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基础医学 > 文章内容

卵巢(2)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9:14浏览:

图17-7 颗粒细胞与膜细胞协同合成雌激素示意图

  (二)排卵

  成熟卵泡破裂,卵母细胞自卵巢排出的过程称为排卵(ovulation)。排卵时间约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在排卵前,垂体释放LH量骤增,使卵泡发生一系列变化。卵泡液增多,突向卵巢表面的卵泡壁、白膜和表面上皮均变薄,局部缺血,形成圆形透明的卵泡小斑(follicular stigma)(图17-8)。排卵时,卵丘与卵泡壁分离,小斑处的结缔组织被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解聚,LH促进颗粒细胞合成的前列腺素使卵泡膜外层的平滑肌收缩,导致小斑破裂。卵母细胞及其外周的透明带和放射冠细胞随卵泡液从卵巢排出,经腹膜腔进入输卵管。卵排出后若在24小时内不受精,次级卵母细胞即退化;若与精子相遇受精,次级卵母细胞即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形成1个成熟的卵细胞(ovum)和1个第二极体(secondary polar body)。卵母细胞经过两次成熟分裂,卵细胞的染色体减半,从二倍体细胞(46,XX)变为单倍体细胞(23,X)。

图17-8 成熟卵泡排卵模式图

  (三)黄体的形成和功能

  成熟卵泡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壁塌陷,卵泡膜内的血管和结缔组织伸入颗粒层。在LH的作用下。卵泡壁的细胞体积增大,分化为一个体积很大并富含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称为黄体(corpus luteum)(图17-1)。颗粒细胞分化为粒黄体细胞(granular lutein cell),膜细胞分化为膜黄体细胞(theca lutein cell)。粒黄体细胞较大,呈多角形,染色较浅,数量多;膜黄体细胞较小,圆形或多角形,染色较深,数量少,分布于黄体的周边部(图17-9)。这两种细胞具有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结构特征,细胞内有丰富的滑面内质网和管状嵴的线粒体,还有脂滴和黄色脂色素。黄体的主要功能是分泌孕激素和一些雌激素,前者由粒黄体细胞分泌,后者主要由两种细胞协同分泌。

图17-9 人卵巢黄体细胞 HE×400

G粒黄体细胞 T膜黄体细胞V血管

  黄体的发育因卵细胞是否受精而差别甚大。卵细胞若未受精,黄体仅维持2周,称月经黄体(corpus luteum of menstruation),黄体细胞迅速变小和退化,渐被结缔组织取代,称为白体(corpus albicans)。卵细胞若受精,黄体在胎盘分泌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作用下继续发育增大,直径可达4~5cm ,称妊娠黄体(corpus luteum of pregnancy)。妊娠黄体可保持6个月,以后也退化为白体。妊娠黄体的粒黄体细胞还分泌松弛素(relaxin),它可使妊娠子宫平滑肌松弛,以维持妊娠。

  (四)卵泡闭锁与间质腺

  卵巢的绝大部分卵泡不能发育成熟,它们在卵泡发育的各阶段逐渐退化,退化的卵泡称为闭锁卵泡(atresic follicle)(图17-1,17-5)。卵泡闭锁时形态结构的变化与卵母的大小相关。原始卵泡退化时,卵泡细胞首先出现核固缩,细胞形态不规则。卵泡细胞变小且分散,两种细胞随后均自溶消失。初级卵泡和早期次级卵泡的退化与原始卵泡相似,但退化的卵泡内可见残留的透明带,卵泡腔内常见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晚期次级卵泡的闭锁变化较特殊,卵泡塌陷,卵泡膜的血管和结缔组织伸入颗粒层及卵丘,膜细胞一度增大,形成多边形上皮样细胞,胞质中充满脂滴,形似黄体细胞,并被结缔组织和血管分隔成分散的细胞团索,称为间质腺(interstitial gland)。成人卵巢间质腺细胞数量少,且散在分布于基质中;猫及啮齿动物卵巢的间质腺较多,有分泌雌激素的功能。

  (五)门细胞

  门细胞(hilus cell)位于卵巢门近系膜处,则一些较大的上皮样细胞,细胞结构与睾丸间质细胞类似,胞质内富含胆固醇和脂色素等。妊娠期和绝经期的门细胞较明显,有分泌雄激素的功能。倘若门细胞增生或发生肿瘤时,患者常伴有男性化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