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基础医学 > 文章内容

第二节 蚊(3)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9:12浏览:

丝虫或病毒都必须经过在媒介蚊体内经发育和增殖阶段,才能传到新的宿主。其主要的传病蚊种都是经历年来流行病学考核证实的一些常见蚊种。现介绍如下:

  1.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 成虫灰褐色,触须具4个白环,顶端2个宽,另2个窄;翅前缘具2个白斑,尖端白斑大,V5.2有一繸白斑;腹侧膜上有T形暗斑;后足1~4跗节具窄端白环;卵的船面宽,约占卵宽(包括浮器)1/3以上。(图20-9)。中华按蚊分布全国(青海、西藏除外),是我国最常见的按蚊。幼虫孳生于阳光充足、水温较暖、面积较大的静水中,如稻田、藕塘、灌溉沟等处。成蚊偏嗜畜血,兼吸人血,多栖于牛房。是我国大部平原地区特别是水稻种植区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也是班氏丝虫病的次要媒介。

  2.嗜人按蚊(Anopheles anthropophagus) 成蚊与中华按蚊相似,但触须较细,第4白环很窄或缺;翅前缘基部一致暗色,尖端白斑小,V5.2无翅繸白斑或偶有不明显;腹侧膜上无T形暗斑;后足同中华按蚊;卵的船面窄,约占卵宽的1/10(图20-9)。

图20-9 中华按蚊与嗜人按蚊形态鉴别

  国内分布于北纬34º以南,东经100º以东的山区和丘陵地带。包括河南、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4省市。幼虫孳生于多草、有遮荫、水质清凉、面积较大的积水中,如有高棵稻遮荫的稻田、溪沟、渗出水等处。嗜吸人血,多栖息于人房。是我国北纬34º以南最重要的疟疾媒介,也是马来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3.微小按蚊(Anopheles minimus) 棕褐色小型蚊种。雌蚊触须有3个白环,末端两个白环等长并来一约等长的黑环;其它1个白环较窄,位于触须后半部;上述的黑、白环也可有变化。喙暗综色或在前段下面有一小淡黄斑,翅前缘具4个白斑;除纵脉6外,各纵脉(V)末端部都有饣卡白斑。各足跗节一致暗色(图20-10)。我国的微小按蚊分布于北纬33º以南的山地和丘陵地区。孳生在清洁的缓流如山溪、灌溉沟、梯口等处。栖性与嗜血性可因地区而不同:海南的微小按蚊嗜吸人血,多栖息在人的住房;纬度越高,吸人血的越少,吸牛血的越多。长江流域的微小按蚊偏嗜牛血,多栖牛房。是我国南方山区、丘陵地区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

图20-10 微小按蚊(采王菊生)

  4.大劣按蚊(Anopheles dirus) 中等大蚊种,体灰褐色。雌蚊触须有4个白环,顶端白环最宽。翅前缘脉有6个白斑,第六纵脉有6个黑斑。各足股节和胫节都有白斑,后足胫节和第一跗节关节处有一个明显的宽白环(图20-11)。大劣按蚊是热带丛林型按蚊,主要孳生于丛林边缘荫蔽的溪床积水、浅潭、小池等。为我国海南山林和山麓地区疟疾重要媒介。

图20-11 大劣按蚊(采王菊生)

  5.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 与致倦库蚊(Cx.p.quinquefasciatus)是库蚊属尖音库蚊复组(Culex pipiens complex)的两个亚种。该复组的成蚊共同特征是:喙无白环;各足跗节无淡色环;腹部背面有基白带,但淡色库蚊基白带下缘平整,而致倦库蚊基白带的下缘呈弧状(半圆形)(图20-12)。在我国,淡色库蚊最南的分布是33º北纬,致倦库蚊最北的分布是北纬33º(秦岭以东)。这两个亚种均孳生于污染不很严重的水中,如污水坑、污水沟、清水粪坑、洼地积水等处,是我国班氏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6.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 棕褐色小型蚊种。喙中段有一宽阔白环,触须尖端为白色;各足跗节基部有一细窄的白环;腹节背面基部均有中间稍向下突出的淡黄色的狭带(图20-12)。主要孳生于稻田、藕塘、沼泽等处,如同中华按蚊。在我国,除新疆、西藏未发现外,遍布全国各地。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重要传播媒介。

图20-12 三种库蚊的主要特征鉴别

  7.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 中小型黑色蚊种,有银白色斑纹。在中胸盾片上有一正中白色纵纹,自盾片前缘向后达盾片的2/3处。后跗1~4节有基白环,末节全白。腹部背面2~6节有基白带。幼虫孳生于树洞、竹筒、石窝、旧轮胎及住宅附近积有雨水的缸、钵及假山盆景中。在我国,分布广泛北限是辽宁省。白纹伊蚊是我国登革热的重要媒介,还能传播乙型脑炎。

  防制

  1.防蚊孳生 孳生地处理,改变孳生环境,使蚊不能孳生或减少孳生场所。

  ⑴稻田型孳生地的处理:对稻田可采用①间歇灌溉,使之“干干湿湿”或湿润灌溉(适于沙质土壤)藉以阻扰雌蚊产卵和幼虫发育;②铲除岸边杂草,不利于幼虫孳生;③稻田养鱼;④必须时投放Bti-14和Bs制剂。

  对沼泽、池塘、芦苇塘、沟渠、人工湖、水池、清水坑等大、中型静水体可采用养鱼,或投放Bti-14和Bs制剂。也可种植浮萍或水葫芦以减少幼虫孳生。

  ⑵缓流型孳生地的处理:沟渠可设水闸,定期开放,加大流量,冲刷幼虫。自然界小溪流,不易处理,可以从灭成蚊着手。

  ⑶丛林型孳生地的处理:开伐灌木丛。如海南丛林地已通过开发山林,清除村庄周围灌木林,种植经济作物,取得防制大劣按蚊的良好效果。但这类型孳生地处理较难,可用药帐防蚊、灭蚊。

  ⑷污水型孳生地处理:

  1)下水道、污水沟要疏通,比较理想的是生活污水要经过污水处理再排放到江、河、海。
2)阳沟改暗沟并封闭,污水井加盖以防蚊飞入产卵。
3)对暂不能改造的污水池、坑、沟以及清水粪坑、积肥坑等可使用化学杀幼剂。
4)对城市的一般水池、蓄水池、消防池等可投入Bti-14及Bs制剂。
⑸容器型孳生地的处理:

  1)搞好环境卫生:平洼填坑、堵塞树洞、处理竹筒、翻缸倒罐及清除废弃器皿(如家前屋后的破缸、空瓶、瓦盆、罐头盒、椰子壳等)。
2)加强轮胎堆放的管理:这些旧轮胎的积水,不仅是各种伊蚊的孳生场所,也是淡色库蚊、致倦库蚊的孳生地,在国外,它似是埃及伊蚊的重要孳生场所。必要时可使用化学杀幼剂。
3)对小型的水泥池、一般缸罐积水、荷花缸、盆景积水都可投放Bti-14或Bs制剂或养鱼等。

  2.灭蚊幼虫

  ⑴药物杀幼虫:常用杀幼剂和剂量:

  1)双硫磷:50%乳剂配或1‰溶液喷洒,浓度为1ppm,滞效可达14天。
2)倍硫磷:50%乳剂,剂量为7.5~14.9g/99.18m²;2%粉剂,4~7g/99.18m²,滞效达15天。
3)毒死蜱:乳剂或40%颗粒剂,剂量为37.5g/99.18m²,滞效达30天。
4)杀螟松:可用98%原油0.1~0.2ml,封装在高压低密度聚乙烯制成的小口袋(2×3cm²)内,放置小型水体及废轮胎内,可防止白纹伊蚊孳生达数月至半年之久。
5)辛硫磷:50%乳剂,一般使用剂量为2~10ppm。

  ⑵生物杀幼虫:

  1)鱼类:一般的水沟、水池、河溪可放养柳条鱼;荷花缸、太平缸及宾馆公园内的小型水池可放养金鱼或其它观赏性鱼;对饮用水缸可放养塘角鱼、尼罗非鱼、中华斗鱼等;稻田内可放养鲤鱼;非洲鲫鱼;灌溉沟内放养草鱼等。

  2)生物杀虫剂:国内外目前主要为Bti-14或Bs制剂,国内产品使用浓度为2~2.7ppm和3.5ppm,对我国常见主要传病蚊种都有较好的效果,一般为7~10天投药一次,持续一周以上。但对埃及伊蚊Bti-14菌液130~180ITU/mg使用的浓度为10ppm,每7~10天投药一次。而Bs制剂不适用于杀灭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的幼虫。最近一些灭蚊工作者试用Bti-14和Bs-101:2配比混合使用,其效果比单用Bti-14或Bs-10制剂好。

  3.来成蚊
⑴室内速杀:用喷雾器、气雾罐把杀虫剂喷洒在空间,如室内或蚊虫栖息场所。通常都采用复配合剂,如0.4%二氯苯醚菊酯(3g)和胺菊酯(1g)或0.2%苄呋菊酯(0.2g)和胺菊脂(1.8g)。也采用拟除虫菊酯类和价廉的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的复配,如果加入某些增效剂(八氯二丙醚),效果更显著。

  气雾罐的配方通常包括:击倒剂,如胺菊酯(0.15%~0.20%);致死剂,如二氯苯醚菊酯(0.15%)、溴氰菊酯(0.05%);另外再加入增效剂(如增效胺)、香精、去臭煤油和抛射剂(异丁烷等)而组成。

  ⑵室内滞留喷洒灭蚊:多用于媒介按蚊的防制,是防制疟疾的主要措施之一,对家栖蚊类有明显效果。可用50%DDT(2g/m²)胶悬剂滞留喷洒,如当地蚊虫对DDT已产生抗性,则可考虑选用马拉硫磷(2g/m²)或甲嘧硫磷(2g/m²)。可湿性粉剂配制水悬剂适于喷洒吸水性强的泥墙、砖墙,乳剂适用于木板、水泥等表面光滑的墙面。

  近几年来,采用拟除虫菊酯处理居民蚊帐,来代替DDT室内滞留喷洒,已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