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基础医学 > 文章内容

消化系统(2)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9:26浏览:

)的起、止都在舌内,由上下垂直、前后纵行和左右横行等不同方向的肌纤维束组成,且互相交错,收缩时可改变舌的形状。舌外肌(图2-15)是指起于舌外、止于舌的肌肉,包括:①颏舌肌,起于下颌骨体内面中点的两侧,肌纤维呈扇形向舌内放散,两侧颏舌肌同时收缩,使舌伸出,该肌一侧收缩,舌伸出时舌尖偏向对侧。②舌骨舌肌,起于舌骨,收缩时牵舌向后下外侧;③茎突舌肌,起于颞骨茎突,可牵舌向后上方。舌内、外肌共同协调活动,使舌能向各方灵活运动。

图2-15 舌外肌

02603.jpg (82216 字节)

图2-16 舌的纵、横断面

  4.唾液腺

  口腔内有大、小两种唾液腺salivary glands。小唾液腺散在于各部口腔粘膜内(如唇腺、颊腺、腭腺、舌腺)。大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三对(图2-17),它们是位于口腔周围的独立的器官,但其导管开口于口腔粘膜。

图2-17 唾液腺(右)

  腮腺parotid gland:最大,略呈三角楔形,位于外耳道前下方,咬肌后部的表面,腺的后部特别肥厚,深入到下颌后窝内。由腺的前端靠近上缘处发出腮腺管,在距颧弓下方约一横指处经咬肌表面前行,绕过咬肌前缘转向深部,穿过颊肌开口于颊部粘膜,开口处形成一个粘膜乳头,恰和上颌第二磨牙相对。

  下颌下腺submandibular gland:略呈卵圆形,位于下颌下三角内,下颌骨体和舌骨舌肌之间。由腺的内面发出下颌下腺管,沿口底粘膜深面前行,开口于舌下肉阜。

  舌下腺sublingual gland:最小,细长而略扁。位于口底粘膜深面。其排泄管有大小两种小管约有5-15条,直接开口于口底粘膜;大管另一条常与下颌下腺管汇合或单独开口于舌下肉阜。

  唾液腺分泌唾液,可湿润口腔,有利于吞咽和说话。人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能初步分解食物中的淀粉。

  二、咽

  咽pharynx是一个上宽下窄、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图2-18),上端附着于颅底,下端平环状软骨弓(第6颈柱下缘平面)续于食管,全长约12厘米。后壁平整,前壁不完整,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据此,以软腭和会厌上缘平面为界,咽腔可分为鼻咽部、口咽部和喉咽部。咽腔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在鼻咽部的侧壁上有咽鼓管咽口,经咽鼓管与中耳鼓室相通。

图2-18 头正中矢状断面(右侧观)

  咽壁由粘膜、粘膜下膜、肌膜(图2-19)和外膜组成。肌膜由属于横纹肌的咽缩肌和咽提肌互相交织而成,各咽缩肌由上而下依次收缩,将食团推向食管。咽提肌收缩时可使咽、喉上提,协助吞咽。

图2-19 咽肌后面观

  三、食管

  食管esophagus是一个前后压扁的肌性管,位于脊柱前方,上端在第6颈椎下缘平面与咽相续,下端续于胃的贲门,全长约25厘米,依其行程可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三段。食管全程有三处较狭窄:第一个狭窄位于食管和咽的连接处,距中切牙约15厘米;第二个狭窄位于食管与左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约25厘米;第三狭窄为穿经膈肌处。这些狭窄处异物容易滞留,也是 肿瘤好发部位。

  食管具有消化管典型四层结构,由粘膜、粘膜下膜、肌膜和外膜组成。食管空虚时,前后壁贴近,粘膜表面形成7-10条纵行皱襞,当食团通过时,肌膜松弛,皱襞平展。食管肌膜由外层纵行、骨层环行的肌纤维组成。肌膜上1/3为横纹肌,下1/3为平滑肌,中1/3横纹肌和平滑肌相混杂,食管起端处环行肌纤维较厚,可起到括约肌作用。外膜为疏松结缔组织。整个食管管壁较薄,仅0.3-0.6厘米厚,容易穿孔。

  [附]吞咽动作

  吞咽动作是指食团由舌背经咽和食管进入胃的过程。舌背上的食团由于舌肌收缩贴靠硬腭,将食团经咽峡推向咽腔,此时软腭抬起,咽后壁向前,阻断口咽部和鼻咽部的交通,防止食团进入鼻咽部,舌骨被肌肉收缩而上提并带动喉向前上方移动,舌根被提向后上方,会厌下落,遮盖喉口,因而,当食团经过咽腔的一瞬间呼吸停止。食团进入咽和食管,由于肌肉由上向下依次收缩推动食团下行,最后通过贲门入胃。整个吞咽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舌、腭肌肉有意识地收缩压挤食团经咽峡入咽腔;第二阶段是食团由咽经食管入胃,完全是反射性活动。

  四、胃

  胃stomach是消化管的最膨大部分(图2-20),由食管送来的食团暂时贮存胃内,进行部分消化,到一定时间后再送入十二指肠,此外胃还有内分泌的机能。胃大部分位于腹上部的左季肋区。上端与食管相续的入口叫贲门,下端连接十二指肠的出口叫幽门。上缘凹向右上方叫胃小弯,下缘凸向左下方叫胃大弯,贲门平面以上向左上方膨出的部分叫胃底,靠近幽门的部分叫幽门部;胃底和幽门部之间的部分叫体。

图2-20 胃的形态、分部及粘膜

  胃壁由粘膜、粘膜下膜、肌膜和浆膜四层构成。粘膜上皮为柱状上皮。上皮向粘膜深部下陷构成大量腺体(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它们的分泌物混合形成胃液,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粘膜在幽门处由于覆盖幽门括约肌的表面而形成环状的皱襞叫幽门瓣。胃肌膜由三层平滑肌构成,外层纵形,中层环形,内层斜行,其中环形肌最发达,在幽门处特别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幽门括约肌和幽门瓣具有控制胃内容物排入十二指肠以及防止肠内容物逆流回胃的作用。

  五、小肠

  小肠small intestine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成人全长约5-7米。上端从幽门起始,下端在右髂窝与大肠相接,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12指肠固定在腹后壁,空肠和回肠形成很多肠袢,蟠曲于腹膜腔下部,被小肠系膜系于腹后壁,故合称为系膜小肠。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

  十二指肠duodenum上端起自幽门、下端在第2腰椎体左侧,续于空肠,长约25-30厘米,呈马蹄铁形包绕胰头。在十二指肠中部(降部)的后内侧壁上有胆总管和胰腺管的共同开口(图2-21),胆汁和胰液由此流入小肠。空肠jejunum约占空回肠全长的2/5,主要占据腹膜腔的左上部,回肠ileum占远侧3/5,一般位于腹膜腔的右下部。腔肠和回肠之间并无明显界限,在形态和结构上的变化是逐渐改变的。

图2-21 十二指肠和胰

  小肠粘膜,特别是空肠,具有许多环状皱襞和绒毛,大大扩大了粘膜的表面积,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粘膜下层中有由表层上皮下陷形成的肠腺,开口于粘膜表面,分泌肠液。胰液和肠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借以分解蛋白质、糖和脂肪。胆汁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蛋白质、糖和脂肪必须分解为结构简单的物质,方能通过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也可通过上皮细胞间隙进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的肌膜由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组成,在回肠末端突入大肠处环形肌增厚,外覆粘膜形成两个半月形的皱襞叫回盲瓣,具有括约肌的作用。外膜由结缔组织构成,空回肠表面覆以腹膜脏层,叫做浆膜。

  六、大肠

  大肠large intestine是消化管最后的一段,长约1.5米,起自右髂窝,终于肛门,可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三段。大肠的主要机能是吸收水分,将不消化的残渣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

  盲肠cecum是大肠的开始部(图2-22),位于右髂窝内,左接回肠,上通升结肠。在盲肠的后内壁伸出一条细长的阑尾vermi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