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基础医学 > 文章内容

MHC抗原的结构及检测(2)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9:18浏览:

 >肿瘤细胞也具有Ia抗原。而红细胞、血小板、脑组织、肾脏和成年肝细胞未见有Ia抗原。

  无论是Th还是Tc/Ts被激活后一部分细胞表达Ia抗原。此外巨噬细胞、表皮郎罕氏细胞、树突状细胞也含有较高比例的Ia抗原,有人认为Ia抗原还与巨噬细胞亚群分类有关。

  D抗原分布还缺乏系统资料。但从现有资料中看到,除B淋巴细胞外,T细胞、单核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和精子细胞也可以诱导淋巴母细胞反应,提示上述细胞存在D抗原,而血小板不存在D抗原。

  (3)Ia抗原的功能: Ia抗原最主要的功能是作为Ir基因的产物, 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及其应答过程中的遗传限制作用,这将在本章第五节中重点加以讨论。此外还有以下的生物学功能:

  ①与B细胞分化的关系: 分化发育尚未成熟的B细胞以及B细胞型白血病细胞均可检出Ia抗原,成熟的浆细胞表面不能检出Ia抗原。

  ②人类Ia抗原与MLR刺激: 在单向MLR中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刺激细胞除B细胞外,其它的Ia阳性细胞如建株B细胞、精子、巨噬细胞、郎罕氏细胞的刺激能力与表面Ia抗原有关,巨噬细胞和郎罕氏细胞较强,精子较弱。抗人Ia样抗血清或抗Ia样单克隆抗体对人类MLR均有非常明显的抑制效应。

  ③人类Ia样抗原与免疫辅佐细胞: 只有Ia阳性的单核-巨噬细胞、 表皮郎罕氏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具有执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的辅助免疫应答的功能。最近发现Ia阳性B细胞也是机体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

  ④人类Ia样与T淋巴细胞: T细胞经活化后(包括PHA、ConA、PWM,可溶性抗原, 同种异体抗原刺激)能合成并在细胞表面表达Ia抗原,其特异性与同一个体Ia抗原相一致。促有丝分裂原激活的Ia阳性T细胞以PWM刺激后比例最高,PHA次之,ConA最低。

  ⑤Ia抗体与免疫增强: 免疫增强(immunological enhancement) 主要是由Ia抗体介导的一种特异性免疫抑制作用。 有人认为移植前输血所引起移植物存活延长现象是由B细胞导致的主动免疫增强现象。免疫增强的机制还不十分明了,可能与Ia抗体与Ia抗原结合后,阻止了供体Ia抗原对Th的刺激作用,从而阻断移植排斥免疫应答的致敏过程;另一可能是Ia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置可刺激受者产生抗独特型抗体, 这种抗独特型抗体可与Th细胞上Ia 抗原识别受体相结合,从而阻止了Th细胞对Ia抗原的识别,阻断移植后排斥反应的产生。

  二、MHC I类、Ⅱ类基因的结构

  MHC I类、Ⅱ类基因外显子和内含子的组成相似(图6-11)。第一个外显子编码先导序列。MHc I类分子α1、α2和α3是由三个不同的外显子所编码,空膜区和胞浆区是由数个较小的外显子编码。MHc I类分子胞浆部分每一个保守的磷酸化位点是由不同的小外显子分别编码。有多个调节MHC基因的转录的顺式调节顺序(cis-regulatory sequences)位于MHC基因外显子的5`端,这些调节顺序是作为反式作用的转录调节蛋白的结合位点。此外,在MHc I类基因中也发现有启动子和增强子,并存在着对细胞因子特别是IFN-γ应答的核苷酸序列。在MHc Ⅱ类基因中含有对于Ⅱ类基因表达所必需的、称之为W(或H)、X和Y盒的三个保守的核甘酸序列。

 

图6-11 MHc Ⅰ、Ⅱ类基因外显子内含子结构

  IFN-γ可调节MHC I类和Ⅱ类分子的表达。IFN-γ几乎对所有细胞MHc I类抗原的表达有促进作用,其他的细胞因子如IFN-α、INF-β、TNF和LT也能促进MHc I类分子的表达。IFN-γ等细胞因子促进I类分子表达水平升高的机理可能是细胞因子激活的转录因子(cytokine-activ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s)结合到I类基因DNA的调节序列上。IFN-γ可促进单核-巨噬细胞、郎罕氏细胞NHc Ⅱ类分子的表达,诱导MHc Ⅱ类分子阴性的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stromal cell)表达Ⅱ类分子;树突状细胞和活化人T细胞可表达Ⅱ类分子,但IFN-γ无明显调节作用;对于小鼠B细胞,IFN-γ作用后Ⅱ类分子表达反而降低,而IL-4有促进表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