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基础医学 > 文章内容

其他人体寄生线虫(2)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9:10浏览:

右雌虫开始产幼虫,完成生活史。

  在安徽省从变色纵果蝇(Amiota variegata)体内检出感染期幼虫,经动物感染获得成功,且证实家蝇并非其传播媒介,确证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的中间宿主和日本、苏联的报告相同,也是变色纵果蝇。该蝇通过吞食含初产蚴的终宿主眼分泌物而感染。成虫寿命可达2年以上。

  致病与诊断  

成虫多寄生于人眼结膜囊内,以上穹窿部外眦侧为多见,其次为眼前房、泪小管及眼睑乳突状瘤内,也可能寄生于泪腺、结膜下及皮脂腺管内。虫体活动时,由于体表的锐利横纹及角质口下、雄虫交合刺等造成的机械性刺激和损伤,加上虫体分泌物、排泄物的化学性刺激,患者可有眼部异物感、痒感、畏光、流泪、分泌物增多、眼痛等,但视力一般无障碍。在取出虫体后,症状即自行消失。如寄生于眼前房,可有眼部丝状阴影飘动感、睫状体充血、房水混浊、眼压升高、瞳孔扩大、视力下降等。累及泪小管可致泪点外翻。一般以单位侧眼感染多见,仅少数病例发生双眼感染。

  诊断根据自患处取出虫体、定种而确诊。

  流行与防治

  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原苏联远东地区、朝鲜、日本、菲律宾、印度、泰国、缅甸及中国。在我国已有人体病例报告的有:北京、天津、河北、河南、辽宁、陕西、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四川、福建、安徽、山东、江苏、浙江、江西、上海、广西、内蒙古、广东、吉林、山西、黑龙江等24个省、市、自治区。一般为散发,但也有较多病例发生的局部流行区。人体感染与性别、年龄无显著关系,主要决定于感染机会。一般以婴幼儿较多,但成人也不罕见。农村较城市多见,夏秋季较多见,安徽淮北流行区幼犬感染本虫的调查结果表明,流行季节于5~10月,高峰季节为6~9月。

  感染结膜吸吮线虫的犬、猫等是人体感染的主要传染源。蝇类为本虫的中间宿主。故加强对动物宿主的管理及防治、搞好环境卫生,防蝇灭蝇;注意个人卫生,特别注意儿童眼部的卫生,即可防止本病的传播。主要治疗方法是摘除虫体、对症治疗,症状多能很快消失。可用0.5%~2%地卡因滴眼3次,用眼科镊子或湿棉球取出。然后滴入消毒眼药水和涂眼药膏。由于本虫常可有多条寄生,一次不易取尽,故须加强预防。

  四、广州管圆线虫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Chen,1935)Dougherty,1946]寄生于野鼠肺部血管。最早是我国学者陈心陶(1933)在广东家鼠及褐家鼠体内发现。主要为动物寄生虫,但也可侵入人体,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和脑膜炎。1945年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在台湾发现。

  形态

  成虫线状,两端略细,角此透明光滑,具微细环状横纹。头端钝圆头顶中央有一小圆口,口周有环状的唇,外有感觉乳突两圈,每圈6个。在内圈2个侧乳突外缘各有一个头感器开口。食管棍棒状,肛孔开口于虫体末端。雄虫体长11~26mm,宽0.21~0.53mm,尾端略向腹面弯曲。交合伞对称,肾形,内有辐肋支撑。背肋甚短小,外背肋、3支侧肋及腹肋较发达,腹肋先为1支,到末端1/3处才分为侧腹肋及腹腹肋。泄殖腔开口位于交合伞内面中央,交合刺2根,等长,具横纹。雌虫体长约17~45mm,宽约0.3~0.66mm,尾端呈斜锥形,阴门开口于肛孔之前。子宫双管型,白色,与充满血液的肠管缠绕成红(或黑褐)白相间,颇为醒目(图16-26)。在镜下,可见到子宫内的单细胞虫卵。

图16-26 广州管圆线虫

  第三期幼虫为无色透明,大小约449±40×28±3µm,头部稍圆,尾部末端骤然变细,食管、肠客、排泄孔、生殖原基及肛孔均易看到。

  虫卵为无色透明,椭圆形,大小约为64.2~82.1µm×33.8~48.3µm,从鼠肺血液中收集的虫卵,可见卵内从单细胞至幼虫的各个发育阶段。

  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终宿主黑家鼠、褐家鼠及多种野鼠等肺动物内,偶见于右心。虫卵产出后在肺毛细血管内发育成熟,并孵出第一期幼虫,幼虫穿破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沿呼吸道移行至咽喉部,再吞入消化道,然后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第一期幼虫在体外潮湿或有水的环境中可活3周,但不耐干燥。当它被吞入或主动侵入中间宿主螺蛳或蛞蝓体内后,幼虫即可进入宿主肺及其他内脏、肌肉等处,在适宜温度(25~26℃),约经1周蜕皮第二期幼虫,2周后经第2次蜕皮,发育成第三期(感染期)幼虫。鼠类等终宿主因吞入含有第三期幼虫的中间宿主、转续宿主以及被幼虫污染的食物而感染。第三期幼虫在终宿主的消化道内,穿肠壁进入血循环,经肝、肺、左心至身体各部器官,但多数幼虫沿颈总动脉到达脑部。在感染后4~6天和7~9先后在脑部经2次蜕皮发育为幼龄成虫。幼龄成虫大多于感染后24~30天经静脉回到肺动脉,继续发育至成虫(图16-27)。雌虫多在感染后35天才能成熟。雌虫产卵随血流到肺部小血管,并在血管中孵化为第一期幼虫,然后穿过微血管进入肺泡,再移行到气管、咽喉,经吞咽进行胃肠,随粪便排出。一般在感染后42~45天在粪便内即可找到第一期幼虫。一条雌虫平均每天可产卵约15000个。

图16-27 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

  在我国广东、海南、云南、台湾以及香港等地已发现的中间宿主褐云玛瑙螺、皱疤坚螺、短梨巴蜗牛、同型巴蜗牛、中华圆日螺、方形环棱螺及三种蛞蝓。主要中间宿主是褐云玛瑙螺,其体内三期幼虫感染率和感染度均较高,如云南省报道高达37.21%,广东省徐闻县的一只褐云玛瑙螺含幼虫多达13565条。转续宿主在广州有黑眶蟾蜍、台湾有虎皮蛙和金线蛙和涡虫;国外报道还有鱼、虾、蟹等。终宿主国内外均以褐家鼠和家鼠较普遍,此外有白腹巨鼠、黄毛鼠、屋顶鼠、板齿鼠和蛛猴等。

  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非正常宿主,幼虫侵入后主要停留在中枢神经系统,如自患者的大脑髓质,脑桥、小脑和软脑膜曾发现幼虫。但如幼虫进入肺部,似也可在肺血管内完成发育。台湾省曾报告从人肺检获成虫,而且雌虫子宫内含虫卵。人的感染是由于食入生的或半生的中间宿主螺类、蛞蝓或转续宿主蛙类、鱼、虾、蟹等所致。

  致病与诊断 

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在人体移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以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为特征。病变集中在脑组织,除大脑及脑膜外,还包括小脑、脑干及脊髓等处。主要病变为充血、出血、脑组织损伤及引起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所组成的肉芽肿性炎症反应。临床症状主要为急性剧烈头痛,曾报道约99%的患者因此入院;其次为恶心、呕吐、低或中度发热及颈硬。少数患者可出现面瘫及感觉异常,如麻木、烧灼感等。严重病例可有瘫痪、嗜睡、昏迷,甚至死亡。

  本病诊断的依据:①病史:有接触或吞食本虫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史。②症状与体征。③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混浊或乳白色,白细胞计数可多达500~2000mm³。其中嗜酸性粒细胞超过10%,多数在20~70%之间。④免疫诊断:常用的有皮内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晚近报告用成虫冰冻切片免疫酶染色检测血清抗体,或以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血清抗体,是对该病较理想的辅助诊断方法。⑤病原学检查,主要取脑脊液镜检可能找到第四或第五期幼虫。

  流行与防治

  本虫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约从南纬23º到北纬23º。已有确诊病例报告的国家有泰国、马来西亚、越南、中国、日本、夏威夷、新赫布里底群岛等。曾报告发现病例但未经病原确诊的有:柬埔寨、老挝、菲律宾、印度、澳大利亚、波利尼西亚、古巴和太平洋8个岛屿。此外还有几个国家仅从动物体内发现。

  在我国,台湾省至1986年已报告约300例,其中死亡8例;广东报告2例。海南、云南亦报告在鼠类及褐去玛瑙等体内发现有本虫。

  迄今尚未见到临床治疗特效药的报道,一般采用对症及支持疗法。实验证明给感染了广州管圆线虫的鼠服用甲苯咪唑3mg/kg或较大量,可使成虫减少90%以上。预防措施主要为不吃生的或半生的中间宿主,不吃生菜,不喝生水。灭鼠以消灭传染源对预防本病有重要意义。实验证明,幼虫可经损伤或完整皮肤侵入动物,为此,应预防以加工螺蛳过程受感染。

  五、棘颚口线虫

  棘颚口线虫(Gnathostoma spinigerum Owen,1836)是犬、猫的常见寄生虫,也寄生于虎、狮、豹等野生食肉动物,其幼虫偶可寄生人体,引起颚口线虫病(gnathostomiasis)。

  形态

  成虫较粗壮,两端略向腹面弯曲,活时鲜红色,略透明。雄虫长11~25mm,雌虫长25~54mm。虫体前端为球形头部,上有8圈小倒钩,顶部中央有口,口周有1对肥厚的唇。体表前半部有很多体棘,紧接头部之后的体棘短而宽,游离端呈锯齿状;其后