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基础医学 > 文章内容

结核杆菌(2)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9:28浏览:

 反应,表现出对机体有利的一面;用过量的结核杆菌进行再次感染,则引起剧烈的迟发型变态反应,说明迟发型变态反应对机体不利的一面。人类的原发性肺炎结核,继发性肺结核,严重而恶化的肺结核,相当于郭霍氏现象的三种情况。

  近年来,实验研究证明结核杆菌细胞免疫与迟发型变态反应是由不同的T淋巴细胞亚群介导和不同的淋巴因子承担的,是独立存在的两种反应。①从小鼠实验表明,结核杆菌感染的细胞免疫应答为Lytl+-2和Lytl--2T淋巴细胞,而迟发型变态反应则为Lytl+2T淋巴细胞。②取结核杆菌rRNA免疫小鼠的T淋巴细胞与rRNA共育的上清中不含巨噬细胞移动抑制结核杆菌繁殖抑制因子(Myco IF);但用结核杆菌减毒活菌标(H37RV)免疫小鼠的T淋巴细胞与PPD共育,其上清中则含有MIF,而与H37RV共育的上清液不仅含有MIF而且含有Myco IF。这两种免疫小鼠都用结核杆菌强毒株攻击,他们都获得相等程度的免疫力,故认为抗结核细胞免疫是由Myco IF承担,而与MIF无关。

  本试验用于测定机体对结核杆菌有无变态反应。将一定是结核菌素注入皮内,如受试者曾感染结核杆菌,则在注射部位出现迟发型变态反应炎症,是为阳性,未感染结核杆菌则为阴性。此法可用检测可凝病人曾否感染结核菌,接种卡介苗后是否阳转以及检则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结核菌素试验一般使用旧结核菌素(Old-tubercein简称OT),是结核杆菌在肉汽中培养物经加热浓缩的滤液。主要成分是结核蛋白,也含有结核杆菌的其他代谢和培养基成分。稀释1万倍,0.1毫升内含有1个单位(稀释1000倍,0.1ml 有10个单位),取OT结核蛋白纯化后称为精制纯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简称PPD ),取0.00002ml作为一个结核菌素单位,是现今国际制造的标准PPD,称为PPD-S。试验法常规使用5个单位OT(2000倍稀释0.1ml)或PPD-S0.0001mg注入受试者前臂掌侧皮内,48~72小时内出现红肿硬节直径大于5毫米者为阳性,虽有红肿但无硬结或硬结直径不到5毫米者为阴性。应注意受拭者处于原发感染早期,变态反应尚未发生,或正患严重的结核病如全身粟粒性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时机无反应能力,或患其他严重疾病(麻疹、结节病、恶性肿瘤),如用过兔疫抑制剂时,结核菌素反应均可转为阴性。

  四、微生物诊断

  根据结核菌感染的类型,应采取病灶部位的适当标本。如肺炎结核有采取咯痰(最好取早晨第一次咯痰,挑取带血或脓痰);肾或膀胱结核以无菌导尿或取中段尿液;肠结核采取粪便标本,结核性脑膜炎进行腰脊穿刺采取脑脊液;脓胸、肋膜炎、腹膜炎或骨髓结核等则穿刺取脓汁。

  (一)直接涂片染色

  咯痰可直接涂片。用萋~纳氏法染色,若镜检找到抗酸性杆菌,可能是结核杆菌,但通常应报告:“查到抗酸性杆菌”,因标本中可能混杂有非致病性抗性抗酸杆菌,单凭形态染色不能确定是结核杆菌,需进一步分离培养鉴定。如标本中结核杆菌量少,杂菌和杂质多时,直接涂片不易检出(一般需要每毫升痰液含有结核杆菌10万个以上才能检出),应浓缩集菌后,再涂片染色镜检,以提高检出阳性率。

  无菌直接采取的脑脊液、导尿或中段尿可直接用离心沉淀集菌。咯痰和粪便标本浓缩集菌因含杂功菌多,需用4%NaOH或3%HCL或6%H2SO4处理,然后,用离心沉淀法将结核杆菌浓缩聚集于管底,再取沉淀物涂片作抗酸染色检查、分离培养或动物试验。

  (二)分离培养

  结核杆菌生长缓慢,培养期长,当以酸碱中和浓缩集菌的沉淀物,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上,以蜡封口防止干燥。37℃培养4~6周后检查结果。根据生长缓慢,菌落干燥、颗粒状、乳酪色象菜花状,菌体染色抗酸性强,多数为结核杆菌。如菌落、菌体染色都不典型,则可能为非典型分枝杆菌,应进一步作鉴别试验。

  (三)动物试验

  常用豚鼠或地鼠鉴别凝似结核杆菌的分离培养物和毒力测定。取经浓缩集菌处理的标本1.0毫升注射于豚鼠腹股沟皮下,经3~4周饲养观察,如出现局部淋巴结肿大,消瘦或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可及时剖检:若观察6~8周后,仍未见发病者,也要剖检。剖检时应注意观察淋巴结、肝、脾、肺等脏器有无结核病变。

  五、防治原则

  (一)预防接种

  卡介苗接种是预防结核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广泛接种卡介苗能大大地降低结核病的发病率。根据统计调查未接种组的发病率比接种组高4~5倍,婴儿因免疫力低,为卡介苗接种的主要对象。6个月以内健康儿童可直接接种,较大儿童须作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者接种。一般在接种后6~8周如结核菌素试验转阳,则表示接种者已产生免疫力。试验阴性者应再行接种。皮内接种卡介苗后,结素试验转阳率可达96~99%,阳性反应可维护5年左右。

  (二)治疗

  结核病的治疗在于控制疾病,促使病灶愈合,消除症状和防止复发。抗痨药物有制菌作用,但它们仍须通过体内免疫机理而起作用。常用的药物有异菸肼(INH)、链霉素、对氨水杨酸钠(PAS)、利福平、乙胺丁醇等。各种抗痨药物如合并应用,有协同作用,且能降低耐药性的产生,减少毒性。因耐药菌株出现较多,因此由病人体内人分离的结核菌株在治疗过程中应作药敏试验,以测定耐药性的产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