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01 19:12浏览:
次
生态
1.宿主和食性 恙螨幼虫的宿主范围很广泛,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以及无脊椎动物,主要是鼠类,有些种类可侵袭人体。多数种类的恙螨对宿主无特异的选择性,但也有一些种类有专门的选择性,仅寄生在某些种类动物体上。大多恙螨幼虫寄生在宿主体外,多在皮薄而湿润处,如鼠的耳窝、会阴部,鸟类的腹股沟,翼腋下,爬行类的磷片下等。在人则常寄生在腰、腋窝、腹股沟、阴部等处。
成虫和若虫主要以土壤中的小节肢动物和昆虫卵为食,幼虫则以宿主被分解的组织和淋巴液为食。幼虫在宿主体上叮刺吸吮时,先以螯肢爪刺入皮肤,然后注入唾液,宿主组织受溶组织酶的作用,上皮细胞、胶原纤维及蛋白发生变性,出现凝固性坏死,在唾液周围形成一个环圈,以后继续增长形成一条小吸管通到幼虫口中,称为茎口(stylostome),被分解的组织和淋巴液,通过茎口进入幼虫消化道。幼虫在刺吸过程中,一般不更换部位或转换宿主。
2.孳生地 除幼虫必须寄生外,生活史的其他时期都在地面浅表层生活。作为恙螨孳生地必须符合3个条件:①土壤较潮湿,②宿主(主要是鼠类)常经过和停留的地方,③富有若虫和成虫食物(小昆虫及其卵)的地点。在野外多孳生于小溪、河沟两旁,沼泽、水塘、树林及耕地的边缘地带和草地;在居民点多在地热低洼、潮湿荫蔽、环境卫生不好、常有鼠类活动的地点,如墙脚、洞穴等处。恙螨的孳生地常孤立而分散,呈点状分布,称为螨岛(mite island)。
3.活动习性 恙螨在其孳生地除可作水平移动外,还有垂直移动,其活动范围很小,未进食幼虫通常只在半径3m,垂直距离10~20cm这一空间活动,这与恙螨的活动能力和喜群集的特点有关。也可攀登地草、石头或地面上别的物体上去或深入泥洞里面。恙螨在水中能生活很久,因此洪水或暴雨及河水泛滥等可促使恙螨扩散。幼虫也可随宿主动物而扩散。
恙螨的活动受温度、湿度、光照及气流等因素影响。多数种类需要温暖潮湿的环境,如地里纤恙螨适应于湿度大、温度为18~28℃的环境。多数恙螨幼虫有向光性,但光线太强时幼虫反而停止活动。宿主行动时的气流可刺激恙螨幼虫。幼虫对宿主的呼吸、气味、体温和颜色(特别是黑色)等很敏感。
4.季节消长和越冬 恙螨的季节消长除其本身的生物学特点外,又受温、湿度和雨量的影响,各地区的各种恙螨幼虫发现于宿主体上均有各自的季节消长规律,大致可分为三型:①夏季型:每年夏季出现一次高峰。②春秋型:有春秋两个季节高峰,多数恙螨属此型。③秋冬型:出现在10月以后至次年2月,以冬季为高峰。春夏秋型往往以若虫和成虫在土壤中越冬,秋冬型无越冬现象。
5.分布 恙螨分布在温暖潮湿地区,尤其热带雨林中更多。东南亚地区的恙螨种类繁多,是世界上恙螨最集中的地区。我国亦以东南沿海至西南边境省区为最多,尤其云南至广东。西藏高原虽然干寒,气候条件恶劣,但在特定的适宜微小气候生境中仍有某些螨种。
我国的恙螨主要种类及分布
1.地里纤恙螨(Leptotrombidium deliense) 幼虫躯体卵圆形,体毛较少,活体橘红色,眼为红色。盾板矩形,前缘和两侧缘稍内凹,后缘凸出。盾板上有羽状毛5根,包括前中毛1根,前侧毛和后侧毛各1对。感器毛丝状,基部无棘,端部分17~19支。眼2对。是我国恙虫病的重要媒介。宿主为啮齿动物及其他哺乳类,鸟类,也寄生于人,以野生家鼠属(Rattus spp)的鼠类为主要宿主。分布于长江以南沿海各省及云南、贵州、四川、西藏,以广东和福建分布最广。
2.小盾纤恙螨(L.scutellare) 中型螨种,幼虫体色橘红,盾板较大,后缘宽阔钝圆形,突出,前缘常内陷。后侧毛与感器基在同一水平线上。感器丝状,基部有小棘,有时紧贴于主干上,端部有较长分支。盾板毛较长,分支较粗,是恙虫病的传播媒介之一。动物宿主种类较多,包括日本田鼠、大林姬鼠、家鼠属多种,羊、犬、猫、鼬、猴、鸟等。在我国的分布以东北和华北为主,各地也有发现。
与疾病的关系
恙螨可引起恙螨皮炎和传播疾病
1.恙螨皮炎(trombidosis) 由于恙螨的唾液能够溶解宿主皮肤组织,引起局部凝固性坏死,故能出现皮炎反应。被叮刺处有痒感并出现丘疹,有时可发生继发感染。
2.恙虫病(Scrub typhus) 是由感染立克次体(R.tsutsugamushi)的恙螨幼虫叮咬人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持续高热、皮疹、皮肤受刺叮处有焦痂和溃疡、局部或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等。当恙螨幼虫叮刺存宿主时,将病原体吸入体内,并经卵传递到下一代幼虫,然后再通过叮刺传给新宿主,包括人。我国大陆主要传病媒介为地里纤恙螨,属夏秋型。在台湾还有红纤恙螨。最近已证实江苏北部的恙虫病为小盾纤恙螨所传,属秋冬型。恙虫病在我国主要见于台湾、广东、福建、浙江、云南、广西、贵州等省。澎湖列岛也曾有过本病流行。近年来西藏、四川、新疆、山东、江苏和安徽也有本病报告。
3.出血热 近年来国内有人在小盾恙螨体内分离到本病病毒。但许多疫区在流行季节的调查未发现有恙螨存在。
防制原则
消除孳生场所 搞好环境卫生,清除杂草,堵塞鼠洞,尤其是灭鼠。
药物杀螨 在人经常活动的地方、鼠洞鼠道附近及孳生地,可喷洒六六六、敌百虫等。
个人防护 野外工作时衣裤口要扎紧,外露皮肤可涂驱避剂(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或将衣服用驱避剂浸泡。
第四节 革螨
革螨属于寄螨目、革螨总科(Gamasoidea),全世界已发现革螨800多种,我国已知有约400种。有重要医学意义者系寄生于脊椎动物(尤其是鼠类)的种类,它们大多属于皮刺螨科(Dermanyssidae)、血革螨科(Haemogamasidae)和厉螨科(Laelaptidae)。
形态
体卵圆形,黄色或褐色,膜质,具骨化的骨板。长0.2~0.5mm,大者达1.5~3.0mm。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部分(图21-10)。
图21-10 革螨成虫腹面
1.颚体 位于躯体前方,由颚基、螯肢及须肢组成。颚基紧连躯体,形状不一,有分类意义。螯肢由螯杆和螯钳组成,雄螨的螯钳演变为导精趾。寄生种类的螯肢呈剪刀状或针状;自生生活种类的螯肢呈钳状。须肢呈长棒状,因基部与颚基愈合,故仅见5节。
2.躯体 背面具背板,大多1块,少数种类2块。背板上的刚毛数目和排列的毛序,因种而异。躯体腹面靠近颚体后缘的正中有一个叉形的胸叉。雌螨腹面有几块骨板,由前而后分别为胸板、生殖板、腹板及肛板,有些虫种的生殖板和腹板可愈合为生殖腹板。雄螨腹面的骨板常愈合为一块全腹块。雌虫的生殖孔呈横缝隙状,位于胸板之后,被生殖板遮盖;雄虫的生殖孔位于胸板前缘,呈漏斗状。气门1对,呈圆孔状,位于第3、4对足基节间的外侧,有向前延伸成管状的气门沟。足4对,分6节,足Ⅰ跗节背面亚端有一个跗感器,司感觉。
生活史
革螨生活史分为卵、幼虫、第一若虫、第二若虫和成虫五期。
卵椭圆形,乳白或淡黄色,直径为0.1~0.35mm。一般在1~2天孵出幼虫。幼虫体白色,毛少,有3对足,无气门,不摄食,在24小时内蜕皮为第1若虫。第一若虫体淡黄色,具4对足,气门沟很短,雌性吸血2次,雄性吸血1次,约经2~6天化为第二若虫。第二若虫的背板和气门沟及气门板与成虫相似,但无生殖孔和生殖板;多数种类此期摄食,经1~2天蜕皮为成虫。交配时雄虫用导精趾将精囊置于雌螨生殖孔内而受精。革螨卵生或卵胎生,有的直接产幼虫或第一若虫,还有孤雌生殖的。在条件适宜时,可在1~2周内完成生活史。一般寄生性种类的寿命较自生生活的长。
生态
1.生活方式 革螨大多数营自生生活,少数营寄生生活。营自生生活的革螨孳生于枯枝烂叶下、草丛和土壤里、禽畜粪堆和仓库贮品中。寄生生活的革螨,多数寄生于宿主的体表;少数寄生于体内,如鼻腔、呼吸道、外耳道、肺部等。体外寄生的革螨根据其寄生时间的长短又分为两个类型:①巢栖型:整个发育和繁殖过程都在宿主巢穴中进行,仅在吸血时才与宿主接触,对宿主无严格的选择性,如血革螨属、禽刺螨属、皮刺螨属等。②毛栖型:长期寄生在宿主体上,较少离开宿主,可在其巢穴里生活,对宿主有较明显的选择性,如赫刺螨属、厉螨属等。
2.食性 营自生生活的革螨主要捕食小型节肢动物,也可以腐败的有机物质为食。寄生性革螨以刺吸宿主的血液和组织液为营养。巢栖型革螨的吸血量较大,耐饥力较强;毛栖型革螨一般吸血量较小,耐饥力差。
与医学有关的革螨可分为兼性吸血和专性吸血二类:①兼性吸血类:既可刺吸血液,也能食游离血,又可捕食小节肢动物或者取食动物性废物和有机质,如格氏血厉螨、茅舍血厉螨等;②专性吸血类:仅以宿主血液为食,如柏氏禽刺螨、鸡皮刺螨等,此类吸血量大,一次吸血可超其原体重10多倍。
3.活动性 革螨的活动受温度、湿度和光线的影响。对这些条件的适应性因种而异。柏氏禽刺螨适应于25~30℃,毒厉螨为23~35℃。多数革螨喜潮湿环境,但鸡皮刺螨在相对湿度20%时最活跃。有的种类在光亮条件下较活跃,另一些种类则避光,如鸡皮刺螨白天躲藏在缝隙内,夜间侵袭宿主。多数革螨昼夜均可吸血。
4.季节消长 大多数革螨整年活动,但有明显的繁殖高峰。其季节消长取决于宿主活动的季节变化,宿主巢穴内微小气候条件及宿主居留在巢穴中的久暂等。一般密度在9月以后逐渐增高,10~11月可出现高峰,入冬后渐降,春夏季最少。如格氏血厉螨、耶氏厉螨和上海犹厉螨是秋冬季繁殖;柏氏禽刺螨和鸡皮刺螨在夏秋季大量繁殖。
我国的革螨主要种类及分布
1.柏氏禽刺螨(Ornithonyssus bacoti)(图21-11) 雌虫背板狭长,在第二对足水平处最宽,以后逐渐狭窄,末端稍尖;背面表皮密生长刚毛,其长度与背板的刚毛约等长。生殖板狭长,后端尖细,肛板长椭圆形。螯肢呈剪状。本虫为巢栖型,寄生鼠类,也侵袭人。分布世界各大洲和全国各地。
图21-11 柏氏禽刺螨
2.鸡皮刺螨(Dermanyssus gallinae)(图21-12) 雌虫背板前端宽后端窄,末端平直。胸板宽度大于长度,拱形。生殖板末端钝圆。肛板呈圆三角形。螯肢刺针状或鞭状。属巢栖型,寄生于家鸡和其它禽类,常自禽窝中爬至人体叮刺。分布世界各大洲和我国多数省份。
图21-12 鸡皮刺螨
3.格氏血厉螨(Haemolaelaps glasgowi) 属巢栖型,寄生于鼠类,也能叮吸人体血液。国内分布广泛。国外分布包括日本、原苏联、朝鲜以及欧洲、美洲一些国家。
4.毒厉螨(Laelaps echidninus):属毛栖型,寄生于鼠类。世界性分布,国内分布广泛。
与疾病关系
1.革螨性皮炎 革螨侵袭人体刺吸血液或组织液,可引起革螨性皮炎(gamasidosis)。患者局部皮肤出现直径为0.5~1.0cm红色丘疹,中央有针尖大的刺螯痕迹,奇痒,重者出现丘疹样荨麻疹。侵袭人体的革螨,常见者为柏氏禽刺螨和鸡皮刺螨。
2.传播疾病
⑴流行性出血热:是鼠类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为病毒。以发热、出血倾向、休克和肾损害为特征。我国学者证实格氏血厉螨、厩真厉螨、鼠颚毛厉螨及柏氏禽刺螨均有自然感染,并能经卵传递。认为革螨对流行性出血热可起媒介和贮存宿主作用。
⑵森林脑炎:已知有10余种革螨可以自然带病毒。柏氏禽刺螨和鸡皮刺螨可以实验感染动物并能经卵传递。
⑶立克次体痘:又称疱疹性立克次体病。是由小蛛立克次体(Rickettsia akari)引起的,由血红异皮螨(Allodermanyssus sanguineus)经卵传递传播的伴有疱疹的发热性疾病。
⑷Q热:曾在Q热自然疫源地从数种寄生革螨中多次分离出Q热立克次体。格氏血厉螨、毒厉螨、柏氏禽刺螨和鸡皮刺螨等通过实验可感染动物,后两种可经卵传递病原体。
⑸地方性斑疹伤寒:从柏氏禽刺螨和毒厉螨均分离出本病病原体莫氏立克次体,前者可实验感染动物,并可经卵传递。
⑹细菌性疾病:曾从柏氏禽刺螨、格氏血厉螨等数种革螨分离出兔热病病原体,也曾从几种寄生革螨(如柏氏禽刺螨)分离出鼠疫杆菌,并均可实验感染动物和经卵传递,但后者在自然界中是否能起传播作用尚未得到证实。
防制原则
传病的革螨大多是寄生鼠体或栖息鼠窝中的种类,故防制措施主要是灭鼠,清理鸽巢和禽舍。药物灭螨可喷洒有机磷杀虫剂如敌百虫2g/m²、敌敌畏0.02g/m²或0.2%马拉硫磷40ml/m²等。90%敌敌畏0.1ml/m³熏蒸灭螨效果良好。鼠洞灭螨,一般可用敌敌畏烟炮,或磷化铝等熏蒸剂。个人防护可涂擦驱避剂DETA、邻苯二甲酸二甲酯于裸露部位,有1~6小时驱避效果;亦可将布带浸泡驱避剂系于手腕、踝关节可防止革螨侵袭。
第五节 疥螨
疥螨属真螨目、疥螨科(Sarcoptidae),是一种永久性寄生螨类。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皮肤表皮层内,引起一种有剧烈瘙痒的顽固性皮肤病,即疥疮(scabies)。寄生于人体的疥螨为人疥螨(Sarcoptes scabiei)。
形态
疥螨成虫体近圆形或椭圆形,背面隆起,乳白或浅黄色。雌螨大小为0.3~0.5×0.25~0.4mm;雄螨为0.2~0.3×0.15~0.2mm。颚体短小,位于前端。螯肢如钳状,尖端有小齿,适於啮食宿主皮肤的角质层组织。须肢分三节。无眼和气门。躯体背面有横形的波状横纹和成列的鳞片状皮棘,躯体后半部有几对杆状刚毛和长鬃。腹面光滑,仅有少数刚毛和4对足。足短粗,分5节,呈圆锥形。前两对足与后两对足之间的距离较大,足的基部有角质内突。雌雄螨前2对足的末端均有具长柄的爪垫,称吸垫(ambulacra),为感觉灵敏部份;后2对足的末端雌雄不同,雌虫均为长刚毛,而雄虫的第4对足末端具吸垫。雌螨的产卵孔位于后2对足之前的中央,呈横裂缝状。雄螨的外生殖器位于第4对足之间略后处。两者的肛门都位于躯体后缘正中(图21-13)。
图21-13 疥螨成虫
生活史
疥螨生活史分为卵、幼虫、前若虫、后若虫和成虫五个期。疥螨寄生在人体皮肤表皮角质层间,啮食角质组织,并以其螯肢和足跗节末端的爪在皮下开凿一条与体表平行而纡曲的隧道,雌虫就在此隧道产卵(图21-14)。
图21-14 皮内隧道中的雌疥螨及卵
卵呈圆形或椭圆形,淡黄色,壳薄,大小约80×180µm,产出后经3~5天孵化为幼虫。幼虫足3对,2对在体前部,1对近体后端。幼虫仍生活在原隧道中,或另凿隧道,经3~4天蜕皮为前若虫。若虫似成虫,有足4对,前若虫生殖器尚未显现,约经2天后蜕皮成后若虫。雌性后若虫产卵孔尚未发育完全,但阴道孔已形成,可行交配。后若虫再经3~4天蜕皮而为成虫。完成一代生活史需时8~17天。
疥螨一般是晚间在人体皮肤表面交配,是在雄性成虫和雌性后若虫进行交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