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基础医学 > 文章内容

急性炎症(4)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9:28浏览:

 将细菌杀死。因此CGD病人常表现为过氧化氢酶阳性细菌的感染。这类病例说明活性氧化代谢产物在杀灭病原微生物中的重要作用。

  某些疾病如Chédiak-Higashi综合征和糖尿病,则因多个环节缺陷而影响吞噬作用。

  (2)免疫反应缺陷:主要是先天性免疫缺陷,严重损伤机体的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例如B细胞缺陷(Bruton综合征)、T细胞缺陷(Di George综合征),以及联免疫缺陷病等。

  了解急性炎症过程的基本病变就可清楚地阐明炎症的局部表现。炎症局部小血管呈明显而又持续性地扩张,致使局部组织发红。发生在体表或接近皮肤的炎症,由于局部血流量增多,故局部发热。肿胀的主要原因是局部水肿和渗出物积聚。对局部疼痛的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某些炎症的介质如缓激肽和某些前列腺素可引起疼痛。因局部水肿和渗出物积聚所引起的组织内张力增高可能是疼痛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脓肿在局部排脓后疼痛症状可立即缓解。局部功能障碍是由于疼痛而反射性地抑制肌肉活动,以及局部水肿使活动受限所致。

  四、炎症介质

  急性炎症反应中的血管扩张、通透性升高和白细胞渗出的发生机制,是炎症发生机制的重要课题。有些致炎因子可直接损伤内皮,引起血管通透性升高,但许多致炎因子并不直接作用于局部组织,而主要是通过内源性化学因子的作用而导致炎症,故又称之为化学介质或炎症介质(inflammatory mediator)。

  1.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

  (1)血管活性胺:包括组胺和5-羟色胺(5-HT)。组胺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中,也存在于血小板。引起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刺激包括:①创伤或热等物理因子;②免疫反应,即抗原与结合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相互作用时,可使肥大细胞释放颗粒;③补体片断,如过敏毒素(anaphylatoxin);④中性粒细胞溶酶体阳离子蛋白;⑤某些神经肽。在人类,组胺可使细动脉扩张,细静脉内皮细胞收缩,导致血管通透性升高。组胺可被组胺酶灭活。组胺还有对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

  5-HT由血小板释放,胶原和抗原抗体复合物可刺激血小板发生释放反应。虽然在大鼠其作用与组胺相似,但在人类炎症中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

  (2)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包括前列腺素(PG)和白细胞三烯(leukotriene,LT),均为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的代谢产物。AA是二十碳不饱和脂肪酸,是在炎症刺激和炎症介质(如C5a)的作用下激活磷脂酶产生的,在炎症中,中性粒细胞的溶酶体是磷脂酶的重要来源。AA经环加氧酶和脂质加氧酶途径代谢,生成各种产物(图5-6)。

 

图5-6 炎症过程中花生四烯酸的代谢

  总之,炎症刺激花生四烯酸代谢并释放其代谢产物,导致发热、疼痛、血管扩张、通透性升高及白细胞渗出等炎症反应。另一方面,抗炎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和炎固醇激素则能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减轻炎症反应。

  (3)白细胞产物 被致炎因子激活后,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可释放氧自由基和溶酶体酶,促进炎症反应和破坏组织,成为炎症介质。

  1)活性氧代谢产物:其作用包括三个方面: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②灭活抗蛋白酶(如可灭活α1抗胰蛋白酶),导致蛋白酶活性增加,可破坏组织结构成分,如弹力纤维。③损伤红细胞或其它实质细胞。

  当然,血清、组织液和靶细胞亦有抗氧化保护机制,故是否引起损伤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平衡状态。

  2)中性粒细胞溶酶体成分:因中性粒细胞的死亡、吞噬泡形成过程中的外溢及出胞作用,溶酶体成分可外释,介导急性炎症。其中中性粒细胞蛋白酶,如弹力蛋白酶、胶原酶和组织蛋白酶可介导组织损伤。

  阳离子蛋白质具有如下生物活性:①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而增加血管通透性;②对单核细胞的趋化作用;③起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游走抑制因子的作用。

  (4)细胞因子:细胞因子(cytokines)主要由激活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产生,可调节其他类型细胞的功能,在细胞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在介导炎症反应中亦有重要功能。

  IL-1和TNF的分泌可被内毒素、免疫复合物、物理性损伤等多种致炎因子刺激,可通过自分泌、旁分泌和全身作用等方式起作用。特别是它们可促进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增进白细胞与之粘着。也可以引起急性炎症的发热。TNF还能促进中性粒细胞的聚集和激活间质组织释放蛋白水解酶。IL-8是强有力的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因子和激活因子(图5-7)。

 

图5-7 IL-1和TNF在炎症中的主要作用

  (5)血小板激活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是另一种磷脂起源的炎症介质,乃由IgE致敏的嗜碱性粒细胞在结合抗原后产生。除了能激活血小板外,PAF可增加血管的通透性、促进白细胞聚焦和粘着,以及趋化作用。此外还具有影响全身血液动力学的功能。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均能释放PAF。PAF一方面可直接作用于靶细胞,还可刺激细胞合成其他炎症介质,特别是PG和白细胞三烯的合成。

  (6)其他炎症介质:P物质可直接和间接刺激肥大胞脱颗粒而引起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细胞所产生的一氧化氮可引起血管扩张和具细胞毒性。

  2.体液中产生的炎症介质血浆中有三种相互关联的系统,即激肽、补体和凝血系统;为重要的炎症介质。

  (1)激肽系统:激肽系统的激活最终产生缓激肽(bradykinin),后者可引起细动脉扩张、内皮细胞收缩、细静脉通透性增加,以及血管以外的平滑肌收缩。缓激肽很快被血浆和组织内的激肽酶灭活,其作用主要局限在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早期。

  (2)补体系统;补体系统由一系列蛋白质组成,补体的激活有两种途径—经典和替代途径。在急性炎症的复杂环境中,下列因素可激活补体:①病原微生物的抗原成分与抗体结合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内毒素则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此外,某些细菌所产生的酶也能激活C3和C5。②坏死组织释放的酶能激活C3和C5。③激肽、纤维蛋白形成和降解系统的激活及其产物也能激活补体。

  补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影响急性炎症:①C3a和C5a(又称过敏毒素)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引起血管扩张,都是通过引起肥大细胞和单核细胞进一步释放炎症介质;C5a还能激活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脂质加氧酶途径,使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进一步释放炎症介质;②C5a引起中性粒细胞粘着于血管内皮细胞,并且是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趋化因子;③C3b结合于细菌细胞壁时具有调理素作用,可缯强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活性,因为在这些吞噬细胞表面有C3b的受体。

  C3和C5是最重要的炎症介质。除了前述的激活途径外,C3和C5还能被存在于炎症渗出物中的蛋白水解酶激活,包括纤维蛋白溶酶和溶酶体酶。因此而形成中性粒细胞游出的不休止的环路,即补体对中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中性粒细胞释放的溶酶体又能激活补体。

  (3)凝血系统:Ⅻ因子激活不仅能启动激肽系统,而且同时还能启动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两个系统。凝血酶在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中释放纤维蛋白多肽,后者可使血管通透性升高,又是白细胞的趋化因子。

 

图5-8 激肽、凝血、纤维蛋白溶解及补体的相互作用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可通过激肽系统引起炎症的血管变化。由内皮细胞、白细胞和其他组织产生的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能使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成纤维蛋白溶酶,后者通过如下三种反应影响炎症的进程:①通激活第Ⅻ因子启动缓激肽的生成过程;②裂解C3产生C3片断;③降解纤维蛋白产生其裂解产物,进而使血管通透性增加。

  炎症介质的作用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不同介质系统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图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