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01 19:31浏览:
次
图4-20不同情况下锁骨下动脉与桡动脉的脉搏图
(1)上升支:在心室快速射血期,动脉血压迅速上升,管壁被扩张,形成脉搏波形中的上升支。上升支的斜率和幅度受射血速度、心输出量以及射血所遇的阻力的影响,射血遇到的阻力大,心输出量小,射血速度慢,则脉搏波形中上升支的斜率小,幅度也低;反之,射血所遇的阻力小,心输出量大,射血速度快,则上升支较陡,幅度也较大。大动脉的可扩张性减小时,弹性贮器作用减弱,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增大,脉搏波上升支的斜率和幅度也加大。主动脉瓣狭窄时,射血阻力高,脉搏波上升支的斜率和幅度都较小。
(2)下降支:心室射血的后期,射血速度减慢,进入主动脉的血量少于由主动脉流向外周的血量,故被扩张的大动脉开始回缩,动脉血压逐渐降低,形成脉搏波形中下降支的前段。随后,心室舒张,动脉血压继续下降,形成下降支的其余部分。在主动脉记录脉搏图时,其下降支上有一个切迹,称为降中峡。降中峡发生在主动脉瓣关闭的瞬间。因为心室舒张时室内压下降,主动脉内的血液向心室方向返流。这一返流使主动脉瓣很快关闭。返流的血液使主动脉根部的容积增大,并且受到闭合的主动脉瓣阻挡,发生一个返折波,因此在降中峡的后面形成一个短暂的向上的小波,称为降中波。动脉脉搏波形中下降支的形状可大致反映外周阻力的高低。外周阻力高时,脉搏波降支的下降速率较慢,切迹的位置较高。如果外周阻力较低,则下降支的下降速率较快,切迹位置较低,切迹以后下降支的坡度小,较为平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心舒期有部分血液倒流入心室。故下降支很陡,降中波不明显或者消失。
2.动脉脉搏波的传播速度 动脉脉搏可以沿着动脉管壁向外周血管传播,其传播的速度远较血流的速度为快。一般说来,动脉管壁的可扩张性愈大,脉搏波的传播速度就愈慢。由于主动脉的可扩张性最大,故脉搏波在主动脉的传播速度最慢,约3-5m/s,在大动脉的传播速度约为7-10m/s,到小动脉段可加快到15-35m/s。老年人主动脉管壁的可扩张性减小,脉搏波的传播速度可增加到大约10m/s。
由于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很大,故在微动脉段以后脉搏波动即大大减弱。到毛细血管,脉搏已基本消失。
很早以来,医生在进行诊断时要按摸病人的脉搏,最通常的是按病人桡动脉的脉搏。按脉可以了解病人的脉搏频率和节律是否规则等情况,同时也在心理上构成了医生和病人之间的接触和联系。中医把切脉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动脉脉搏与心输出量、动脉的可扩张性以及外周阻力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某些情况下脉搏可以反映心血管系统的异常状况。中医学中的脉 象,就是研究各种生理和病理情况下桡动脉脉搏的特征。在中医 诊断学中,对脉象有很详细的描述。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在功能上不仅仅是作为血液回流入心脏的通道,由于整个静脉系统的容量很大,而且静脉容易被扩张,又能够收缩,因此静脉起着血液贮存库的作用。静脉的收缩或舒张可有效地调节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使循环机能能够适应机体在各种生理状态时的需要。
(一)静脉血压
当体循环血液经过动脉和毛细血管到达微静脉时,血压下降至约2.0-2.7kPa(15-20mmHg)。右心房作为体循环的终点,血压最低,接近于零。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而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心脏射血能力较强,能及时地将回流入心脏的血液射入动脉,中心静脉压就较低。反之,心脏射血能力减弱时,中心静脉压就升高。另一方面,如果静脉回流速度加快,中心静脉压也会升高。因此,在血量增加,全身静脉收缩,或因微动脉舒张而使外周静脉压升高等情况下,中心静脉压都可能升高。可见,中心静脉压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又一指标。临床上在用输液治疗休克时,除须观察动脉血压变化外,也要观察中心静脉压的变化。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变动范围为0.4-1.2kPa(4-12mmH2O)。如果中心静脉压偏低或有下降趋势,常提示输液量不足;如果中心静脉压高于正常并有进行性升高的趋势,则提示输液过快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当心脏射血功能减弱而使中心静脉压升高时,静脉回流将会减慢,较多的血液滞留在外周静脉内,故外周静脉压升高。
静脉脉搏动脉脉搏波在到达毛细血管时已经消失,因此外周静脉没有脉搏波动。但是右心房在心动周期中的血压波动可以逆向传递到与心房相连续的大静脉,引起这些大静脉的周期性压力和容积变化,形成静脉脉搏。由于引起搏动的原因不同,故大静脉的脉搏波形和动脉脉搏的波形完全不同。正常情况下,静脉脉搏不很明显。但在心力衰竭时,静脉压升高,右心房内的压力波动也较容易传递至大静脉,故在心力衰竭病人的颈部常可见到较明显的静脉搏动。
(二)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
血管系统内的血液因受地球重力场的影响,产生一定的静水压。因此,各部分血管的血压除由于心脏作功形成以外,还要加上该部分血管处的静水压。各部分血管的静水压的高低取决于人体所取的体位。在平卧时,身体各部分血管的位置大致都处在和心脏相同的水平,故静水压也大致相同。但当人体从平卧转为直立时,足部血管内的血压比卧位时高。其增高的部分相当于从足至心脏这样的一段血柱高度形成的静水压,约12kPa(90mmHg),见图4-21。而在心脏水平以上的部分,血管内的压力较平卧时为低,例如颅顶脑膜矢状窦内压可降至-1.33kPa(-10mmHg)。重力形成的静水压的高低,对于处在同一水平上的动脉和静脉是相同的,但是它对静脉功能的影响远比对动脉功能的影响大。因为静脉较动脉有一明显的特点,即其充盈程度受跨壁压的影响较大。跨壁压是指血管内血液对管壁的压力和血管外组织对管壁的压力之差。一定的跨壁压是保持血管充盈膨胀的必要条件。跨壁压减小到一定程度,血管就不能保持膨胀状态,即发生塌陷。静脉管壁较薄,管壁中弹性纤维和平滑肌都较少,因此当跨壁压降低时就容易发生塌陷。此时静脉的容积也减小。当跨壁压增大时,静脉就充盈,容积增大。当人在直立时,足部的静脉充盈饱满,而颈部的静脉则塌陷。静脉的这一特性在人类特别值得注意。因为当人在直立时,身体中大多数容量血管都处于心脏水平以下,如果站立不动,由于身体低垂部分的静脉充盈扩张,可比在卧位时多容纳400-600ml血液,这部分血液主要来自胸腔内的血管。这样就造成体内各部分器官之间血量的重新分配,并导致暂时的回心血量减少,中心静脉压降低,每搏输出量减少和收缩压降低。后文将述及,这些变化会发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机制,使骨骼肌、皮肤和肾、腹腔内脏的阻力血管收缩以及心率加快,故动脉血压可以恢复。许多动物由于四足站地,多数容量血管都处于心脏水平以上,故体位改变时血量分配的变化不像在人类中那样明显。
图4-21 直立体位对肢体动脉和静脉血压的影响(1mmHg=0.13kPa)
(三)静脉血流
1.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单位时间内由静脉回流入心脏的血量等于心输出量。在静脉系统中,由微静脉至右心房的压力降落仅约2kPa(15mmHg)。可见静脉对血流的阻力很小,约占整个体循环总阻力的15%。静脉在血液循环中是将血液从组织引流回心脏的通道,并且起血液贮存库的作用。小的血流阻力与静脉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微静脉在功能上是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改变可影响毛细血管血压。因为后者的高低取决于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微静脉收缩,使毛细血管后阻力升高,如果毛细血管前阻力不变,则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变小,于是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组织液的生成增多(见后)。因此,机体可通过对微静脉收缩状态的调节来控制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交换,并间接地调节循环血量。
前面提到,静脉的跨壁压改变时可改变静脉的扩张状态,从而也改变静脉对血流的阻力。大静脉在处于扩张状态时,对血流的阻力很小;但当管壁塌陷时,因其管腔截面由圆形变成椭圆形,截面积减小,因此对血流的阻力增大。另外,血管周围组织对静脉的压迫也可增加静脉对血流的阻力。例如锁骨下静脉在跨越第一肋骨处受肋骨的压迫;颈部皮下的颈外静脉直接受外界大气的压迫;腹腔内的大静脉受腹腔器官的压迫,等等。位于胸腔内的大静脉则因受胸膜腔内负压的作用,跨壁压较大,一般不会塌陷。颅腔、脊柱、骨和肝、脾等器官内的静脉,因受到血管周围结缔组织的支持,也不会塌陷。
2.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单位时间内的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的差,以及静脉对血流的阻力。故凡能影响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以及静脉阻力的因素,都能影响静脉回心血量。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体循环平均充盈压是反映血管系统充盈程度的指标。实验证明,血管系统内血液充盈程度愈高,静脉回心血量也就愈多。当血量增加或容量血管收缩时,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静脉回心血量也就增多。反之,血量减少或容量血管舒张时,体循环平均充盈压降低,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2)心脏收缩力量:心脏收缩时将血液射入动脉,舒张时则可以从静脉抽吸血液。如果心脏收缩力量强,射血时心室排空较完全,在心舒期心室内压就较低,对心房和大静脉内血液的抽吸力量也就较大。右心衰竭时,射血力量显著减弱,心舒期右心室内压较高,血液淤积在右心房和大静脉内,回心血量大大减少。患者可出现颈外静脉怒张,肝充血肿大,下肢浮肿等特征。左心衰竭时,左心房压和肺静脉压升高,造成肺淤血和肺水肿。
(3)体位改变:前已述,当人体从卧位转变为立位时,身体低垂部分静脉扩张,容量增大,故回心血量减少。站立时下肢静脉容纳血量增加的程度可受到若干因素的限制,例如下肢静脉内的静脉瓣,以及下面将叙述的下肢肌肉收缩运动和呼吸运动等。下肢静脉瓣膜受损的人,常不能长久站立。即使在正常人,如长久站立不动,也会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体位改变对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在高温环境中更加明显。在高温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管中容纳的血量增多。因此,如果人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站立不动,回心血量就会明显减少,导致心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