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01 19:30浏览:
次
(5)颈支 常为一支,较细,由腮腺下端穿出,向前下行支配颈阔肌。最常见的面神经损伤是周围性损伤,可发生在内耳道、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区等处,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是面肌的瘫痪。但在面神经管内或内耳道处损伤时,除表情肌瘫痪外,还常伴有听觉过敏。舌前2/3的味觉丧失,泪腺和唾液腺分泌障碍等症状。
图10-6 面神经及常见分支类型
(二)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ver(图10-3、6、7、)
三叉神经分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三支,分别经眶上裂、圆孔、卵圆孔出颅,穿行于面部各腔、窝中,运动纤维仅含于下颌神经中,支配咀嚼肌和与吞咽运动有关的肌肉;感觉纤维除分布于面深部的各种结构外,还形成皮支,自面颅的孔洞中穿出,分布于相应区域的皮肤,主要有:
(1)眶上神经为眼神经的末支,与同名血管伴行,由眶上孔穿出至皮下,分布于额前部的皮肤。
(2)眶下神经为上颌神经的末支,与同名血管伴行,由眶下孔穿出,分布于下睑、鼻背外侧及上唇的皮肤。
(3)颏神经 为下颌神经的末支,与同名血管伴行,由颏孔穿出,分布于下唇及颏部的皮肤。
(4)耳颞神经 为下颌神经的分支,由腮腺上缘穿出,在外耳门前方上行,与颞浅动、静脉伴行,分布于颞部皮肤,并分出小支布于腮腺。
图 10-7 三叉神经皮支分布区图解
二、腮腺咬肌区
腮腺咬肌区的前界为咬肌前锋;后界为乳突、二腹肌后腹上缘及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上界为颧弓及外耳道;下界为下颌骨下缘;深部的茎突至咽、舌诸肌及血管、神经;浅面覆以浅筋膜和皮肤。本区内的结构有腮腺、咬肌、上颌动脉、面神经、面后静脉及颈外动脉等。
此区的层次不很分明,由浅入深大致为皮肤、浅筋膜、浅层的血管、神经分支和腮腺管、腮腺咬肌筋膜、腮腺浅部和穿行于腮腺内部及深面的血管、神经、咬肌、下颌支以及腮腺深部等。
1.腮腺parotidgland(图10-3、8)
(一)位置和分部
是三大唾液腺中最大的一对,位于外耳道的前下方,上平颧弓,下至下颌角,后抵乳突前缘,前缘达咬肌表面。腮腺体积个体差异较大,重15-30克,其形态不规则,约呈楔形,楔形的底位于浅面,尖向前内适对咽侧壁,由于腮腺包绕在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的后方,故可将腮腺分为浅部、深部及峡部。浅部覆盖于下颌支和咬肌后份的浅面,呈三角形;深部位于下颌支深面,呈锥体状突向咽侧壁。当深部发生肿瘤时,因位置较深从表面不易察觉,从口腔内咽侧壁上可见隆起。浅部和深部的连接处为峡部,位于下颌支的后缘。
(二)腮腺导管parotid duct
长约3.5-5厘米,由腮腺前缘发出,距颧弓下缘约1厘米处横行向前,经咬肌浅面至该肌的前缘,继而以直角转向内方,穿过颊脂体及颊肌、开口于颊粘膜上的腮腺管乳头,此处适对上颌第二磨牙。由耳轮脚向鼻翼和口角连线中点作一连线,该线的中1/3即腮腺管的表面投影。与腮腺管伴行的有面神经的颊支,面横动、静脉。副腮腺多位于于腮腺管起始部上方,导管汇入腮腺管,其出现率约为20%。
2.腮腺咬肌筋膜
腮腺咬肌筋膜来自颈深筋膜的浅层,在腮腺的后缘分成浅、深两层,包绕腮腺形成腮腺鞘。在腮腺前缘浅、深两层筋膜又合为一层,覆于咬肌的表面,叫做咬肌筋膜。腮腺鞘的浅层特别致密,并发出许多小隔将腮腺分为许多小叶,因而腮腺发炎化脓时,表面不易摸出搏动;深层较为薄弱,因而脓液易向深部扩散。
3.腮腺与面神经关系(图10-3、9、10)
由于面神经在颅外的行程中穿经腮腺,故以腮腺为准将之分为三段。
(一)腮腺前段是以茎乳孔至进入腮腺以前的一段,长约1-1.5厘米。在乳突前缘中点,主干距皮肤表面约2-3厘米,此处可显露面神经干。
(二)腮腺内段在腮腺内面神经通常分为上、下二干,上干较粗,下干略细。由两干发出若干分支,互相交织成网。此段面神经位于颈外动脉和面后静脉的浅面,腮腺发生炎症或肿瘤时,可压迫面神经,产生面瘫。
(三)腮腺后段由腮腺内的面神经网发出的9-12个分支,分成颞、颧、颊、下颌缘和颈等5组从腮腺浅部的前缘、上缘和下端穿出,呈扇形分布,支配表情肌。
4.腮腺的毗邻及穿经腮腺的结构(图10-3、9、10)
腮腺的上缘邻接颧弓、外耳门道及颞下颌关节。由前向后有面神经颞支、滠浅动、静脉、耳颞神经穿出腮腺上缘。腮腺的前缘紧贴咬肌表面,自上而下有面神经颧支、面横动、静脉、面神经的颊支的上主支、腮腺管及面神经颊支的下主支穿出。腮腺的下端有面神经的下颌缘支、颈支与面后静脉穿出。腮腺的后缘邻接乳突前缘、二腹肌后腹及胸锁乳突肌的上份。腮腺的浅面有位于耳屏前方皮下的耳前淋巴结、还有耳大神经的前支越过。腮腺的深面有许多主要血管神经,如颈内动、静脉、舌咽、迷走、副、舌下神经,以及附着于茎突上的肌肉。以上结构总称“腮腺床”。
图10-8 腮腺和面侧区不平断面(右侧,上面观)
图10-9 穿经腮腺的结构
图10-10 腮腺及穿经其中的血管、神经
纵行穿过腮腺的结构有颈外动脉、颞浅动静脉、面后静脉及耳颞神经;横行穿过腮腺的结构有面神经的分支、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等。
[面部浅层和腮腺肌区的解剖步骤与方法]
1.切口及翻皮瓣
(一)自额前正中发际上3厘米处始,沿中线向下经鼻背,再绕鼻翼作环形切口,继沿人中向下至唇缘,环绕口裂至下唇缘正中,再沿颏部正中向下切至下颌骨下缘;
(二)由口角向两侧至耳屏;
(三)沿下颌骨下缘切至耳垂根部;
(四)从鼻根向两侧至眼内眦,绕睑裂环形切至眼外眦,继向后外切至耳廓根部的上缘。
(五)面部皮肤较薄切口切勿过深,将皮瓣向外侧翻起。
2.分离面肌
皮瓣翻起时即可见至深面的表情肌。瓣认眼轮匝肌、口轮匝肌、额肌,颈阔肌有纤维止于口角。其余小肌不必一一辨认。用剪刀和镊子边观察边修净。修肌肉时切勿损伤血管神经。
3.修净并追踪面动脉和面前静脉
在颈部找到面动脉的起始处,向上追踪其行程和分支找出位于面动脉后方的面前静脉,并找出上、下唇动脉、内眦静脉和面深静脉。
注意切勿切断与上述动、静脉交叉的面神经分支。
4.解剖腮腺鞘浅层
修净腮腺表面,注意其表面有无腮腺淋巴结。观察腮腺鞘浅层及其向腮腺实质伸入的小隔。
5.修净并追踪腮腺管
在颧弓下方约一横指处,腮腺前缘找出腮腺管,向前追踪并观察穿过颊部的情况。
6.分离自腮腺穿出的诸结构
在腮腺的上缘找出面神经的颞支、颞浅动、静脉、三叉神经的耳颞神经;在腮腺前缘腮腺导管的上、下方找出面神经颊支的上、下主干:在颊支上干的上方,有面横动、静脉及跨越颧骨向前上方走行的面神经颧支;在腮腺下端找出面神经下颌缘支、颈支、面后静脉。
7.分离三叉神经的皮支及其伴行血管
在眶上缘内、中1/3交界处作一纵切口,剥开眼轮匝肌,找出眶上神经及伴行的动、静脉。
在眶下缘中点下方约1厘米左右处,在上唇方肌深面找出眶下神经及伴行的动、静脉。
在下颌骨体距中线2-3厘米做一横切口向上翻起周围组织,找出额神经及伴行的动、静脉。
8.解剖面神经腮腺内段
沿着面神经的分支,将腮腺浅部向后翻起,显露和修净面神经腮腺内段的神经网,并追踪至其主干。在面神经各分支的深面找出面后静脉、颈外动脉主干,沿颈外动脉向上追踪出颞浅动脉,在下颌颈的后方找出上颌动脉,只找出起始段即可。暂不追踪。
9.解剖颊肌
在颊部的咬肌前缘和上下颌之间除去颊脂体,观察颊肌的位置注意起止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