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01 19:23浏览:
次
由此可见,叶酸与核苷酸的合成有密切关系,当体内缺乏叶酸时,“一碳基团”的转移发生障碍,核苷酸特别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合成减少,以致骨髓中幼红细胞DNA的合成受到影响,细胞分裂增殖的速度明显下降。此时血红蛋白的合成虽也有所减弱,但影响较小。幼红细胞可因分裂障碍而使细胞增大,形成巨幼红细胞(megaloblast)。由这种巨幼红细胞产生的成熟红细胞,其平均体积也较正常大,可在周围血液中见到, 所以叶酸缺乏引起的贫血属于巨幼细胞性大红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macrocytic anemia)。因白细胞分裂增殖同样需要叶酸,故叶酸缺乏时,尚可见周围血液中粒细胞减少,且粒细胞的体积也偏大,核分叶增多。
人类肠道细菌能合成叶酸,故一般不发生缺乏症,但当吸收不良、代谢失常或组织需要过多,以及长期使用肠道抑菌药物或叶酸拮抗药等状况下,则可造成叶酸缺乏。叶酸拮抗药种类很多,其中氨蝶呤(aminopterin)及氨甲蝶呤(methotrexate简写MTX)在结构上与叶酸相似,都是叶酸还原酶的强抑制剂,常用作抗癌药。?
维生素B12结构复杂,因其分子中含有金属钴和许多酰氨基,故又称为钴胺素。
维生素B12分子中的钴(可以是一价、二价或三价的)能与-CN、-OH、-CH3或5′-脱氧腺苷等基团相连,分别称为氰钴胺、羟钴胺、甲基钴胺和5′-脱氧腺苷钴胺,后者又称为辅酶B12。其实,甲基钴胺也是维生素B?12的辅酶形式。维生素B12的两种辅酶形式一一甲基钴胺和5′-脱氧腺苷钴胺在代谢中的作用各不相同。
甲基钴胺(CH3·B12)参与体内甲基移换反应和叶酸代谢,是N5-甲基四氢叶酶甲基移换酶的辅酶。此酶催化N5?CH3·FH4和同型半胱氨酸之间不可逆的甲基移换反应,产生四氢叶酸和蛋氨酸。?
图3-3 维生素B12的结构
N5-CH3-FH3来源于N5,N10-CH2-FH4的还原(参看蛋白质代谢一章中“一碳基团”的代谢),此还原反应在体内也是不可逆的。由dUMP甲基化生成dTMP时,只能利用N6,N10-CH2-FH4供给甲基,而不能利用N5-CH3·FH4。因此,必须通过上述甲基移换反应使FH4“再生”,从而保证dTMP的不断合成。
图3-4 维生素B12和叶酸代谢以及与DNA合成的关系
由上图可见,甲基钴胺的作用是促进叶酸的周转利用,以利于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和DNA的合成,如果缺乏维生素B12,则叶酸陷入N5-CH3·FH4这个“陷井”而难以被机体再利用,犹如缺乏叶酸一样,所以维生素B?12缺乏所引起的贫血,同缺乏叶酸一样,也是巨幼细胞性大红细胞贫血。
上述以CH3·B12作辅酶的甲基移换反应不仅促进FH4的再利用,而且还促进蛋氨酸的再利用(蛋氨酸→同型半胱氨酸→蛋氨酸,参看氨基酸的代谢)。蛋氨酸经活化后可作为甲基供体促进胆碱和磷脂的合成,有利于肝脏的代谢。所以临床上把叶酸和维生素B12作为治疗肝脏病的辅助药物,除了考虑到它们的促核酸与蛋白质合成作用外,还考虑到它们有保护肝脏,防止发生脂肪肝的作用。
5′-脱氧腺苷钴胺(5′-dA·B12)是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的辅酶,参与体内丙酸的代谢。
体内某些氨基酸、奇数碳脂肪酸和胆固醇分解代谢中可产生丙酰CoA。正常情况下,丙酰COA经羧化生成甲基丙二酰CoA,后者再受甲基丙二酰CoA变位酶和辅酶B12(即5′-dA·B12)的作用转变为琥珀酰CoA,最后进入三羧酸循环而被氧化利用(参看糖代谢)。?
当维生素B12缺乏时,由于这些代谢途径受阻,将导致甲基丙二酰COA和丙酰COA的堆积,结果引起甲基丙二酰COA水解,产生甲基丙二酸由尿排出。所以维生素B12缺乏病人尿中出现甲基丙二酸,这可作为一个很灵敏的 诊断指标。据分析,患者脑脊液中甲基丙二酸的浓度大于血浆中浓度,表明代谢障碍主要发生在神经组织。另外,同位素示踪实验发现,堆积的丙酰CoA掺入到病变的神经髓鞘,构成异常的奇数碳脂肪酸(15C和17C),这可能与神经髓鞘的退行性变有关。因为5′-dA-B12所参与的代谢途径与叶酸无关,所以维生素B12缺乏患者除了造血系统的症状与叶酸缺乏相似外,尚有其独特的神经症状。维生素B?12缺乏引起丙酸CoA代谢障碍可用下列图解表示。
图3-5 维生素B12缺乏对丙酰CoA-代谢的影响
维生素B12广泛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人体对它的需要量甚少(每日仅需2?微克),而体内贮存量很充裕,所以因摄入不足而致维生素B12缺乏者在临床上比较少见。但是维生素B12的吸收与正常胃粘膜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密切相关,这种糖蛋白叫做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简写IF)。维生素B12必须与内因子结合后才能被小肠吸收。这一方面是由于维生素B?12的吸收部位在回肠下段,只有维生素B12与内因子结合成IF-B12复合物才能被肠粘膜上的受体接纳;另一方面二者的结合有相互保护的作用;内因子保护维生素B12不被肠道 细菌所破坏;维生素B12保护内因子不被消化液中的酶所水解。某些疾病如萎缩性胃炎、胃全切除的病人或者先天缺乏内因子,均可因维生素B12的吸收障碍而致维生素B12的缺乏。对这类病人只有采取注射的方式给予维生素B12才有效。
二、维素素C和P
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它是含有内脂结构的多元醇类,其特点是具有可解离出H+的烯醇式羟基,因而其水溶液有较强的酸性。维生素C可脱氢而被氧化,有很强的还原性,氧化型维生素C(脱氢抗坏血酸dehydroascorbic acid)还可接受氢而被还原。
维生素C含有不对称碳原子,具有光学异构体,自然界存在的、有生理活性的是L-型抗坏血酸。
维生素C在酸性水溶液(pH<4)中较为稳定,在中性及碱性溶液中易被破坏,有微量金属离子(如Cu++、Fe+++等)存在时,更易被氧化分解;加热或受光照射也可使维生素C分解。此外,植物组织中尚含有抗坏血酸氧化酶,能催化抗坏血酸氧化分解,失去活性,所以蔬菜和水果贮存过久,其中维生素C可遭到破坏而使其营养价值降低。
大多数动物能够利用葡萄糖以合成维生素C,但是人类、灵长类动物和豚鼠由于体内缺少合成维生素C的酶类,所以不能合成维生素C,而必须依赖食物供给。食物中的维生素C可迅速自胃肠道吸收,吸收后的维生素C广泛分布于机体各组织,以肾上腺中含量最高。但是维生素C在体内贮存甚少,必须经常由食物供给。维生素C在体内分解可以产生草酸和苏阿糖酸(threonic acid)。
维生素C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除了防治坏血病外,临床上还有许多应用,从感冒到癌症,维生素C是应用最多的一种维生素。但是其作用机理有些还不十分清楚,从使用的剂量来看,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已超出了维生素的概念,而是作为保健药物使用了。
已知维生素C参与体内代谢功能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