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基础医学 > 文章内容

人体各系统概要--第一节 运动系统(3)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9:26浏览:

垫。滑膜襞增大了滑膜的表面积,利于滑液的分泌和吸收,另外,在关节(尤其是负重较大的)运动时,起缓和冲撞和震荡的作用。

  (三)关节的类型及其运动轴和运动方式

  在肌肉收缩的牵拉下,骨沿着关节轴所规定的轨迹进行移位运动,关节起着枢纽的作用。关节的运动轴取决于关节面的形态,一般通过关节头的中心,假设三个互相垂直的水平冠状轴、水平矢状轴和垂直轴,关节头的形态是一定形态的线段围绕某个轴旋转所产生的轨迹,因此,根据关节头的形态将关节分为下列几种(图2-6):

图2-6 关节的类型

  (1)一轴性关节

  a.滑车关节(屈戍关节):关节头呈滑车状,关节窝正中生有矢状方向的嵴,与关节头的沟相对应。仅能沿水平冠状轴做屈、伸运动,手的指间关节属于此型。屈flexion时两骨互相靠拢,角度变小;伸(extension)时两骨离开,角度增大。有的滑车关节关节头的滑车两端大小不一,关节窝上的嵴呈螺旋线状,叫做蜗状(螺旋)关节,其运动轴为斜冠状轴,运动方向为从外下向内上的斜线,即屈时偏向内侧,伸时偏向外侧,肘关节属此类型。

  b.车轴关节:关节头呈圆型面,关节窝常与韧带相连形成环形,形同车轴与轴承,环枢正中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属之。它仅能循长轴(垂直轴)做旋转(回旋)运动,旋内medialrotation时骨的前面转向内侧,反之骨的前面转向外侧叫做旋外lateralrotation。在上肢手背转向前方叫旋前,反之手背转向后方恢复标准姿势时叫旋后。

  (2)二轴性关节

  a.椭圆关节:关节头为椭圆球面,关节窝为椭圆形凹面,如桡腕关节。此关节可沿水平冠状轴(长轴)做屈伸运动,又可沿水平矢状轴(短轴)做收展运动。内收adduction时向正中面靠拢,外展abduction时则远离正中面。此外,还可进行两轴交替的环转运动,即运动整体呈圆锥形轨迹。

  b.鞍状关节:相对两骨的关节面都是马鞍形,二者互为关节头和关节窝,可沿水平冠状轴做屈伸运动和水平矢状轴做收展运动。

  (3)多轴性关节

  a.球窝关节:关节头为球面,关节窝为球形凹,可以通过球心设无数个轴(直径),因此能做任何方向的运动。一般以三个互相垂直的典型轴来理解它的运动,即沿水平冠状轴的屈伸活动,沿水平矢状轴的收展运动以及沿垂直轴的旋内旋外运动。一般的球窝关节的关节头大而关节窝浅(如肩关节),其运动幅度较大;如果关节窝深,包绕关节头的1/2以上时,则其运动度受限,叫做杵臼关节(如髋关节)。

  b.平面关节:相对两骨的关节面接近于平面,实际可理解为巨大球体或球窝的一小部分,故也属多轴关节。但一般它们的关节囊坚固且紧张,只能做范围很小的微动。腕骨间、跗骨间和椎间关节属于此型。

  此外,两个或两上以上结构独立的关节,运动时必须互相配合才能完成的,叫做联合关节,如两侧的下颌关节和椎间关节等。

  (四)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固性因素

  关节的结构体现出关节既具有灵活性因素又具有稳固性因素,二者在保证关节运动功能的实现中统一起来。在观察关节的各种结构时,要注意分析它们对关节运动的影响,首先,关节面的形态是决定关节运动轴和运动方式的结构基础,运动轴愈多,运动形式就愈多样化,愈灵活;其次,关节头和关节窝的面积差,也反映出运动的灵活与否,同类关节,两者的面积差愈大,运动幅度也愈大,反之面积差越少,则趋于稳固;如同为球窝关节,肩关节则以运动幅度大而灵活见长,而髋关节与之相比则以稳固性称著;再次,关节囊的厚薄、松紧,周围韧带和肌腱的状况也明显影响着关节的运动,关节囊坚韧,紧张,周围韧带和肌腱坚固,则使关节运动受限,从而增强其稳固性,反之,关节囊薄弱、松弛,周围韧带或肌腱较少,则运动幅度大而增加了灵活性,且此部位往往是关节易发生脱位之处。此外,关节内结构对关节运动也有明显的影响,如关节盘、半月板和滑液均可增加关节的灵活性,而关节内韧带则对运动有明显的制约,从而增加关节的稳固性。

  三、骨骼肌

  运动系统的肌肉muscle属于横纹肌,由于绝大部分附着于骨,故又名骨骼肌。每块肌肉都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器官,有丰富的血管、淋巴分布,在躯体神经支配下收缩或舒张,进行随意运动。肌肉具有一定的弹性,被拉长后,当拉力解除时可自动恢复到原来的程度。肌肉的弹性可以减缓外力对人体的冲击。肌肉内还有感受本身体位和状态的感受器,不断将冲动传向中枢,反射性地保持肌肉的紧张度,以维持体姿和保障运动时的协调。

  1.肌的构造和形态

  人体肌肉众多,但基本结构相似。一块典型的肌肉,可分为中间部的肌腹和两端的肌腱。肌腹venter是肌的主体部分,由横纹肌纤维组成的肌束聚集构成,色红,柔软有收缩能力。肌腱tendo呈索条或扁带状,由平行的胶原纤维束构成,色白,有光泽,但无收缩能力,腱附着于骨处与骨膜牢固地编织在一起。阔肌的肌腹和肌腱都呈膜状,其肌腱叫做腱膜aponeurosis。肌腹的表面包以结缔组织性外膜,向两端则与肌腱组织融合在一起。

图2-7 肌的形态

  肌的形态各异,有长肌、短肌、阔肌、轮匝肌等基本类型。长肌多见于四肢,主要为梭形或扁带状,肌束的排列与肌的长轴相一致,收缩的幅度大,可产生大幅度的运动,但由于其横截面肌束的数目相对较少,故收缩力也较小;另有一些肌有长的腱,肌束斜行排列于腱的两侧,酷似羽毛名为羽状肌(如股直肌),或斜行排列于腱的一侧,叫半羽状肌(如半膜肌、拇长屈肌),这些肌肉其生理横断面肌束的数量大大超过梭形或带形肌,故收缩力较大,但由于肌束短,所以运动的幅度小。短肌多见于手、足和椎间。阔肌多位于躯干,组成体腔的壁。轮匝肌则围绕于眼、口等开口部位。

  2.肌肉的命名原则

  肌肉可根据共形状、大小、位置、起止点、纤维方向和作用等命名。依形态命名的如斜方肌、菱形肌、三角肌、梨状肌等;依位置命名的如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肱肌等;依位置和大小综合命名的有胸大肌、胸小肌、臀大肌等;依起止点命名的如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等;依纤维方向和部位综合命名的有腹外斜肌、肋间外肌等;依作用命名的如旋后肌、咬肌等;依作用结合其它因素综合命名的如旋前圆肌、内收长肌、指浅屈肌等。了解肌的命名原则有助于对肌的理解和记忆。

  3.肌的配布规律和运动时的相互关系

  人体肌肉中,除部分止于皮肤的皮肌和止于关节囊的关节肌外,绝大部分肌肉均起于一骨,止于另一骨,中间跨过一个或几个关节。它们的排列规律是,以所跨越关节的运动轴为准,形成与该轴线相交叉的两群互相对抗的肌肉。如纵行跨越水平冠状轴前方的屈肌群和后方的伸肌群;分别从内侧和外侧与水平矢状轴交叉的内收肌群和具有外展功能的肌群;横行或斜行跨越垂直轴,从前方跨越的旋内(旋前)肌群和从后方跨越的旋外(旋后)肌群。一般讲几轴性关节就具有与几个运动轴相对应的对抗肌群,但也有个别关节,有的运动轴没有相应肌肉配布,如手的掌指关节,从关节面的形态看属于球窝关节,却只生有屈伸和收展两组对抗的肌肉,而没有与垂直轴交叉的回旋肌,所以该关节不能做主动的回旋运动,当然它有一定的被动的回旋能力。上述围绕某一个运动轴作用相反的两组肌肉叫做对抗肌,但在进行某一运动时,一组肌肉收缩的同时,与其对抗的肌群则适度放松并维持一定的紧张度,二者对立统一,相反相成。另外,在完成一个运动时,除了主要的运动肌(原动肌)收缩外,尚需其它肌肉配合共同完成,这些配合原动肌的肌肉叫协力肌。当然,肌肉彼此间的关系,往往由于运动轴的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互相转化的,在沿此一轴线运动时的两个对抗肌,到沿彼一轴线运动时则转化为协力肌。如尺侧伸腕肌和尺侧屈腕肌,在桡腕关节冠状轴屈伸运动中,二者是对抗肌,而在进行矢状轴的收展运动时,它们都从矢状轴的内侧跨过而共同起内收的作用,此时二者转化为协力肌。此外,还有一些运动,在原动肌收缩时,必须另一些肌肉固定附近的关节,如握紧拳的动作,需要伸腕肌将腕关节固定在伸的位置上,屈指肌才能使手指充分屈曲将拳握紧,这种不直接参与该动作而为该动作提供先决条件的肌肉叫做共济肌。

  4.肌的辅助装置

  (一)筋膜

  筋膜fascia可分为浅、深两层。浅筋膜superficial fascia为分布于全身皮下层深部的纤维层,有人将皮下组织全层均列属于浅筋膜,它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浅动、静脉、浅淋巴结和淋巴管、皮神经等,有些部位如面部、颈部生有皮肌,胸部的乳腺也在此层内。

图2-8 小腿筋膜及肌间隔(右)

  深筋膜profundal fascia又叫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遍布全身,包裹肌肉、血管神经束和内脏器官。深筋膜除包被于肌肉的表面外,当肌肉分层时,固有筋膜也分层。在四肢,由于运动较剧烈,固有筋膜特别发达、厚而坚韧,并向内伸入直抵骨膜,形成筋膜鞘将作用不同的肌群分隔开,叫做肌间隔。在体腔肌肉的内面,也衬以固有筋膜,如胸内、腹内和盆内筋膜等,甚而包在一些器官的周围,构成脏器筋膜。一些大的血管和神经干在肌肉间穿行时,深筋膜也包绕它们,形成血管鞘。筋膜的发育与肌肉的发达程度相伴行,肌肉越发达,筋膜的发育也愈好,如大腿部股四头肌表面的阔筋膜,厚而坚韧。筋膜除对肌肉和其它器官具有保护作用外,还对肌肉起约束作用,保证肌群或单块肌的独立活动。在手腕及足踝部,固有筋膜增厚形成韧带并伸入深部分隔成若干隧道,以约束深面通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