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01 19:28浏览:
次
1.流感伤寒型:是早期钩体败血症的症状,临床表现如流感,症状较轻,一般内脏损害也较轻。
2.黄疸出血型:除发热、恶寒、全身痛处还有出血、黄疸及肝肾损害症状。出血可能与毛细血管损害有关,即钩体毒性物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全身器官,主要是肝、脾、肾点状出血或瘀斑,表现为便血及肘细胞损伤,出现黄疸。
3.肺出血型:有出血性肺炎症状,如胸闷、咳嗽、咯血、紫绀等,病情凶险,常死于大咯血,死亡率高。
此外,尚有脑膜脑炎型,肾功能衰竭型,胃肠炎型等,均表现相应器官损害的症状;部分病人还可能出现恢复期并发症,如眼葡萄膜炎、脑动脉炎、失明、瘫痪等,可能是由于变态反应所致。
钩体菌型与钩体临床分型无固定关系,临床分型随病情发展也可变动。
三、免疫性
感染早期机体可通过非特异性免疫杀灭钩体,但作用不强。感染1~2周后血中可出现特异性抗体,具有调理、凝集和溶解钩体,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特异性抗体出现后可迅速清除血中钩体,一般7~10天可把器官中的钩体清除,但肾脏中钩体受抗体影响较小,维持时间长。故尿中可较长时间(数周~数年)排菌。
钩体隐性感染或病后可获得对同型钩体的持久免疫力,以体液免疫为主,细胞免疫作用不大。
四、微生物学检查
(一)病原学检查
发病一周内取血液,第二周以后取尿,有脑膜炎型症状者取脑脊液进行检查。
1.显微镜检查 直接镜检: 取抗凝血1000转/分、离心10分钟,除去血细胞;血浆再以10000转/分,离心40分钟,弃上清取沉淀物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染色镜检:涂片后用Fontana镀银染色镜检。另外,还可用免疫荧光法或免疫酶染色法检查。
2.分离培养与鉴定 将血液数滴接种于柯氏(Korthoff)培养基(4.5~5ml), 每份标本接种2~3管,于30℃培养5天,每隔3~5天,用暗视野显微镜检查一次。如有钩体生长,再传代培养,用生长良好的菌液作鉴定,阴性者至少培养30~40天,仍未查到才能报告。尿液标本一般需浓缩(离心)后培养,培养时需加抑菌剂如5-氟尿嘧啶等;也可将标本接种于豚鼠腹腔进行分离。
(二)血清学试验
一般在病初及发病2~3周各采血一次进行下列试验。
1.显微镜凝集试验
是目前常用的方法,用标准株或当地常见菌侏作抗原,分别与病人不同稀释度的血清混合,在37℃作用2小时,然后滴片作暗视野显微检查。若待检血清中有某型抗体存在,则在同型抗原孔中可见钩体凝集成团,形如小蜘蛛,一般病人凝集效价在1:400以上或晚期血清比早期血清效价高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2.间接凝集试验将钩体属特异性抗原吸附于载体上成为具有钩体属特异性的颗粒抗原,常用的载体有绵羊红细胞、活性炭、乳胶颗粒等,这些抗原致敏的颗粒在玻片上与病人血清中相应的抗体作用,可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此法敏感性差,但快速简便,尤其是炭凝集及乳胶凝集试验,适于基层医疗单位作钩体病的辅助诊断。
另外,补体结合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ELISA等血清学方法亦可用于诊断。
五、防治原则
消灭传染源:大力灭鼠,加强病畜管理。
切断传播途径:保护好水源,避免或减少与疫水接触。
3.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对流行区的居民、矿工、饲养员及外来易感人员进行多价钩体死疫苗接种。
4.治疗:钩体对多种抗生素敏感,但以青霉素效果最好,对过敏者可用庆大霉素或金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