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01 19:31浏览:
次
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的:
1.扩散扩散是指液体中溶质分子的热运动,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最主要的方式。毛细血管内外液体中的分子,只要其直径小于毛细血管壁的孔隙,就能通过管壁进行扩散运动。分子运动是可以向各个不同方向进行的杂乱的运动,故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血液内的溶质分子可以扩散入组织液,组织液内的溶质分子也可以扩散入血液。对于某一种物质来说,其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的扩散的驱动力是该物质在管壁两侧的浓度差,即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发生净移动。溶质分子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扩散的速率与该溶质分子在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浓度差、毛细血管壁对该溶质分子的通透性、毛细血管壁的有效交换面积等因素成正比,与毛细血管壁的厚度(即扩散距离)成反比。对于非脂溶性物质,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紧密连接内皮除外)与溶质分子的大小有关,分子愈小,通透性愈大。毛细血管壁孔隙的总面积虽仅占毛细血管壁总面积的约千分之一,但由于分子运动的速度高于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数十倍,故血液在流经毛细血管时,血浆和组织液的溶质分子仍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扩散交换。脂溶性物质如O2 、CO2等可直接通过内皮细胞进行扩散,因此整个毛细血管壁都成为扩散面,单位时间内扩散的速率更高。
2.滤过和重吸收当毛细血管壁两侧的静水压不等时,水分子就会通过毛细血管壁从压力高的一侧向压力低的一侧移动。水中的溶质分子,如其分子直径小于毛细血管壁的孔隙,也能随同水分子一起滤过。另外,当毛细血管壁两侧的渗透压不等时,可以导致水分子从渗透压低的一侧向渗透压高的一侧移动。由于血浆蛋白质等胶体物质较难通过毛细血管壁的孔隙,因此血浆的胶体渗透压能限制血浆的水分子向毛细血管外移动;同样,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则限制组织液的水分子向毛细血管内移动。在生理学中,将由于管壁两侧静水压和胶体渗透压的差异引起的液体由毛细血管内向毛细血管外的移动称为滤过,而将液体向相反方向的移动称为重吸收。血液和组织液之间通过滤过和重吸收的方式发生的物质交换,和通过扩散方式发生的物质交换相比,仅占很小的一部分,但在组织液的生成中起重要的作用。
3.吞饮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一侧的液体可被内皮细胞膜包围交吞饮入细胞内,形成吞饮囊泡。囊泡被运送至细胞的另一侧,并被排出至细胞外。因此,这也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物质交换的一种方式。一般认为,较大的分子如血浆蛋白等可以由这种方式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交换。
六、组织液的生成
正常成人的体重的60%左右是水,其中约5/8存在于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其余3/8存在于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中,约有1/5在血管内,即血浆的水分;其余4/5在血管外,即组织液和各种腔室内液体(脑脊液、眼球内液等)的水分。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的间隙内,绝大部分呈胶冻状,不能自由流动,因此不会因重力作用而流至身体的低垂部分;将注射针头插入组织间隙内,也不能抽出组织液。组织液凝胶的基质是胶原纤维和透明质酸细丝。组织液中有极小一部分呈液态,可自由流动。组织液中各种离子成分与血浆相同。组织液中也存在各种血浆蛋白质,但其浓度明显低于血浆。
(一)组织液的生成
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的。如前所述,液体通过毛细血管壁的滤过和重吸收取决于四个因素,即毛细血管血压(Pc)、组织液静水压(Pif),血浆胶体渗透压(πp)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πif)。其中,Pc和πif是促使液体由毛细血管内向血管外滤过的力量,而πp和Pif是将液体从血管外重吸收入毛细血管内的力量。滤过的力量(即Pc+πif)和重吸收的力量(即πp+Pif)之差,称为有效滤过压。单位时间内通过毛细血管壁滤过的液体量V等于有效滤过压与滤过系数Kf的乘积,即
V=Kf[(Pc+πif)-(πp+Pif)]
滤过系数的大小取决于毛细血管壁对液体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以图4-24所设的各种压力数值为例,可见在毛细血管动脉端的有效滤过压为1.3kPa(10mmHg),液体滤出毛细血管;而在毛细血管静脉端的有效滤过压力为负值,故发生重吸收。总的说来,流经毛细血管的血浆,约有0.5%在毛细血管动脉端以滤过的方式进行组织间隙,其中约90%在静脉端被重吸收回血液,其余约10%进行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
图4-24 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示意图
+代表使液体滤出毛细血管的力量 -代表使液体吸收回毛细血管的力量
(1mmHg=0.133kPa)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不断生成,又不断被重吸收,保持动态平衡,故血量和组织液量能维持相对稳定。如果这种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发生组织液生成过多或重吸收减少,组织间隙中就有过多的潴留,形成组织水肿。上述决定有效滤过压的各种因素,如毛细血管血压升高和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都会使组织液生成增多,甚至引起水肿。静脉回流受阻时,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组织液生成也会增加。淋巴回流受阻时,组织间隙内组织液积聚,可导致组织水肿。此外,在某些病理情况下,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一部分血浆蛋白质滤过进行组织液,使组织液生成增多,发生水肿。
七 、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淋巴管系统是组织液向血液回流的一个重要的辅助系统。毛细淋巴管以稍膨大的盲端起始于组织间隙,彼此吻合成网,并逐渐汇合成大的淋巴管。全身的淋巴液经淋巴管收集,最后由右淋巴导管和胸导管导入静脉。
(一)淋巴液的生成
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即成为淋巴液。因此,来自某一组织的淋巴液的成分和该组织的组织液非常接近。在毛细淋巴管起始端,内皮细胞的边缘像瓦片般互相覆盖,形成向管腔内开启的单向活瓣。另外,当组织液积聚在组织间隙内时,组织中的胶原纤维和毛细淋巴管之间的胶原细丝可以将互相重叠的内皮细胞边缘拉开,使内皮细胞之间出现较大的缝隙。因此,组织液包括其中的血浆蛋白质分子可以自由地进入毛细淋巴管。
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大约每小时有120ml淋巴液流入血液循环,其中约100ml经由胸导管,20ml经由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以此推算,每天生成的淋巴液总量约为2-4L,大致相当于全身血浆总量。组织液和毛细淋巴管内淋巴液的压力差是组织液进入淋巴管的动力。组织液压力升高时,能加快淋巴液的生成速度。
(二)淋巴液的回流及影响淋巴液回流的因素
毛细淋巴管汇合形成集合淋巴管。后者的管壁中有平滑肌,可以收缩。另外,淋巴管中有瓣膜,使淋巴液不能倒流。淋巴管壁平滑肌的收缩活动和瓣膜共同构成“淋巴管泵”,能推动淋巴流动。淋巴管周围组织对淋巴管的压迫也能推动淋巴流动,例如肌肉收缩,相邻动脉的搏动,以及外部物体对身体组织的压迫和按摩等等。凡能增加淋巴生成的因素也都能增加淋巴液的回流量。
淋巴液回流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将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分子带回至血液中,并且能清除组织液中不能被毛细血管重吸收的较大的分子以及组织中的红细胞和细菌等。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对营养物质特别是脂肪的吸收起重要的作用。由肠道吸收的脂肪的80%-90%是经过这一途径被输送入血液的。因此小肠的淋巴呈乳糜状。淋巴回流的速度虽较缓慢,但一天中回流的淋巴液相当于全身血浆总量,故淋巴液回流在组织液生成和重吸收的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