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基础医学 > 文章内容

MHC对免疫应答中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的限制(约束)作用(2)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9:19浏览:

制 目前关于MHC对Tc细胞杀伤病毒感染靶细胞约束的机制一般认为是通过联合识别(associative recognition),即Tc表面一个受体识别MHC编码的抗原与病毒抗原的复合物。

  Benacerraf认为MHC I类Ⅱ类抗耕牛具有双重功能,在诱导阶段通过其结合部位选择抗原决定基,激活Th、Ts、Tc等效应细胞;在效应阶段,靶细胞上的I类和Ⅱ类抗原又约束Th、Ts、Tc发挥效应。

  (三) 载体效应(cerrier effect)

  Benacerraf认为载体不是单纯起运载半抗原的作用,还具有载体特异性。载体处于耐受状态的动物,虽给予半抗原载体复合物,也不能诱导产生抗半抗原的抗体。对半抗原再次应答的发生有赖于对半原记忆的B细胞和对载体记忆T细胞同时存在时才能发生(图6-19)。

表6-16 K(b)-约束的CTL(a)对Kb(b)突靶细胞上抗原的识别

CTL针对病毒抗原 对Kb突变靶细胞的裂解 bm5(1)(c) bm6(2) bm9(3) bm3(2) bm8(3) bm11(1) bm1(3) LCM病毒 ++ ++   ++ +   - 小鼠脱脚病病毒 ± +    +   - SV40 ++     ++ + + - Moloney氏病毒 ++ ++ ++ ++ - ++ - Seudai病毒 ++ ++ ++ + + - - 痘苗病毒 ++   + +     - VSV ++     (+) +   - 甲型流感病毒 ++     (+) -   -

  注:(a)CTL是Tc细胞,取自各种病毒致敏的小鼠脾,其本身的H-2型别为Kb

   (b)所有品系自B6突变而来,b为单倍型,m为突变;

   (c)突变后氨基酸结构改变的数目

图6-19 载体效应

  注:①第二次注射与第一次相同的半抗原(DNP)和载体(牛血清白蛋白BSA) ,结果产生对DNP的再次反应。

  ②第二次反注射的抗原中,半抗原与第一次相同,载体(卵白蛋白ovalbumin)与第一次注射抗原的载体不同,结果不产生再次反应;

  ③第一次注射后,单独注射卵白蛋白,经过一定时间后再注射载体为卵白蛋白、半抗原为DNP的抗原,结果产生再次反应。

  Mitchison等载体效应的过继转移(adoptive transfer of carrier effect)试验,证实了上述关于载体效应的结论(图6-20)。

图6-20 载体效应的过继转移试验(Mitchison)

  Raff等载体效应阻断实验进一步证实T细胞是载体特异的载体反应细胞(carrier-reactive cell),B细胞是半抗原反应细胞(hapten-reactive cell)(图6-21)。

图6-21 半抗原、载体反应淋巴细胞的鉴定(Raff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