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基础医学 > 文章内容

常见水肿类型的特点和发病机制(3)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9:15浏览:

 肿瘤、出血、梗塞、脓肿,化脓性脑膜炎、铅中毒脑病及实验性脑冻伤等。血管源性脑水肿(vasogenic brain edema)的主要发病机制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其主要特点是白质的细胞间隙有大量液体积聚,且富含蛋白质,灰质无此变化。灰质主要出现血管和神经元周围胶质成分的肿胀(胶质细胞水肿)。

  2.细胞中毒性脑水肿临床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缺氧如心脏停跳、窒息、脑循不中断(缺血)等均可引起细胞中毒性脑水肿(cytotoxic brain edema),也称细胞性脑水肿。某些内源性中毒(尿毒症、糖尿病)、急性低钠血症(水中毒)、化脓性脑膜炎等也可引起这种水肿。动物实验中,局部涂搽或灌淳毒毛旋花子苷(G-strophanthin),或用二硝基酚、三乙基锡(triethyl tin)或3-乙酰吡啶(3-acetylpyridine)等代谢抑制物注射或涂擦,也可引起这种水肿。本类脑水肿的主要特点,是水肿液主要分布于细胞内,包括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细胞外间隙不但不扩大,反而缩小。灰质虽有弥漫性病变分布,但主要变化见于白质。

  除上述两大类之外,Fishman又提出第三类脑水肿,称间质性脑水肿(interstitial brain edema),主要发生于阻塞性脑室积水时。当肿瘤、炎症或胶质增生堵塞了导水管或脑室孔道时,便可引起脑积水和相应脑室周围白质的间质性水肿。

  脑水肿的临床表现视发展速度和严重程度而异,轻者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重者引起一系列功能紊乱:①颅内压增高引起的综合征;如头痛、头晕、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血压升高、心动过缓及意识障碍等;②局灶性脑体征:如一时性麻痹、半身轻瘫、单或双侧椎体性体征等;③脑疝引起的继发体征:脑扩大和颅内高压达临界点时,某些脑部因压力作用可脱位进入底池(basal cistern),出现压迫性脑疝。可表现中脑或延髓急性压迫综合征,后者可致呕吐、头晕、高血压、颈强直、角弓反张、意识丧失、呼吸间断甚至停止。

  (二)发病机制

  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基本发病机制是微血管通透性增高。正常血脑屏障只容许一些小分子溶质通过,因脑毛细血管通透性很低,基外周几乎被星形胶质细胞终足所包围,后者被视为血脑屏障的组成部分(第二道屏障)。故平时组织间液几乎不含蛋白,但血管源性脑水肿时的水肿液含较多蛋白质表明微血管通透性已增高。实验观察发现水肿中心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大小吞饮泡囊增多;用铁蛋白作示踪剂,发现该颗粒出现于吞饮泡囊中,游离于胞浆和基底膜内,停留于细胞间隙中,和出现于水肿组织中,从而判定水肿液是经内皮细胞内和细胞之间的通道渗出并扩展的。通透性增高的机制尚不详知,可能与一些化学介质的作用有关。有人发现水肿白质中5-羟色胺明显增多,后者经脑脊髓液引入脑实质,可致微血管通透性增高;近期资料表明,自由基损伤内皮细胞的可能性很大,肌肉内注射自由基清除剂对苯二胺(DPPD),可减轻实验性冻伤性脑水肿。

  在细胞中毒性脑水肿的发展中,微血管通透性不增高。目前认为这类水肿是脑细胞摄水增多而致肿胀。前文所述的各种代谢抑制物及急性缺氧可能都使ATP生成减少,致依赖于ATP提供能量的钠泵活动衰减,Na+不能向细胞外主动运转,水分乃进入细胞内以恢复平衡,故造成过量Na+和水在脑细胞内积聚。至于急性低钠血症时,则是因细胞外低渗,故水分转移到细胞内。新的资料表明,脑细胞膜含较多的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其不饱和双键易受自由基的影响而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损伤膜结构和功能。此因素在细胞中中毒性脑水肿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自由基损伤线粒体膜,后者功能受损又导致ATP生成减少。

  间质性脑水肿液来自脑脊髓液,当脑脊髓液生成和回流的通路受阻(如导水管被肿瘤,或炎性增生所堵塞)时,它就在脑室中积聚,过多积聚使室内压上升,以致脑室管膜通透性增高甚至破裂,而溢入附近间质引起周围白质的间质性脑水肿(图7-6)。

  (三)治疗原则

  除针对病因外,主要对症治疗,原则是消肿,缩小脑容量或外科减压。

  1.糖皮质激素疗法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尤其地塞米松对解除血管源性脑水肿有明显效果、对细胞中毒性脑水肿也有良好效果。其作用是抑制炎症反应、降低微血管通透性(抗渗出)、稳定细胞膜并恢复钠泵功能,改善线粒体功能,防止或减弱自由基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对炎症引起的间质性脑水肿也有效。

  2.脱水疗法 ①渗透疗法:目的是使水分由脑组织转移到血液中,引起脑容积缩小和颅内降压,可作为应急措施。被选用的药物有尿素、甘露醇和甘油等,前两者静脉输注,后者口服;②利尿疗法:目的是增加钠水排出,减少细胞外积液。

  3.外科减压疗法是解除脑肿胀和颅内高压的急救措施,不是常规治疗,但对严重的血肿和脓肿等是较好的治疗手段。

 

图7-6 各类脑水肿发生机制示意图

A 正常脑毛细血管;B 血管源性脑水肿;C 细胞中毒性脑水肿;d 正常脑矢状面;E 间质性脑水肿

  六、营养性水肿

  营养不足引起的全身水肿称营养性水肿,也称营养不良性水肿。

  (一)原因和临床特点

  营养性水肿有原发和继发两类。原发营养不良见于战争或灾茺所致食物缺乏;继发营养不良见于:①因病摄入不足;②消化吸收障碍;③排泄或丢失过多。

  水肿分布从组织疏松处开始,然后扩展至全身皮下,以低垂部为著,立位时下肢明显。

  (二)发生机制

  传统上认为主要成因是低蛋白血症,但实验表明,维持6个月营养不良可出现水肿,而血浆蛋白浓度却在正常范围内,故低蛋白血症不是唯一成因。另一重要因素是本来为肌肉和储备脂肪所占据的空间,因组织分解消耗而遗下空隙,使组织间隙有更大负压,易为液体所代替,在低垂部这种液体下坠而表现水肿。据检测,在半饥饿期间细胞外容量与细胞容量的比值增大,固实的组织被水样液所代替。还有资料表明这肿水肿的发生,可能与血中醛固酮和ADH增多也有关系。

  (三)治疗原则

  首先应解除病因和补充营养,使自身组织的消耗得以补充。补充食物要逐渐进行,使消化道逐渐适应。肠道有病则采用非经口补充。此外还应限制钠摄入或投利尿药。

  七、特发性水肿

  是病因尚未查明的一种全身性水肿。

  ㈠临床特点

  几乎只发生于妇女,中年占多数。晨起眼睑浮肿,鼻梁变厚,面和手指发紧,随后乳房发胀不适,腹部膨胀,继而移行到下半身,足、战踝和小腿明显水肿,到傍晚或夜间活动(如上夜班)终了时最明显。一昼夜体重增减超过1.4kg。患者可有精神症状如情绪不安、抑郁甚至错乱,天气炎热可加重水肿。

  ㈡发病机制

  仍不详知,早期认为与性激素或精神、情绪不稳定有关,但缺乏依据。近期资料表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体位因素据研究,这种水肿病人微血管滤出过多与立位有关,称立位性水肿,并分为立位性钠滞留者(排钠减少)和立位性水滞留者(排水减少)。

  2.微血管床异常据电镜观察,患者皮肤微血管壁的基底膜增厚,与肾病综合征时肾小球基底膜的改变相似,故提出原发微血管病导致水肿发生的假说。

  3.体液因素据报道,参与特发性水肿发生的体液因素可能有醛固酮、ADH、多巴胺和缓激肽等。有人设想立位性钠滞留可能与醛固酮分泌增多有关,而立位性水滞留可能与ADH分泌增多有关;有人注意到卧位病人尿中多巴胺排出量明显减少,而多巴胺又有利钠作用。故提出多巴胺产生减少引起排钠减少的主张;还有人根据病人立位时的许多表现与缓激肽过多的表现很相似,推想缓缴肽参与其发生机制。

  (三)治疗原则

  原则上要解除病人的精神紧张并使之与医师取得合作,适当限钠,减少站立,晚饭后尽量躺卧于睡椅或脚板椅上(带脚板的椅子,脚板可以升降)午后7~8小时投利尿药,然的卧床(立位给药效果差)。有人试用高弹性袜和弹性压迫外套有效。据报道,有人试用拟交感胺尤其右旋安菲太明能使水肿减轻。

  八、局部水肿

  (一)炎症性水肿

  这是最常见的局部水肿,尤其急性炎症时,水肿明显。其发生机制的中心环节是微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后者导致组织间液中胶体渗透压增高和局部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下降,因而有效胶体渗透压低于正常。急性炎症时,不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微静脉壁通透性也增高,关于通透性增高的机制,详见病理解剖学炎症章。

  (二)静脉阻塞性水肿

  主要原因是静脉管壁受压或腔内阻塞。水肿分布于该静脉的受纳区。但水肿是否发生及其程度,则视阻塞程度、侧支循环是否建立和淋巴回流程度而定。临床上较重要的静脉阻塞性水肿见于:①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最常见的是髂股血栓静脉炎、长期立位所致的静脉曲张;②上腔静脉阻塞综合片;常见原因是肺癌或转移灶膨胀压迫导致管腔闭塞,表现为颜面、肩及上肢水肿;③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视阻塞部位而表现不同,肝静脉上方阻塞引起腹水,下段阻塞则水肿限于两下枝。主要原因是肿瘤或腹腔包腹腔包块压迫,或骼静脉栓波及下段下静脉;④其它静脉阻塞:妊娠后期子宫压迫髂静脉,久病卧床引起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都可引起局部水肿。

  (三)淋巴水肿

  淋巴管系统有很强的适应性,在组织液生成增时能增加回流几十倍,因而淋巴回流不畅或代偿不全可成为局部水肿的重要成因。淋巴干回流受阻引起的水肿称淋巴水肿。原发性淋巴水肿少见,有的与遗传有关,如Milroy氏病时,一个或多个肢体有弥慢性淋巴管扩张致回流不畅,患肢呈管状,粗大膨胀,严重时延伸到外生殖器;继发性淋巴水肿常见,是肿瘤、手术,感染或辐射治疗把淋巴管阻断而引起的。引起淋巴水肿的感染多为反复作发作的淋巴管炎或蜂窝织炎,此时沿淋巴管的行径可见红线。继发于丝虫病的象皮肿,也较常见,多发生于下肢、阴囊、女阴等处,其病变特点是局部表皮的过度角化,直皮及皮下极度增多的纤维组织并有炎性细胞浸润。这些病变使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畸形地增厚、肥大、下垂、状似象皮,故名。这些病变的原因是慢性的淋巴水肿和并发的慢性感染。因手术引起的淋巴水肿,以乳腺癌根治术后常见,表现手臂水肿,成因有:①截断了淋巴干道;②切除了腋淋巴结;③术后感染;④腋静脉扭曲;⑤术后放疗损伤;⑥腋静脉血栓静脉炎伴发血管外鞘淋巴管阻塞因此它不是单纯的淋巴水肿。也有静脉阻塞的成因参与。

  此外,变态反应性水肿及遗传性血管性水肿也属局部水肿,本章不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