐形成而促进了排H+,而且也促进了NaHCO3的重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