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01 19:15浏览:
次
(一)临床特点
往往以腹水为主要表现,下肢及皮下水肿不明显。若患者长期保持坐或立位,或因其它原因下肢静脉是明显淤血,则下肢皮下水肿也会明显。腹水病人因腹腔积液的牵张作用,加上肠道积气,可使腹部尤其两侧显著鼓胀;脐部外翻,腹腔内压过高易致肠疝,还可妨碍膈肌运动而影响呼吸。
腹水最常见的原因是肝硬变,但多见于失代偿期,代偿期很少有水肿,严重者还伴有胸水,也可致阴囊水肿。
(二)发病机制
肝性腹水的形成机制是多因素的:
1.肝静脉回流受阻和肝淋巴生成增多 肝血流1/3来自肝动脉,2/3来自门静脉,两路汇合于肝血窦,再至肝小叶的中央静脉,又汇集为小叶下静脉,最后联合成肝静脉,把来自肝的血送入下腔静脉。实验证明,肝静脉回流受阻可致肝淋巴生成增多并在腹腔积聚。用铝片环套在健康狗的下腔静脉胸段上,造成1/2(直径)环形狭窄,数天后出现腹水,水肿液由肝表面滴入腹腔,若先把肝移入胸腔再造成狭窄,则引起胸水而无腹水,表明水肿液来自肝。
窦后性肝硬变时肝静脉回流受阻是因广泛结缔组织增生和收缩,以及再生的肝细胞结节压迫肝静脉分支和肝血窦,致血管偏位,扭曲、闭塞或消失。回流受阻使肝静脉压升高,逆向传递至肝血窦,加上肝动脉压的向前传递,肝血窦内压乃明显上升而引起过多液体滤出,淋巴回流加速也未能充分排引,滞积的液体乃经包膜渗出,由于表面滴入腹腔而形成腹水。
2.门静脉高压和肠系膜淋巴生成增多当门静脉高压时,肠系膜区的毛细血管流体静压随而增高,液体由毛细血管滤出明显增多,肠淋巴生成增多超过淋巴回流的代偿,导致壁水肿并滤入腹腔参与腹水的形成。
3.钠水滞留上述两原发因素造成腹水后,血浆容量随之下降,钠水滞留是对后者的代偿反应。若原发因素未消除,则钠水滞留就成为腹水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过量钠水滞留加剧门静脉高压并使肝窦内压进一步升高,加速肝和肠系膜淋巴的生成,从而促进腹水发展。钠水滞留是因肾排钠水减少,后者又是由于醛固酮增多,包括分泌增多和肝灭活减少,此外ADH也参与钠水滞留的机制,至于利钠激素或心房肽有无分泌减少,尚待确定。
4.有关“有效胶体渗透压的下降”肝硬变时因肝合成白蛋白减少,可导致低蛋白血症。肝淋巴带走大量白蛋白丢失于腹腔,以及钠水滞留的稀释作用,也使低蛋白血症进一步加重。低蛋白血症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一直被认为是腹水基本成因之一。但近来有人提出相反主张,认为消化道的毛细血管壁尤其肝窦壁对血浆蛋白有较大通透性,因而平时该区组织间液的蛋白含量相当高,但在肝硬变时则可随着低蛋白血症的发展而相应下降。测算的结果表明的确如此,尤其是门静脉区组织的情况更是如此,以致肝窦和肠毛细血管有效胶体渗透压实际是增高了,而不是下降,对腹水形成并无促进作用。
可见,肝硬变时腹水形成机制是综合的,原发因素是肝内血管阻塞导致肝窦和肝外门静脉区毛细:
血管床流体静压增高;继发因素是钠水滞留,低蛋白血症的作用尚待确定。现把其综合机制用图解(图7-5)表示如下
图7-5 肝硬变时腹水发生发展综合机制示意图
(三)肝性水肿的治疗原则
除改善肝功能和控制原发疾病之外,可根据发病机制采取下列措施:①限制钠盐和水摄入;②利尿:在限制钠水的同时投以利尿药很有效果;③腹腔穿剌:一般不采用,但腹水过多妨碍呼吸和病人明显不适、投利尿药无效或有副反应时,可慎用。速度不宜过快,反复小量抽放,效果尚佳;④门-腔静脉吻合分流术;把门静脉血液直接分流到下腔静脉中,使门静脉减压,一般以侧-侧门腔静脉吻合术较为优越。
四、肺水肿
肺间质有过量液体积聚和/或溢入肺泡腔内,称为肺水肿,无论哪一种肺水肿,其动力发展有一定顺序,取水肿液先在组织间隙中积聚,形成间质性肺水肿(interstial edema),然后发展为肺泡水肿(alveolar edema)。
(一)临床特点
急性肺水肿常突然发生甚至呈暴发性,表现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响亮吸气和呼气性喘鸣,听诊有水泡音,咳嗽时痰多,严重时分泌物从鼻腔或口腔流出,泡沫状痰,无色或粉红色(带血红染),痰中含大量蛋白质。慢性肺水肿症状和体征往往不严重,水肿液主要在肺间质中积聚,也有一定程度肺泡水肿,偶尔出现急性肺水肿发作。
(二)分类和原因
以发病机制为基础分为:
1.流体静压性肺水肿此类肺水肿是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所引起,故又称血液动力性肺水肿。它又分心源性肺水肿和非心源性血液动力性肺水肿。前者见于左心衰竭或二尖瓣狭窄;后者见于肺静脉阻塞或狭窄、过量输液或体循环血转移致肺循环等。
2.通透性肺水肿此类肺水肿是由肺泡上皮和/或微血管内皮通透性增高所引起。见于吸入毒气、细菌性病毒性肺炎、吸入性肺炎、吸入火灾烟雾、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免疫反应(如药物特应性)等,也称肺泡中毒性水肿。
此外还有一些肺水肿的分类不够明确,如神经源性肺水肿、高原性肺水肿、肺栓塞、低血糖,子痫,呼吸道烧伤等引起的肺水肿。
(三)发病机制
1.通透性增高通透性肺水肿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肺毛细血管内皮和/或肺泡上皮通透性增高。故水肿液含高浓度蛋白质,甚至含纤维蛋白原。通透性增高的机制,可能是物理、化学或生物学因子直接或间接改变了上述内皮或上皮的结构,致不能通过的大分子得以通过,本来小量通过的得以较大量通过,从而改变了微血管内外胶体渗透压关系。通透性增高后,微血管内的蛋白和液体渗入间质,当积聚超过淋巴回流的增快时,就出现间质性肺水肿。继而肺泡上皮结构发生变化,蛋白质和液体渗入肺泡而出现肺泡水肿。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可能与某些化学介质,如组胺、缓激肽,前列腺素、白细阴离子蛋白和蛋白水解酶等的作用有关。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的溶酶,也均能提高其通透性。白细胞释出的自由基也是造成内损伤的重要因素。白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的组胺样物质,能使内皮细胞收缩蛋白发生收缩,导致相邻细胞间出现较大裂隙。
2.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正常肺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平均为0.933kPa(7mmHg)当增至3.33~4.00kPa(25~30mmHg)时,因淋巴回流代偿性增多,故仍不致出现水肿;只有当急骤上升超过此水平,才能引起间质性水肿并继而发展成为肺泡水肿。肺毛细血管流体静压过高,有可能使内皮被过度牵张而致破裂,或引起内皮细胞连接部裂隙增大,出现继发性通透性增高,但一般要达到6.67kPa(50mmHg)才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3.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狗的实验证明,当血浆胶体渗透压降至2.00kPa(15mmHg)就可发生肺水肿;无左心衰竭的病人,在血浆蛋白减少的条件下,只需中度体液负荷(大量输液)就足以引起肺水肿;临床临床给休克病人输入大量晶体溶液容易引起肺水肿,与血浆蛋白被稀释很有关系。
4.淋巴管功能不全肺淋巴管病变导致排流不全,可致肺液体交换失衡。给狗造成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或狭窄,左房压升达2.00kPa(15mmHg)时可无肺水肿但如同时不全结扎肺淋巴管后就出现水肿;全结扎肺淋巴管,虽无心瓣膜病也可引起肺水肿。已知当肺毛细血管滤出增多时,肺淋巴管能增加回流达3~10倍(慢性间质性肺水肿时可达25~100倍)以代偿之。故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如非急速上升至>4.00kPa(30mmHg),不易发生肺水肿。但当肺淋巴管功能不全时,这种代偿就受限制。例如在矽肺时由于慢性闭塞性淋巴管炎,阻碍了淋巴回流,在这种条件下,肺毛细血管压力只需升到2.00~3.33kPa(15~25mmHg),就足以引起肺水肿。
(四)治疗原则
1.一般疗法①改善通气和氧的供应以改善低氧血症;②纠正酸碱平衡紊乱;③利尿或在输入高分子溶液时加给利尿药,以减轻或解除肺水肿。
2.特殊疗法在准确判断基础上针对发病机制采取措施:①对抗肺毛细血管高压:针对病因解除流体静压增高。例如对心源性肺水肿病人改善心肌收缩力;对高血压引起的左心衰竭予以降压;对血容量过多的肺充血者解除肺充血(如给外周血管舒张药使血液转移到体循环);②对抗通透性增高:除解除病因外,选用降低通透性的药物,如抗炎或免疫抑制药(类固醇或非类固醇抗炎药物等)。
五、脑水肿
脑组织的液体含量增多引起脑容积增大,称为脑水肿。早期有人提出脑肿胀(brainswelling)和脑水肿是不同概念。脑水肿是指脑组织间隙的液体积聚过多,脑肿胀则指细胞液体积聚过多。其实两者并无本质区别,都是由于水肿液积聚而致脑容量增大,所不同的只是水肿液的分布和蛋白质含量。但脑容量增大不等于就有水肿,非水肿过程如脑静脉明显扩张(如CO2分压增高)时也可致脑容量增大,称为脑扩大(brain enlargement)。因而脑水肿不等于脑扩大,但脑扩大(如脑静脉阻塞或扩张)可引起脑水肿,脑水肿又可引起脑扩大。
(一)分类和特点
Klatzo把脑水肿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1.血管源性脑水肿是最常见的一类。见于脑的外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